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共产党政府称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 汉字:战争抗美救国),为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该国至今唯一战败的战争(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领导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廷琰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逊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攻占了全越南。
//
- <LI class=toclevel-1>1 背景 <LI class=toclevel-1>2 步入战争 <LI class=toclevel-1>3 逐步升级 <LI class=toclevel-1>4 反战运动 <LI class=toclevel-1>5 “越南化” <LI class=toclevel-1>6 战争结束 <LI class=toclevel-1>7 伤亡统计 <LI class=toclevel-1>8 大事记 <LI class=toclevel-1>9 对越南的援助 <LI class=toclevel-1>10 影响和余波
<LI class=toclevel-1>11 参看 <LI class=toclevel-1>12 注释 <LI class=toclevel-1>13 参考文献
- <LI class=toclevel-2>10.1 越南 <LI class=toclevel-2>10.2 美国 <LI class=toclevel-2>10.3 柬埔寨 <LI class=toclevel-2>10.4 中国
- 10.5 武器与战术
- 14 以越战为背景的作品
[编辑] 背景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
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
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
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开始将东南亚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选举将使共产主义的影响进入南越政府,因此吴廷琰得到美国的支持,在南越行个人独断独行的威权统治,这也使北越赢得公共关系战的胜利。
北越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艾森豪威尔才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如果全国选举举行,共产主义将会获胜。(不过另外一个解释是,北方的共产主义者不可能允许自由的选举在他们那一半越南举行。[1][2])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一样。
越南战争冷战的一部分
被攻击的南越村庄日期:1959年 - 1975年地点:东南亚中南半岛结果:北越胜利,占领南越。起因:北越向南进攻领土变更:南越灭亡,北越统一越南。参战方反共主义:
南越
美国
南韩
泰国
澳洲
菲律宾
纽西兰共产主义:
北越
越共
中华人民共和国
红色高棉
苏联
北韩
老挝人民军指挥官
阮文绍
吴廷琰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
威廉·威斯特摩兰
胡志明
黎笋
武元甲
文进勇兵力约1,200,000(1968年)约520,000(1968年)伤亡
南越
阵亡: 230,000
受伤: 300,000
美国
阵亡: 58,209
受伤: 153,303
南韩
阵亡: 5,000
受伤: 11,000
澳洲
阵亡: 512
受伤: 2,400*
新西兰
阵亡: 37
受伤: 187
![]()
北越/越共
阵亡: 1,100,000
受伤: 不详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阵亡: 1,100
受伤: 4,200
平民死亡 (全越南): 900,000–4,000,000越南战争德浪河谷战役、春节攻势、溪山战役、
汉堡高地战役、复活节攻势、春禄战役









回复时引用此篇文章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