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论坛

浏览完整版本 : 越南战争



outuo
08-02-27, 01:20
越南战争(196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1%E5%B9%B4&variant=zh-hans)—197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5%E5%B9%B4&variant=zh-hans)),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共产党政府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variant=zh-hans)称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8%AF%AD&variant=zh-hans):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 汉字:战争抗美救国),为越南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及美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variant=zh-hans)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B0%91%E4%B8%BB%E5%85%B1%E5%92%8C%E5%9C%8B&variant=zh-hans)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D%97%E6%96%B9%E6%B0%91%E6%97%8F%E8%A7%A3%E6%94%BE%E9%99%A3%E7%B7%9A&variant=zh-hans)”(又称越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D%97%E6%96%B9%E6%B0%91%E6%97%8F%E8%A7%A3%E6%94%BE%E9%99%A3%E7%B7%9A&variant=zh-hans))的一场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该国至今唯一战败的战争(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越战是冷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7%E6%88%98&variant=zh-hans)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领导人胡志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variant=zh-hans)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廷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B3%E5%BB%B7%E7%90%B0&variant=zh-hans)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80%80%E7%89%B9%C2%B7%E8%89%BE%E6%A3%AE%E8%B1%AA%E5%A8%81%E5%B0%94&variant=zh-hans);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2%AF%E5%B0%BC%E8%BF%AA&variant=zh-hans)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E%97%E7%99%BB%C2%B7%E7%BA%A6%E7%BF%B0%E9%80%8A&variant=zh-hans)将战争扩大。在尼克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0%86%E6%9F%A5%E5%BE%B7%C2%B7%E5%B0%BC%E5%85%8B%E6%9D%BE&variant=zh-hans)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攻占了全越南。



<LI class=toclevel-1>1 背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8.83.8C.E6.99.AF) <LI class=toclevel-1>2 步入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6.AD.A5.E5.85.A5.E6.88.98.E4.BA.89) <LI class=toclevel-1>3 逐步升级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9.80.90.E6.AD.A5.E5.8D.87.E7.BA.A7) <LI class=toclevel-1>4 反战运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5.8F.8D.E6.88.98.E8.BF.90.E5.8A.A8) <LI class=toclevel-1>5 “越南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2.80.9C.E8.B6.8A.E5.8D.97.E5.8C.96.E2.80.9D) <LI class=toclevel-1>6 战争结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6.88.98.E4.BA.89.E7.BB.93.E6.9D.9F) <LI class=toclevel-1>7 伤亡统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4.BC.A4.E4.BA.A1.E7.BB.9F.E8.AE.A1) <LI class=toclevel-1>8 大事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5.A4.A7.E4.BA.8B.E8.AE.B0) <LI class=toclevel-1>9 对越南的援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5.AF.B9.E8.B6.8A.E5.8D.97.E7.9A.84.E6.8F.B4.E5.8A.A9) <LI class=toclevel-1>10 影响和余波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5.BD.B1.E5.93.8D.E5.92.8C.E9.A4.98.E6.B3.A2) <LI class=toclevel-2>10.1 越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8.B6.8A.E5.8D.97) <LI class=toclevel-2>10.2 美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7.BE.8E.E5.9B.BD) <LI class=toclevel-2>10.3 柬埔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6.9F.AC.E5.9F.94.E5.AF.A8) <LI class=toclevel-2>10.4 中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4.B8.AD.E5.9C.8B)
10.5 武器与战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6.AD.A6.E5.99.A8.E8.88.87.E6.88.B0.E8.A1.93)<LI class=toclevel-1>11 参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5.8F.82.E7.9C.8B) <LI class=toclevel-1>12 注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6.B3.A8.E9.87.8A) <LI class=toclevel-1>13 参考文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5.8F.82.E8.80.83.E6.96.87.E7.8C.AE)
14 以越战为背景的作品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E4.BB.A5.E8.B6.8A.E6.88.98.E4.B8.BA.E8.83.8C.E6.99.AF.E7.9A.84.E4.BD.9C.E5.93.81)//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 背景

越南在二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variant=zh-hans)前是法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5%9B%BD&variant=zh-hans)的殖民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E%96%E6%B0%91%E5%9C%B0&variant=zh-hans),二战中则被日本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5%E6%9C%AC&variant=zh-hans)占领。194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5%E5%B9%B4&variant=zh-hans)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variant=zh-hans)领导的越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7%8D%A8%E7%AB%8B%E5%90%8C%E7%9B%9F%E6%9C%83&variant=zh-hans)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8%B6%8A&action=editredlink)”。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9D%E5%A4%A7%E7%9A%87%E5%B8%9D&variant=zh-hans)在南方的西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E5%B8%82&variant=zh-hans)立国。
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8%B6%8A%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5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4%E5%B9%B4&variant=zh-han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0%E9%82%8A%E5%BA%9C%E6%88%B0%E5%BD%B9&variant=zh-hans)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
根据日内瓦会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5%E5%85%A7%E7%93%A6%E6%9C%83%E8%AD%B0_%281954%E5%B9%B4%29&variant=zh-hans)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9D%E5%A4%A7%E7%9A%87%E5%B8%9D&variant=zh-hans)控制。195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5%E5%B9%B4&variant=zh-hans),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世称南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8%B6%8A&variant=zh-hans)。
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6%E5%B9%B4&variant=zh-hans)7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7%E6%9C%88&variant=zh-hans)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在冷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7%E6%88%98&variant=zh-hans)的环境中,美国总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E7%B8%BD%E7%B5%B1&variant=zh-hans)艾森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80%80%E7%89%B9%C2%B7%E8%89%BE%E6%A3%AE%E8%B1%AA%E5%A8%81%E5%B0%94&variant=zh-hans)开始将东南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B1%E5%8D%97%E4%BA%9E&variant=zh-hans)看成冷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7%E6%88%B0&variant=zh-hans)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variant=zh-hans)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选举将使共产主义的影响进入南越政府,因此吴廷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B3%E5%BB%B7%E7%90%B0&variant=zh-hans)得到美国的支持,在南越行个人独断独行的威权统治,这也使北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8%B6%8A&action=editredlink)赢得公共关系战的胜利。
北越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艾森豪威尔才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如果全国选举举行,共产主义将会获胜。(不过另外一个解释是,北方的共产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B1%E7%94%A2%E4%B8%BB%E7%BE%A9&variant=zh-hans)者不可能允许自由的选举在他们那一半越南举行。[1]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_note-0)[2]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_note-1))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9D%E9%B2%9C%E5%8D%8A%E5%B2%9B&variant=zh-hans)一样。

