四 “10 年”:怀念毛泽东时代,向往红卫兵“风格”
四 “10 年”:怀念毛泽东时代,向往红卫兵“风格”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十年动乱”,从1966 年起席卷中国,直到1976 年。年轻的红卫兵们被发动起来,他们不仅公开谴责而且猛烈冲击了他们的老师、父母、党的地方官员,甚至他们自己也相互攻击。今天30 多岁年轻的“第四代”中国民族主义者是在“文革”之后、改革之中的相对繁荣的中国长大的。但是“十年动乱”仍然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消失的烙印。“第四代”似乎发现这种描述西方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苦难的“受害式叙事”很有吸引力,因为与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第一代革命者经受了20 世纪30、40 年代内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艰难;第二代也经历了20 世纪50 年代末的反右运动和大跃进的磨难;第三代经历了知青下乡和“文革”;相比之下,第四代共和国的年轻人,是在中国改革后物质相对繁荣的80年代和90 年代长大的。在1997 年出版的精神自传体小说《第四代人的精神》中和《中国可以说不》中表现出对第三代的向往:他们“为他们经历的苦难感到自豪”,他们可以在北京的文革餐厅,怀旧地吃着烤玉米饼,追忆往日的峥嵘岁月。接下来作者们就提出这样的疑问:
“我们难道是无足轻重的一代吗?”在名为《我们还要沉寂多久》的一章中,他们哀叹道:
“三十而立的我们依然无影无声⋯⋯似乎我们将要在沉寂中消亡。”这一代当中的许多人似乎都有强烈留下自己印记的愿望,他们就选择了通过民族主义来实现这个愿望。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今天许多“第四代”的民族主义者自觉地把他们和“自由的80 年代人”区分开来。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在很早以前就曾经说过,有助于年轻人成长的事件是一代人的标志。今天的民族主义者常常把20 世纪80 年代说成是一个“浪漫主义”和“激进主义”的时期,而他们则把自己描绘成“现实的”、“务实的”稳定和秩序的捍卫者。
尽管他们批判“十年动乱”,很多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既怀念毛泽东时代,同时也向往红卫兵的风格。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兴起的“毛泽东热”,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毛泽东强硬和无所畏惧形象的深切怀念。有些年轻民族主义者非常向往毛泽东时代的强硬讲话以及在朝
鲜和越南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