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在中国的新民族主义?中国民族主义是否是西方和中国邻国的一个威胁?或者,它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吗? 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三段“过去”进行了探究,认为“5000 年”“100”和“10 年”这三段历史对形成今天的中国民族主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在21 世纪初“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和他们的热情在当今的中国民族主义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2003 年8 月,中国东北城市齐齐哈尔发生日军侵华战争遗留化学武器伤人事件,中国的报纸登出了受伤者和他们被化学武器灼伤后血淋淋的照片,广大民众对这条消息的反应是既迅速又愤怒,中国的网上聊天室里充斥着对日的谴责。一份在网上要求日本政府彻底解决这
起化学武器事件的请愿书,很快就有了百万人的签名。这份请愿书很快被送到了日本驻华大使馆。同时,中日两国的外交家们正在就齐齐哈尔事件中受害者的赔偿问题进行谈判。请愿活动的组织者是一位网上的民族主义者,他稍后说此举的目的是给日本政府施加一些压力。
中国民众对齐齐哈尔事件的反应并不意外。事实上,它只是中国2003 年夏秋出现的一系列对日抗议活动的其中之一。②同年6 月,互联网上的激进人士组织了中国内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钓鱼岛③之行。7 月,民族主义人士组织了一次网上请愿活动,抗议日本将获取一份北
京至上海高速铁路连线的合同。9 月,涉及数百名日本商人集体在珠海买春事件被揭露后,在互联网上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对日抗议声潮。10 月,在西安的西北大学,3 名日本留学生和一名日籍教师涉嫌淫秽小品的表演引发了一次强烈的校园抗议。12 月,香港《星岛日报》这样评论:“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痛恨情绪与日俱增,没有停歇。”
2003 年的这些事件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来理解,那就是中国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的日渐高涨的群众民族主义浪潮。1996 年,中国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可以说不》的书,广为畅销,后来众多仿效版本也纷纷出炉。1997 年,香港从英国“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非常迫切地希望“洗清民族的屈辱”。1999 年,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的大使馆,民众群情激愤,到美国驻华大使馆进行抗议。2001 年,一架美国EP-3 侦察机和一架中国的F-8 飞机相撞,从此后为期两周的美中“道歉外交”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是左右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因素。2003 年,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系列对日抗议浪潮让一些专家们宣称,2003 年是“网络民族主义”年。在21 世纪到来的时候,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在中国出现
了。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