越南战争冷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7%E6%88%98&variant=zh-hans)的一部分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7/Burning_Viet_Cong_base_camp.jpg/300px-Burning_Viet_Cong_base_camp.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Burning_Viet_Cong_base_camp.jpg&variant=zh-hans)
被攻击的南越村庄日期:195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9%E5%B9%B4&variant=zh-hans) - 197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5%E5%B9%B4&variant=zh-hans)地点:东南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5%8D%97%E4%BA%9A&variant=zh-hans)中南半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97%E5%8D%8A%E5%B3%B6&variant=zh-hans)结果:北越胜利,占领南越。起因:北越向南进攻领土变更:南越灭亡,北越统一越南。参战方反共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8D%E5%85%B1%E4%B8%BB%E4%B9%89&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9/Flag_of_Sou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Sou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Sou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南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4/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22px-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variant=zh-hans) 美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9/Flag_of_South_Korea.svg/22px-Flag_of_South_Kore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South_Korea.svg&variant=zh-hans) 南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9%9F%A9%E6%B0%91%E5%9B%BD&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9/Flag_of_Thailand.svg/22px-Flag_of_Thailand.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ailand.svg&variant=zh-hans) 泰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B0%E5%9C%8B&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9/Flag_of_Australia.svg/22px-Flag_of_Australi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Australia.svg&variant=zh-hans) 澳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E%B3%E5%A4%A7%E5%88%A9%E4%BA%9A&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9/Flag_of_the_Philippines.svg/22px-Flag_of_the_Philippines.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e_Philippines.svg&variant=zh-hans) 菲律宾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F%B2%E5%BE%8B%E5%AE%BE&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e/Flag_of_New_Zealand.svg/22px-Flag_of_New_Zealand.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ew_Zealand.svg&variant=zh-hans) 纽西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0%E8%A5%BF%E5%85%B0&variant=zh-hans)共产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B1%E4%BA%A7%E4%B8%BB%E4%B9%89&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Flag_of_Nor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Nor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or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北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B0%91%E4%B8%BB%E5%85%B1%E5%92%8C%E5%9C%8B&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FNL_Flag.svg/22px-FNL_Flag.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NL_Flag.svg&variant=zh-hans) 越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D%97%E6%96%B9%E6%B0%91%E6%97%8F%E8%A7%A3%E6%94%BE%E9%99%A3%E7%B7%9A&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a/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variant=zh-hans) 中华人民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9/Flag_of_Democratic_Kampuchea.svg/20px-Flag_of_Democratic_Kampuche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Democratic_Kampuchea.svg&variant=zh-hans) 红色高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A2%E8%89%B2%E9%AB%98%E6%A3%89&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9/Flag_of_the_Soviet_Union.svg/22px-Flag_of_the_Soviet_Union.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e_Soviet_Union.svg&variant=zh-hans) 苏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8%81%94&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1/Flag_of_North_Korea.svg/22px-Flag_of_North_Kore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orth_Korea.svg&variant=zh-hans) 北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9D%E9%B2%9C%E6%B0%91%E4%B8%BB%E4%B8%BB%E4%B9%89%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6/Flag_of_Laos.svg/22px-Flag_of_Laos.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Laos.svg&variant=zh-hans) 老挝人民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81%E6%8C%9D%E4%BA%BA%E6%B0%91%E5%86%9B&variant=zh-hans)指挥官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9/Flag_of_Sou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Sou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Sou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阮文绍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AE%E6%96%87%E7%B4%B9&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9/Flag_of_Sou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Sou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Sou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吴廷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B3%E5%BB%B7%E7%90%B0&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4/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22px-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variant=zh-hans)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D%97%E4%BC%AF%E7%89%B9%C2%B7S%C2%B7%E9%BA%A6%E5%85%8B%E7%BA%B3%E9%A9%AC%E6%8B%89&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4/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22px-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variant=zh-hans) 威廉·威斯特摩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8%81%E5%BB%89%C2%B7%E5%A8%81%E6%96%AF%E7%89%B9%E6%91%A9%E5%85%B0&variant=zh-hans)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Flag_of_Nor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Nor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or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胡志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Flag_of_Nor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Nor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or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黎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8E%E7%AC%8B&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Flag_of_Nor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Nor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or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武元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D%A6%E5%85%83%E7%94%B2&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Flag_of_Nor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Nor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or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文进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8%BF%9B%E5%8B%87&variant=zh-hans)兵力约1,200,000(1968年)约520,000(1968年)伤亡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9/Flag_of_Sou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Sou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Sou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南越
阵亡: 230,000
受伤: 300,000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4/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22px-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e_United_States.svg&variant=zh-hans) 美国
阵亡: 58,209
受伤: 153,303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9/Flag_of_South_Korea.svg/22px-Flag_of_South_Kore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South_Korea.svg&variant=zh-hans) 南韩
阵亡: 5,000
受伤: 11,000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9/Flag_of_Australia.svg/22px-Flag_of_Australi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Australia.svg&variant=zh-hans) 澳洲
阵亡: 512
受伤: 2,400*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e/Flag_of_New_Zealand.svg/22px-Flag_of_New_Zealand.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ew_Zealand.svg&variant=zh-hans) 新西兰
阵亡: 37
受伤: 187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Flag_of_North_Vietnam.svg/22px-Flag_of_North_Vietnam.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North_Vietnam.svg&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FNL_Flag.svg/22px-FNL_Flag.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NL_Flag.svg&variant=zh-hans) 北越/越共
阵亡: 1,100,000
受伤: 不详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a/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variant=zh-hans)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阵亡: 1,100
受伤: 4,200
平民死亡 (全越南): 900,000–4,000,000越南战争德浪河谷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B5%AA%E6%B2%B3%E8%B0%B7%E6%88%98%E5%BD%B9&variant=zh-hans)、春节攻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A5%E7%AF%80%E6%94%BB%E5%8B%A2&variant=zh-hans)、溪山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A%AA%E5%B1%B1%E6%88%B0%E5%BD%B9&action=editredlink)、
汉堡高地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C%A2%E5%A0%A1%E9%AB%98%E5%9C%B0%E6%88%B0%E5%BD%B9&action=editredlink)、复活节攻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A9%E6%B4%BB%E7%AF%80%E6%94%BB%E5%8B%A2&action=editredlink)、春禄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A5%E7%A5%BF%E6%88%B0%E5%BD%B9&action=editredlink)

outuo
08-02-27, 01:20
步入战争195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9%E5%B9%B4&variant=zh-hans),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0%E5%B9%B4&variant=zh-hans),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D%97%E6%96%B9%E6%B0%91%E6%97%8F%E8%A7%A3%E6%94%BE%E9%99%A3%E7%B7%9A&variant=zh-hans)成立,它由反吴廷琰政府的各派组成,事实上由越共中央委员会控制。同年,中苏论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8%8B%8F%E4%BA%A4%E6%81%B6&variant=zh-hans)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8%81%94&variant=zh-hans)都需要在“国际共运”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北越对南方进攻。
196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1%E5%B9%B4&variant=zh-hans)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hans),美国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A6%E7%BF%B0%C2%B7%E8%82%AF%E5%B0%BC%E8%BF%AA&variant=zh-hans)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AB%E9%B2%81%E6%99%93%E5%A4%AB&variant=zh-hans)在维也纳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4%E4%B9%9F%E7%BA%B3&variant=zh-hans)会面。赫鲁晓夫肆意欺凌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试图通过恫吓的方式使他在某些关键争端上向苏联让步。
特别是柏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8F%E6%9E%97&variant=zh-hans),那里大量的技术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鲁晓夫的恫吓行动步步升级,8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variant=zh-hans),柏林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8F%E6%9E%97%E5%9C%8D%E7%89%86&variant=zh-hans)在一夜间修成,西柏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6%9F%8F%E6%9E%97&variant=zh-hans)被东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84%8F%E5%BF%97%E6%B0%91%E4%B8%BB%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封锁,9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9%E6%9C%88&variant=zh-hans),苏联恢复核试验。严峻的形势使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均势(施莱辛格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D%E8%8E%B1%E8%BE%9B%E6%A0%BC&action=editredlink)语)。”这时候中南半岛的冲突是当时冷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7%E6%88%98&variant=zh-hans)中唯一的热战。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很快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共产主义的决心。同时认为,冲突最好遵循朝鲜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方使用常规武器,作为减轻两超级强权间直接核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0%B8%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威胁的一种方式。
此时,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乡村,虽然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权与腐败导致吴廷琰政府民心丧尽,无力阻止民族解放战线扩大势力。196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1%E5%B9%B4&variant=zh-hans)5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variant=zh-hans),为了进一步帮助吴廷琰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开启了美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这一事件也常被认为是越战开始的标志。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3)] 逐步升级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0/Napalm.jpg/180px-Napalm.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Napalm.jp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Napalm.jpg&variant=zh-hans)
196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5%E5%B9%B4&variant=zh-hans),美军用凝固汽油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7%9D%E5%9B%BA%E6%B1%BD%E6%B2%B9%E5%BC%B9&variant=zh-hans)轰炸西贡南部的一个越共游击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D%97%E6%96%B9%E6%B0%91%E6%97%8F%E8%A7%A3%E6%94%BE%E9%99%A3%E7%B7%9A&variant=zh-hans)的建筑。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9/Tank-saigon.gif/220px-Tank-saigon.gif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Tank-saigon.gif&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Tank-saigon.gif&variant=zh-hans)
西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E5%B8%82&variant=zh-hans)市内的美军战车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c/Bombing_in_Vietnam.jpg/220px-Bombing_in_Vietnam.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Bombing_in_Vietnam.jp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Bombing_in_Vietnam.jpg&variant=zh-hans)
正在执行轰炸任务的F-105战斗轰炸机,编队中央为B-66


南越政府军面对被俗称为“越共游击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D%97%E6%96%B9%E6%B0%91%E6%97%8F%E8%A7%A3%E6%94%BE%E9%99%A3%E7%B7%9A&variant=zh-hans)”的民族解放阵线节节败退。为了阻止北越对越共游击队的物资和人员支持,南越海军对北越沿岸海军基地进行袭击。美国海军也派出舰艇协助,进行电子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B%E5%AD%90%E4%BD%9C%E6%88%B0&variant=zh-hans)支持,即靠近北越军事基地,挑起沿岸设施使用雷达从而暴露位置,由南越海军炮火予与摧毁。
196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4%E5%B9%B4&variant=zh-hans)7月3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7%E6%9C%8831%E6%97%A5&variant=zh-hans),一艘在靠近北越领海的中立海域进行此种支援任务的美国驱逐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9%B1%E9%80%90%E8%88%B0&variant=zh-hans)马多克斯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9%AC%E5%A4%9A%E5%85%8B%E6%96%AF%E5%8F%B7&action=editredlink)遭到北越鱼雷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1%BC%E9%9B%B7%E8%89%87&action=editredlink)袭击,并在附近的航母支援下击沉其中一艘。8月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4%E6%97%A5&variant=zh-hans),马多克斯号与Turner Joy号往北航行时,后者被雷达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7%E8%BE%BE&variant=zh-hans)讯号追踪并宣称受到攻击,两艘船随即采取应对措施。美国以轰炸北越海军基地作为报复。这就是著名的“东京湾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4%BA%AC%E6%B9%BE%E4%BA%8B%E4%BB%B6&action=editredlink)”(“北部湾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9%83%A8%E6%B9%BE%E4%BA%8B%E4%BB%B6&action=editredlink)”)。
东京湾事件是越战的重大分水岭。北越和美国双方都把它看作对方的蓄意攻击,并做出了强硬反应。北越越共游击队对多处美军基地进行了报复性攻击。北越325师进入南越领土集结,标志着北越正规军(越南人民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4%BA%BA%E6%B0%91%E5%86%9B&action=editredlink))对南越的公开进攻。美国政府宣称北越攻击了位于公海上的美国军舰,但并未提及他们的任务。
美国国会于8月7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7%E6%97%A5&variant=zh-hans)通过“东京湾决议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4%BA%AC%E6%B9%BE%E5%86%B3%E8%AE%AE%E6%A1%88&action=editredlink)”,授权总统以他的判断动用包含武力在内的一切行为来应付此事件。这事实上给予了总统詹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E%97%E7%99%BB%C2%B7%E7%BA%A6%E7%BF%B0%E9%80%8A&variant=zh-hans)在不经宣战的情况下发动战争的权力,而他个人虽然一开始并不愿意派兵参战,不久后美国在越战中的参与程度依旧无可避免的不断攀升。
196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5%E5%B9%B4&variant=zh-hans)二月,美军在Pleiku的基地遭到攻击,美国空军随即发动第一次报复性打击。3月8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8%E6%97%A5&variant=zh-hans),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8%BB%8D%E9%99%B8%E6%88%B0%E9%9A%8A&variant=zh-hans)员在岘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2%98%E6%B8%AF%E5%B8%82&variant=zh-hans)登陆,成为第一批进入战区的美军战斗人员。7月2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7%E6%9C%8824%E6%97%A5&variant=zh-hans),一架F-4C被射下后,约翰逊总统将在越美军提升至十二万五千人;翌日第101空降师的四千人员进入越南。11月27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27%E6%97%A5&variant=zh-hans),五角大厦要求提升美军数目至四十万人以便执行计划中的大规模扫荡行动;到了年底,美军在越数目已高达十八万四千人。到了196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6%E5%B9%B4&variant=zh-hans)八月,已有多达四十二万九千名美军士兵驻守在越南。
正当美军数目不断增加的同时,在196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5%E5%B9%B4&variant=zh-hans)8月18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18%E6%97%A5&variant=zh-hans),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五千五百名士兵发动了战争中的第一场大规模陆战;在空中支援并一场大规模炮击下,美军成功摧毁越共在Van Tuong的基地。同年11月1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14%E6%97%A5&variant=zh-hans)星期日早上10时48分,美国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E7%AC%AC%E4%B8%80%E9%A8%8E%E5%85%B5%E5%B8%AB%E7%AC%AC%E4%B8%83%E9%A8%8E%E5%85%B5%E5%9C%98&variant=zh-hans)的三个营和北越第66团在德浪河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B5%AA%E6%B2%B3%E8%B0%B7&action=editredlink)相遇,北越正规军有2000人驻守,是奠边府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0%E9%82%8A%E5%BA%9C%E6%88%B0%E5%BD%B9&variant=zh-hans)的精锐之师,于是爆发美军及北越间的第一场大规模战斗。3天激战后,北越阵亡1037人,美军阵亡234人,以平手收场,但北越将南越分为两段的计划也因此失败。这两场战役使北越从此决定避免与美军进行正面冲突,改而采取游击战的战术。
空中作战也同样的大规模提升;约翰逊批准了轰雷行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D%9F%E9%9B%B7%E8%A1%8C%E5%8B%95&variant=zh-hans)(滚雷行动),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然而美国对北越的所有轰炸行动与目标都由华盛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E%E7%9B%9B%E9%A1%BF%E5%93%A5%E4%BC%A6%E6%AF%94%E4%BA%9A%E7%89%B9%E5%8C%BA&variant=zh-hans)进行严密的控制,每日的轰炸目标的选择由国防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8B%E9%98%B2%E9%83%A8&variant=zh-hans)和白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9%BD%E5%AE%AE&variant=zh-hans)来规划,前线指挥官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国防部与白宫非常担心伤及中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variant=zh-hans)或是苏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8%81%94&variant=zh-hans)派驻在当地的顾问而引发的正面冲突,对于轰炸目标的选择与交战规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A4%E6%88%B0%E8%A6%8F%E5%89%87&action=editredlink)有非常多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往往与美国追求的战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8%E6%9C%AF&variant=zh-hans)或是战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B%8D%E4%BA%8B%E6%88%B0%E7%95%A5&variant=zh-hans)目标完全背道而驰。例如,美军在未经批准下无法攻击北越的军用机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B%8D%E7%94%A8%E6%A9%9F%E5%A0%B4&action=editredlink),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8%B6%8A%E7%A9%BA%E8%BB%8D&action=editredlink)的战斗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8%E6%96%97%E6%9C%BA&variant=zh-hans)在准备起飞也不行。
因此,旨在阻止北越对南方的渗透的“轰雷行动”在这种绑手绑脚的指挥下,几乎无法发挥功效。农业社会的北越的工业大多已地下化,剩下来的目标因有中苏两国的人员在附近而安全无恙;同时,因为不能攻击苏联与中国的船只或运输部队,使北越能顺利的接收他们提供的军资而武装起军队。就这样,北越武装司令武元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D%A6%E5%85%83%E7%94%B2&variant=zh-hans)依然将他手下的部队以惊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团的北越正规军分散进入胡志明小道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E5%B0%8F%E9%81%93&variant=zh-hans),顶着空袭,进入南方集结。
在地面上,成功获得大规模增兵的美军驻越最高司令官威斯特摩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8%81%E6%96%AF%E7%89%B9%E6%91%A9%E5%85%B0&variant=zh-hans)(Westmoreland)将军发动了一系列“搜寻并摧毁(search and destroy)”的行动。他相信如以“德浪河谷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B5%AA%E6%B2%B3%E8%B0%B7%E6%88%98%E5%BD%B9&variant=zh-hans)”时那样,以大规模火力消耗敌军人力,北越最终将被迫认输。同时,北越军队则执行武元甲的消耗战略,在精心准备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军进攻,激战至伤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撤离战场。北越已做好准备承受巨大的伤亡,并且坚信无限制的消耗战最终会迫使美国人撤出越南。
此时不论是威斯特摩兰将军或华盛顿的政治人物都不断表示美军正在取得胜利。但战术上的胜利无助于改变美国的困境。因此,美国开始透过南越军队和一些美军来进行和平化政策,希望加强对已控制住的乡下地带的统治及治安,避免再度被越共渗透。然而,南越军队的腐败及对平民的残暴使该政策基本上毫无进展。
这时,为了吸引北越军队进行正面战斗并阻止物资不断透过胡志明小道进入南越,美军决定投入大量部队进入溪山基地。依照计划,这将迫使北越部队发动一场类似十年前,越南部队击败法国军队的奠边府战役的攻击。当双方都大举加强自己的阵地后,不断的炮击使战场变的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壕沟战争;于是美国开始动用庞大的空中火力,北越军队在攻势被击退三次后,决定开始撤离战区。此战役中,美国强大的后勤力、直升机、空中力量等,已数百的伤亡消灭了数倍的敌军。然而事实上,这似乎是北越为了使美国分心的结果;因为美军高层注意力几乎都在溪山,以致于对接下来的春节攻势几乎完全没有准备。
196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8%E5%B9%B4&variant=zh-hans)1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variant=zh-hans)底,北越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A5%E7%AF%80%E6%94%BB%E5%8B%A2&variant=zh-hans)。超过8万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对南越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发起了进攻。然而南越百姓却没有如预期的发动大规模动乱,使北越部队在遭受美军压倒性传统武力的打击下,大部分的攻势都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被击溃,但在西贡中维持长达三天,越南的传统首都顺化激战持续一个月。美军溪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A%AA%E5%B1%B1&action=editredlink)基地被围困76天,因为破坏太严重,解围后不得不放弃使用。在春节攻势,北越部队遭受约三万余阵亡、四万负伤的沉重打击;但到了5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variant=zh-hans),他们就恢复了进攻能力。春节攻势的惨烈状况在美国公众中造成了震惊,约翰逊总统和威斯特摩兰将军一直宣称北越军事力量在节节削弱,并承诺战争会在短期内结束。但春节攻势表明北越依然具有巨大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束依然遥遥无期。
北越军事上的失败,却同时是精神上以及宣传上的大捷,使春节攻势成为越战中的转戾点。政府高层内部因为春节攻势而失去战意。当威斯特摩兰将军计划动用二十万六千的增兵以完全消灭敌军的要求被泄漏出去时,大众更是普遍认为这是驻越军队的濒死挣扎,最后迫使原本同意增援的约翰逊放弃增援。196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8%E5%B9%B4&variant=zh-hans)3月3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31%E6%97%A5&variant=zh-hans),约翰逊发表演讲,终止“轰雷行动”,表示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并宣布放弃竞选下任总统。196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8%E5%B9%B4&variant=zh-hans)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hans),艾布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9%BE%E5%B8%83%E8%98%AD&action=editredlink)(Abrams)将军接替威斯特摩兰指挥在越美军。
另外,受美国政府邀请的大韩民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9%9F%A9%E6%B0%91%E5%9B%BD&variant=zh-hans)(南韩),也从196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5%E5%B9%B4&variant=zh-hans)开始派青龙、白马、猛虎等战斗部队,到197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3%E5%B9%B4&variant=zh-hans)的九年间一共累计有三十万以上的南韩士兵参加了越战,最多时有五万人在越南。其中4,687人战死,射杀了四万多名敌军和平民。为了支付韩国的军事开支,美国对南韩政府提供了10亿左右美元。美国以外,南韩是最大的派兵国家。
另外美国的西太平洋友邦,包括日本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5%E6%9C%AC&variant=zh-hans)、中华民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8%8F%AF%E6%B0%91%E5%9C%8B&variant=zh-hans)、菲律宾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F%B2%E5%BE%8B%E8%B3%93&variant=zh-hans)等国家或多或少皆有间接介入战役,较广为人知的是,美军曾由抽调中华民国空军 F-5 战机入越,并于台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7%BA%E4%B8%AD&variant=zh-hans)清泉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8%85%E6%B3%89%E5%B4%97&action=editredlink)机场派驻 F-4 中队填补,目前号称东南亚最大的清泉岗机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4%B8%AD%E6%B8%85%E6%B3%89%E5%B4%97%E6%A9%9F%E5%A0%B4&variant=zh-hans),亦是为支援B-52进行轰炸而构筑的机场。此外,中华民国的军事顾问、电子作战以及特务人员在南越亦十分活跃,为此中华民国驻越大使馆亦曾遭受攻击(当时大使为胡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7%92%89&variant=zh-hans))。一般皆相信,中华民国可能有派出少量的特种部队入越参战。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4)] 反战运动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5/Woodstock_redmond_hair.JPG/220px-Woodstock_redmond_hair.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Woodstock_redmond_hair.JP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Woodstock_redmond_hair.JPG&variant=zh-hans)
嬉皮


小规模的反战运动196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4%E5%B9%B4&variant=zh-hans)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开始,同时发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学生行动主义。人口数量庞大的婴儿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C%B0%E5%85%92%E6%BD%AE&variant=zh-hans)一代也到了该上大学的年龄。反战运动的成长也要部分归因于广泛的电视新闻报道,使得大学年龄的美国人比以前几代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关战争的信息。
到196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8%E5%B9%B4&variant=zh-hans),反战示威游行已遍及全国各地。8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variant=zh-hans),芝加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A%9D%E5%8A%A0%E5%93%A5&variant=zh-hans)的示威者和警察发生大规模冲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0%E5%B9%B4&variant=zh-hans)5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variant=zh-hans),为了抗议美国入侵柬埔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学生总罢课爆发,10多万学生涌入华盛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E%E7%9B%9B%E9%A1%BF%E5%93%A5%E4%BC%A6%E6%AF%94%E4%BA%9A%E7%89%B9%E5%8C%BA&variant=zh-hans)进行抗议。
上千的年轻美国男人选择逃往加拿大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A%A0%E6%8B%BF%E5%A4%A7&variant=zh-hans)或瑞典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1%9E%E5%85%B8&variant=zh-hans),以躲避征召的风险。当时,全部适龄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适龄男青年还没有达到投票年龄和允许喝酒的年龄,各个地方的挑选服役系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C%91%E9%80%89%E6%9C%8D%E5%BD%B9%E7%B3%BB%E7%BB%9F&action=editredlink)办公室(“兵役局”)没有明确的兵役豁免方针,因此可以很宽松地决定谁需要服役,谁可以得到豁免。
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0%E5%B9%B4&variant=zh-hans)产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年轻男性的生日决定了他征召的相对风险(9月1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9%E6%9C%8814%E6%97%A5&variant=zh-hans)是197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0%E5%B9%B4&variant=zh-hans)兵役列表中处于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7%E6%9C%889%E6%97%A5&variant=zh-hans))。年轻人被强迫在军队中以生命冒险,但却无选举权,亦不允许喝酒,这种情况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国范围内降低投票年龄,在许多州降低了饮酒年龄。
197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7%E5%B9%B4&variant=zh-hans)1月2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21%E6%97%A5&variant=zh-hans),美国总统吉米·卡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89%E7%B1%B3%C2%B7%E5%8D%A1%E7%89%B9&variant=zh-hans)赦免了多数在越战中逃避服兵役者。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5)] “越南化”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f/Richard_Nixon_campaign_rally_1968.png/220px-Richard_Nixon_campaign_rally_1968.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Richard_Nixon_campaign_rally_1968.pn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Richard_Nixon_campaign_rally_1968.png&variant=zh-hans)
尼克森赢得1969年大选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e/Vietnam_peace_agreement_signing.jpg/220px-Vietnam_peace_agreement_signing.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Vietnam_peace_agreement_signing.jp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Vietnam_peace_agreement_signing.jpg&variant=zh-hans)
正在签署巴黎协定的美国代表团(1973年1月27日)


196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9%E5%B9%B4&variant=zh-hans),尼克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0%86%E6%9F%A5%E5%BE%B7%C2%B7%E5%B0%BC%E5%85%8B%E9%81%9C&action=editredlink)成为美国总统,表示要推行“越南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8C%96&action=editredlink)”政策,让美军逐步撤出越南,关于当年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hans)撤出首批25000名美军。但在美越谈判进行的同时,战争仍在继续。196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9%E5%B9%B4&variant=zh-hans)3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variant=zh-hans),美军开始秘密轰炸柬埔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AC%E5%9F%94%E5%AF%A8&variant=zh-hans)境内的北越军事基地;5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variant=zh-hans),汉堡高地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89%E5%A0%A1%E9%AB%98%E5%9C%B0%E6%88%98%E5%BD%B9&action=editredlink)爆发。197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0%E5%B9%B4&variant=zh-hans)3月18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8%E6%97%A5&variant=zh-hans),柬埔寨亲美的朗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97%E8%AF%BA&variant=zh-hans)将军发动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B%BE%E7%BE%85%E6%95%A6%C2%B7%E8%A5%BF%E5%93%88%E5%8A%AA%E5%85%8B&variant=zh-hans)的政权;5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variant=zh-hans),在朗诺的默许下,美军入侵柬埔寨,进攻那里的北越军事基地。到197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1%E5%B9%B4&variant=zh-hans),美军死亡人数已超过4万。
197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2%E5%B9%B4&variant=zh-hans)3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variant=zh-hans),武元甲动员了几乎全部北越军事力量,发动了比196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8%E5%B9%B4&variant=zh-hans)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复活节攻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A9%E6%B4%BB%E7%AF%80%E6%94%BB%E5%8A%BF&action=editredlink)”。尼克逊下令美国B-52战略轰炸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B-52%E5%90%8C%E6%BA%AB%E5%B1%A4%E5%A0%A1%E5%A3%98%E8%BD%9F%E7%82%B8%E6%A9%9F&variant=zh-hans)对北越进行全面轰炸。北越的复活节攻势以失败告终,损失超过10万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职,文进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8%BF%9B%E5%8B%87&variant=zh-hans)接任越南人民军司令。复活节攻势的失败,美国B-52战略轰炸的威力,以及急于同美国改善关系的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压力迫使北越回到谈判桌前。197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3%E5%B9%B4&variant=zh-hans)1月27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27%E6%97%A5&variant=zh-hans),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美国、北越、南越、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在巴黎正式签定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即巴黎和平协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B4%E9%BB%8E%E5%92%8C%E5%B9%B3%E5%8D%94%E7%B4%84&variant=zh-hans))。随后两个月内,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6)] 战争结束

美军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间的战争并未结束,197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4%E5%B9%B4&variant=zh-hans)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击战依旧在进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乡村。197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5%E5%B9%B4&variant=zh-hans)1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variant=zh-hans),北越从复活节攻势的巨大损失中恢复过来,发起了最后的决定性攻势。短短几个月内,南越政府军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继陷落。四月,北越发动春禄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A5%E7%A6%84%E6%88%98%E5%BD%B9&action=editredlink)和胡志明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E6%88%98%E5%BD%B9&action=editredlink),旨在于5月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1%E6%97%A5&variant=zh-hans)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E5%B8%82&variant=zh-hans),以防南越军队能重新组织起新的防御和反击。
197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5%E5%B9%B4&variant=zh-hans)4月29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29%E6%97%A5&variant=zh-hans)至4月3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30%E6%97%A5&variant=zh-hans)最初的几个小时,美军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B%B4%E5%8D%87%E6%A9%9F&variant=zh-hans)撤退行动,而一家旅馆楼顶上的直升机撤退也成了美国卷入越战的结束的标志。同日西贡陷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8%B2%A2%E6%B7%AA%E9%99%B7&variant=zh-hans),北越攻陷了美国驻西贡大使馆和南越独立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D%A8%E7%AB%8B%E5%AE%AE&action=editredlink)总统府,南越政权覆灭。同年,柬埔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AC%E5%9F%94%E5%AF%A8&variant=zh-hans)和老挝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81%E6%8C%9D&variant=zh-hans)的共产党也先后夺取了政权,越南战争以共产主义的全面胜利告终,成立南越南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8%B6%8A%E5%8D%97%E5%85%B1%E5%92%8C%E5%9C%8B&variant=zh-hans)。
197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6%E5%B9%B4&variant=zh-hans)1月2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2%E6%97%A5&variant=zh-hans)南北越统一,组成新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variant=zh-hans),西贡被改名胡志明市。数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处决,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权并统治至今。

outuo
08-02-27, 01:20
伤亡统计
北越正规军和被认为是越共游击队的人员: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
美军:越南战争期间,美军死亡58209人,受伤304000人,2000多人失踪。
南越政府军:死亡13万人,受伤50万人。
韩国军队:死亡4687人。
中国军队:死亡1100人
澳大利亚军队:死亡512人,2400人受伤。
泰国军队:死亡350人。
新西兰军队:死亡83人。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8)] 大事记


196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1%E5%B9%B4&variant=zh-hans):5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variant=zh-hans),美国在越南南方发动“特种战争”。
196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3%E5%B9%B4&variant=zh-hans):11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variant=zh-hans),在美国默许的军事政变中,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廷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B3%E5%BB%B7%E7%90%B0&variant=zh-hans)被击毙。军人杨文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5%8A%E6%96%87%E6%98%8E&variant=zh-hans)和阮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AE%E6%85%B6&variant=zh-hans)先后上台。
196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4%E5%B9%B4&variant=zh-hans):8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variant=zh-hans),北部湾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9%83%A8%E6%B9%BE%E4%BA%8B%E4%BB%B6&action=editredlink)爆发,美国开始“滚雷行动”,轰炸越南北方。
196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5%E5%B9%B4&variant=zh-hans):3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variant=zh-hans),美军在岘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2%98%E6%B8%AF%E5%B8%82&variant=zh-hans)登陆,把越南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局部战争”。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hans),南越军人阮文绍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AE%E6%96%87%E7%B4%B9&variant=zh-hans)发动政变上台,成立战时内阁,任国家领导委员会主席。
196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7%E5%B9%B4&variant=zh-hans):4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variant=zh-hans),南越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9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9%E6%9C%88&variant=zh-hans),阮文绍当选越南共和国总统。
196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8%E5%B9%B4&variant=zh-hans):3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variant=zh-hans),美国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轰炸越南北方。5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variant=zh-hans),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国双方在巴黎开始举行会谈。10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variant=zh-hans),美国“全面停炸”越南北方。
196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9%E5%B9%B4&variant=zh-hans):1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variant=zh-hans),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国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越南共和国在内的四方会谈。美国在南越开始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hans),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和其他组织宣布成立以黄晋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84%E6%99%8B%E5%8F%91&variant=zh-hans)为首的越南南方共和革命临时政府。9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9%E6%9C%88&variant=zh-hans),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A1%E5%BF%97%E6%98%8E&variant=zh-hans)去世,孙德胜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9%E5%BE%B7%E8%83%9C&variant=zh-hans)当选主席。
197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3%E5%B9%B4&variant=zh-hans):1月27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27%E6%97%A5&variant=zh-hans),美国签署《关于在越南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29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29%E6%97%A5&variant=zh-hans),美军完全从南越撤出。
197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5%E5%B9%B4&variant=zh-hans):4月3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30%E6%97%A5&variant=zh-hans),北越攻占西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8%B2%A2%E6%B7%AA%E9%99%B7&variant=zh-hans),南越政权覆灭,越南战争结束。
197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6%E5%B9%B4&variant=zh-hans):1月2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2%E6%97%A5&variant=zh-hans)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variant=zh-hans)成立,越南统一。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9)] 对越南的援助

195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5%E5%B9%B4&variant=zh-hans),胡志明在访问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2%99%E5%8F%A4&variant=zh-hans)期间签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财政援助的条约。
200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5%E5%B9%B4&variant=zh-hans)4月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4%E6%97%A5&variant=zh-hans),越南解密了战争期间原社会主义阵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5%9B%BD%E5%AE%B6&variant=zh-hans)国家对越南提供各种援助的相关文献。文件显示,195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5%E5%B9%B4&variant=zh-hans)到196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2%E5%B9%B4&variant=zh-hans)间,苏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8%81%94&variant=zh-hans)向北越提供的财政援助总额约14亿卢布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2%E5%B8%83&variant=zh-hans),并帮助北越建设了34个大型工业企业和一系列医疗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重建了50个农业项目。越南战争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还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资,共约240万吨。其中,中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8%8F%AF%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C%8B&variant=zh-hans)援助约160万吨,苏联援助约51万吨,其他国家(捷克斯洛伐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D%B7%E5%85%8B%E6%96%AF%E6%B4%9B%E4%BC%90%E5%85%8B&variant=zh-hans)、波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5%85%B0&variant=zh-hans)、匈牙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88%E7%89%99%E5%88%A9&variant=zh-hans)、保加利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9D%E5%8A%A0%E5%88%A9%E4%BA%9A&variant=zh-hans)、罗马尼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5%E9%A6%AC%E5%B0%BC%E4%BA%9E&variant=zh-hans)、东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84%8F%E5%BF%97%E6%B0%91%E4%B8%BB%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朝鲜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9D%E9%B2%9C%E6%B0%91%E4%B8%BB%E4%B8%BB%E4%B9%89%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古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A4%E5%B7%B4&variant=zh-hans)等)共援助约25.4万吨。
自196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2%E5%B9%B4&variant=zh-hans)毛泽东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F%9B%E6%B3%BD%E4%B8%9C&variant=zh-hans)答应向北越提供九万枝枪、炮开始,中国介入了越战。自轰雷行动之后,中国向北越派遣了工程兵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A5%E5%85%B5&variant=zh-hans)和防空兵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2%E7%A9%BA%E5%85%B5&action=editredlink)帮助北越抢修美军轰炸的设施。此举使得北越军队得以腾出手来在南方作战。从196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5%E5%B9%B4&variant=zh-hans)到197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0%E5%B9%B4&variant=zh-hans)累计32万中国士兵被派往北越,巅峰时196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7%E5%B9%B4&variant=zh-hans)有17万人。文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8C%96%E5%A4%A7%E9%9D%A9%E5%91%BD&variant=zh-hans)中也有数量不详的年轻人自愿越境前往“反帝”的最前线参加战斗。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0)] 影响和余波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1)] 越南

越南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法越战争在内的30年战争造成了500万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5%E5%B9%B4&variant=zh-hans)越战结束时,战争给南越留下了一片满目苍夷的土地和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残疾人,20万妓女及地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B0%E9%9B%B7&variant=zh-hans)区。但这还不是苦难的终结,越南又先后与柬埔寨和与中国陷入战争(中越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8%B6%8A%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长期的战争以及与西方世界的隔绝导致经济崩溃,通货膨胀;1970年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0%E5%B9%B4%E4%BB%A3&variant=zh-hans)后期,超过150万越南难民乘小船逃离越南。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2)] 美国

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十多年的越战,美国耗费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越战极大的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更积极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8D%E6%97%8F&variant=zh-hans)问题,民权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91%E6%9D%83&variant=zh-hans)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3)] 柬埔寨

柬埔寨战前的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间努力维持自己脆弱的独立地位。朗诺的政变和美军入侵把柬埔寨彻底的卷入了战争。波尔布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5%B0%94%E5%B8%83%E7%89%B9&variant=zh-hans)领导的柬埔寨共产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AC%E5%9F%94%E5%AF%A8%E5%85%B1%E7%94%A2%E9%BB%A8&variant=zh-hans)“红色高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AC%E5%9F%94%E5%AF%A8%E5%85%B1%E7%94%A2%E9%BB%A8&variant=zh-hans)”趁机获得了政权。波尔布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5%B0%94%E5%B8%83%E7%89%B9&variant=zh-hans)推行极左统治下,柬埔寨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一百余万平民死于该时期,其中包括越南侨民。由于波尔布特政权的人口灭绝政策不仅造成了地区动荡,而且也严重威胁越南政府的国内安全,应流亡越南的前民柬反对派的邀请,越南出兵将波尔布特驱逐出城市,并着手扶植韩桑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F%93%E6%A1%91%E6%9E%97&variant=zh-hans)政权,红色高棉则继续在农村对新政府发动游击战争。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4)] 中国

中国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于地缘政治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B0%E7%BC%98%E6%94%BF%E6%B2%BB%E5%AD%A6&variant=zh-hans)的考虑,也加上意识形态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4%8F%E8%AD%98%E5%BD%A2%E6%85%8B&variant=zh-hans)的因素,中国给予了越南超过二百亿人民币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BA%E6%B0%91%E5%B8%81&variant=zh-hans)的援助,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负担。统一后的越南并未成为中国可靠的盟友,出于担心国家利益受到柬埔寨极端政治势力和中国的损害,越南倒向了苏联。在197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9%E5%B9%B4&variant=zh-hans),因为越南入侵柬埔寨打击中国支持的红色高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AC%E5%9F%94%E5%AF%A8%E5%85%B1%E7%94%A2%E9%BB%A8&variant=zh-hans)政权、迫害华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E%E4%BE%A8&variant=zh-hans)的“排华”、以及边境冲突,导致中国出兵越南的中越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8%B6%8A%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
越战使得美国总统在未建立外交的情况下第一次访华,并促使中国重回联合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1%94%E5%90%88%E5%9B%BD&variant=zh-hans),并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为今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先决条件。92年之后,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并且实施了有利于双边人民的经济改革。对本地区的人权维护和改善起到积极的贡献。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5)] 武器与战术

如同中东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6%9D%B1%E6%88%B0%E7%88%AD&variant=zh-hans),越南战争成为了冷战中东西两方新武器、新战术的试金石,并且由于美国的直接参战,对美军1980、90年代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越南战争是第一场大量投入直升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B%B4%E5%8D%87%E6%A9%9F&variant=zh-hans)进行作战任务的战争;美军利用直升机快速起降与起降场地需求小的特性,发展出利用直升机快速移动部队,进行敌后奇袭的空中骑兵战术,在战争期间发挥出相当的效力。此后,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对直升机的倚重进一步增加,直升机空中机动作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9%BA%E4%B8%AD%E6%A9%9F%E5%8B%95%E4%BD%9C%E6%88%B0&action=editredlink)几乎成为美军的典型战术,不过,美军直升机在越战后期的损失率节节高升,也显示出直升机在战场的脆弱性。
常久以来流行着一种说法,认为越南丛林与农田密布的地型限制了美军装甲、坦克部队的运用,而大大削弱了美军在传统武力上的优势。此论述再加上197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3%E5%B9%B4&variant=zh-hans)赎罪日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4%96%E7%BD%AA%E6%97%A5%E6%88%B0%E7%88%AD&variant=zh-hans)中以色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B%A5%E8%89%B2%E5%88%97&variant=zh-hans)装甲部队为阿拉伯国家装配的俄制反战车飞弹重创的战例,成为了70年代后风行一时的“战车无用论”的理论依据。然而在实际上,美军装甲部队在越南的布属与活动受到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的大,更甚至在某些行动中大规模的使用装甲部队作战(如在1965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5&action=editredlink)年扫荡湄公河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9%84%E5%85%AC%E6%B2%B3&variant=zh-hans)三角洲时,就曾大量投入新式的M-113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113&action=editredlink)装甲运兵车,对缺乏重武器的当地北越军造成很大的冲击),美军装甲部队在越战期间的缺乏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导因于交战对手装甲兵力上的不足与节制性的运用;直至美军撤出后,北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8%B6%8A&action=editredlink)军的装甲力量才出现长足的成长,不但在越战末期与南越军发生过大规模的坦克对战,同时也在197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5%E5%B9%B4&variant=zh-hans)最后的攻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角色。
越南上空的空战也对美军战机发展带来影响,美国海空军在质、量上均优于对手北越空军,但在战争的头几年间却无法在空战中取得优势,甚至付出了近乎一比一的难堪交换比。美军战斗机部队的拙劣表现之原因在于,作为海空军主力的早期型F-4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4&variant=zh-hans)幽灵式战斗机因为当时流行的武装全飞弹化概念而未装置机炮,而当时飞弹的准确性又难以保证,导致美军飞行员时常出现飞弹失灵/脱靶后无法还手的窘境,而美国飞行员教育因全飞弹概念而轻视缠斗,更使重型的美军战机在面对北越相对轻巧的战机时陷入苦战。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美军开始在F-4E以后的各型战机上重新加装机炮,并加强飞行员的缠斗训练,才使美国战斗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B0%E9%AC%A5%E6%A9%9F&variant=zh-hans)部队夺回越南空战的优势,将敌我交换比拉大到一比三。此外,北越空军轻型战机在战役期间的活跃表现,让美军出现了名为轻战机黑手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C%95%E6%88%B0%E6%A9%9F%E9%BB%91%E6%89%8B%E9%BB%A8&action=editredlink)的战术、设计概念,从而催生出F-16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16&variant=zh-hans)战隼式战机。
东西方的轻兵器代表AK-47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K-47&variant=zh-hans)和M16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M16&variant=zh-hans)也在越战中起步,至今其衍生型仍继续在各国部队中服役。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6)] 参看


越南现代史年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7%8E%B0%E4%BB%A3%E5%8F%B2%E5%B9%B4%E8%A1%A8&variant=zh-hans)
世界战争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6%E7%95%8C%E6%88%B0%E7%88%AD%E5%88%97%E8%A1%A8&variant=zh-hans)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7)] 注释

<LI id=_note-0>^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_ref-0) Dwight D. Eisenhower. Mandate for Change. Garden City, NJ. Doubleday & Company,196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3%E5%B9%B4&variant=zh-hans),第372页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_ref-1) Pentagon Papers (http://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pentagon/pent11.htm)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8)] 参考文献


威廉·曼切斯特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ISBN 7807000244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Booksources&isbn=7807000244)
Phillip Davidson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 1946-1975》 ISBN 0891413065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Booksources&isbn=0891413065)
Andrew Wiest 《The Vietnam War 1956-1975》ISBN 1841764191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Booksources&isbn=1841764191)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9)] 以越战为背景的作品

越战不仅对于世界政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形成了一阵冲击波。在越战结束后的1960年代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0%E5%B9%B4%E4%BB%A3&variant=zh-hans)开始一直到21世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1%E4%B8%96%E7%BA%AA&variant=zh-hans)初,以越战为背景的作品层出不穷,包括电影、电子游戏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电影作品有:

《越南大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5%8D%97%E5%A4%A7%E6%88%B0_%28%E9%9B%BB%E5%BD%B1%29&action=editredlink)》 Green Berets(196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8%E5%B9%B4&variant=zh-hans))
《现代启示录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E%B0%E4%BB%A3%E5%90%AF%E7%A4%BA%E5%BD%95&variant=zh-hans)》 Apocalypse Now(197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9%E5%B9%B4&variant=zh-hans),戛纳电影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B%E7%BA%B3%E7%94%B5%E5%BD%B1%E8%8A%82&variant=zh-hans)金棕榈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91%E6%A3%95%E6%A6%88%E5%A5%96&variant=zh-hans))
《猎鹿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C%8E%E9%B9%BF%E4%BA%BA&variant=zh-hans)》 The Deer Hunter(197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8%E5%B9%B4&variant=zh-hans),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5%E6%96%AF%E5%8D%A1%E6%9C%80%E4%BD%B3%E5%BD%B1%E7%89%87%E5%A5%96&variant=zh-hans))
《第一滴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8%80%E6%BB%B4%E8%A1%80&variant=zh-hans)》 First Blood(198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2%E5%B9%B4&variant=zh-hans))
《野战排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8E%E6%88%98%E6%8E%92_%28%E7%94%B5%E5%BD%B1%29&variant=zh-hans)》 Platoon(198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6%E5%B9%B4&variant=zh-hans),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汉堡高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C%A2%E5%A0%A1%E9%AB%98%E5%9C%B0&variant=zh-hans)》 Hamburger Hill (198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7%E5%B9%B4&variant=zh-hans))
《西贡小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8%B2%A2%E5%B0%8F%E5%A7%90&variant=zh-hans)》 Miss Saigon (198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9%E5%B9%B4&variant=zh-hans))
《七月四日诞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3%E6%9C%88%E5%9B%9B%E6%97%A5%E8%AA%95%E7%94%9F&action=editredlink)》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9%E5%B9%B4&variant=zh-hans))
《天与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8%88%87%E5%9C%B0&variant=zh-hans)》 Heaven & Earth(199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3%E5%B9%B4&variant=zh-hans))
《阿甘正传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7%94%98%E6%AD%A3%E4%BC%A0&variant=zh-hans)》 Forrest Gump(199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4%E5%B9%B4&variant=zh-hans),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勇士们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B%87%E5%A3%AB%E5%80%91&variant=zh-hans)》 We were soldiers(200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2%E5%B9%B4&variant=zh-hans))
参见越战主题电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6%8A%E6%88%98%E4%B8%BB%E9%A2%98%E7%94%B5%E5%BD%B1&variant=zh-hans)电玩作品有:

《人民解放阵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BA%E6%B0%91%E8%A7%A3%E6%94%BE%E9%99%A3%E7%B7%9A&action=editredlink)》 Vietcong
《战地风云:越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B0%E5%9C%B0%E9%A2%A8%E9%9B%B2%EF%BC%9A%E8%B6%8A%E5%8D%97&variant=zh-hans)》 Battlefield Vietnam (200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4%E5%B9%B4&variant=zh-h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