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東歐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斯拉夫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
東歐文化圈的範圍:主要是在俄羅斯、東歐以及巴爾幹半島等地為主;而東歐文化圈所展現出的主要特色有:以東正教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共產蘇聯尚未瓦解之前,因為東歐以及巴爾幹半島地區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傾向極權專制,而且在經濟方面實行共產主義,但這些現象已隨著共產蘇聯的瓦解而有了改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逐漸向西方文化圈結合、靠攏。
1–東正教與天主教的比較
在教義方面,東正教主張聖靈只來自聖父,天主教則主張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東正教沒有關於〝天堂〞和〝地獄〞之間存在〝煉獄〞的說法,而天主教聲稱兩者之間有煉獄。東正教否認貞女瑪利亞貞節受孕及其肉體升天的教理,而天主教承認。東正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普世教會首腦,只承認他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牧首〞的職位,而天主教教皇自稱是全世界教會的領袖。
在神學方面,東正教沒有什麼革新和發展,較保守、缺乏活力,天主教則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它在世界許多地區開展的活動較有生氣,主張社會開放、自由、平等,提出諸多進步神學,像解放神學、婦女神學、黑人神學、希望神學、民眾神學、發展神學等。
在禮儀方面,東正教教士衣著打扮與天主教教士不同,東正教主教頭戴圓頂帽,身穿銀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掛聖像,手持權杖,而天主教主教頭戴桃形尖頂帽,身穿特制黃色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可以參見課本圖7-13);舉行儀式時,東正教除了可使用希臘語外,還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天主教則在長時期內只使用拉丁語,但有些天主教教會也可以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唱聖歌時,東正教唱詩班沒有風琴伴奏,而天主教唱詩班則有;祈禱時,東正教徒用三個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畫十字,而天主教徒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畫十字;受洗時,東正教採浸水式,天主教則採注水式。
另外東正教主張嬰兒受洗後就有資格領聖餐,天主教則持反對意見。舉行聖餐禮時,東正教使用發酵麵包和酒,天主教使用無酵麵包,並規定,只有神職人員才能使用麵包和酒,一般教徒只能使用麵包;禮拜時,東正教堂裡不擺坐椅,參加者只能站立,而天主教堂裡放有成排的長板凳,供祈禱者跪坐;懺悔時,東正教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可跪,天主教則規定,教徒在神父面前只能跪著;東正教允許除主教以外的一切神職人員結婚,在婚姻問題上比較自由,而天主教則很嚴格,一切神職人員都不得結婚,強調獨身主義和禁慾主義。
在節日方面,東正教的一些大節日與天主教的大至相同,只是稱謂不同。
在神品方面,基督教會的最初神品只有副助祭、助祭、司祭三個品位。基督教分裂後,東正教會實行牧首制,牧首制確立後,神品分黑白兩種:黑神品有修士、修士輔祭、修士大輔祭、修士祭司、修士大祭司、主教、大主教、督主教﹝牧首派駐國外教區代表﹞、都主教、牧首;白神品有誦經士、副輔祭、輔祭、大輔祭、司祭、大司祭、司祭長等;天主教會神品分為七品:司門員﹝一品﹞、誦經員﹝二品﹞、驅魔員﹝三品﹞、襄禮員﹝四品﹞、副助祭﹝五品﹞、助祭﹝六品﹞和主教﹝七品﹞。羅馬教廷制進一步發展後,主教品位又分為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宗主教、大主教和一般主教。
在教曆方面,東正教使用儒略曆法,是現在公曆的前身,即舊曆。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對舊曆進行改革,於1582年公布新曆法,稱格列曆法,自那時起天主教就用此曆法。此曆法被多數國家使用,被公認為公曆。
在教堂方面,東正教教堂的建築式採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採羅馬式或哥德式。而其內布置也各有不同,東正教堂聖壇中央掛有聖像,四周則掛聖徒畫像,而天主教堂聖壇中央掛聖母瑪利亞畫像,聖壇兩旁掛耶穌畫像,周圍牆上掛十四幅耶穌受難畫像。
在哲學方面,東正教哲學主張上帝和世界的統一、上帝和人類和諧性、神性與人性結合、神學與哲學合一,反對理性,提倡神秘主義,通過神秘主義,使人吸取神的智慧,強調救世主如何變成有血有肉的軀體和如何降臨於人世的奧秘;天主教哲學主張理性,強調天主的啟示和人類的理性是一致的,反對神秘主義。東正教哲學提倡用神學和哲學的思維方式來建立真正的基督文明,貶低天主教,認為天主教不能發揚基督的博愛和自我犧牲精神,指責天主教把上帝和人類分離開來,因而不能建立真正的基督文明。
2–彼得大帝的西化
沒有三百多年前的改革﹐俄羅斯可能仍是極北一個不受人重視的貧困國家,更遑論在過去兩個世紀的國際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策劃這場改革、影響了世界發展的,就是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西元1672-1725年)。他1682年即位後,進行一連串改革,從基本要國人刮去鬍子﹐穿上西服,並派人到外國留學,以至修路、開鑿運河、建校、興辦工業和建立海軍,開啟了俄國現代化運動。在他出現以前﹐俄羅斯這個於中世紀才稍具雛形的國家﹐國力遠比鄰近歐洲各國的落後﹐然而其改革令俄羅斯逐步現代化﹐躋身歐洲列強﹐為俄國此後百多年以至近代成為世界一級大國奠下基礎,儘管他的專制統治手段,如強迫奴隸到工廠工作,甚至殺掉反對他的兒子﹐也廣招史家咎病。
附:
對於文化區與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區」(culture area)與「文化圈」(culture circle)的概念是20紀初由歐美人類學所發展出來的概念工具,並在1920、1930年代達到巔峰,企圖解決在美洲有關無文字社會的文化歷史與發展的問題。當時美國人類學界急於透過民族誌的田野資料,解決有關北美與南美印地安族群分類及其彼此之間文化關聯的問題,熱衷於歷史研究取向的美國人類學者,如Franz Baos、Alfred Kroeber、Roland B. Dixon等人,認為過去遺存下來的文化特質會展衍在當代的空間分布,因此透過當代空間所見到的文化特質可以重建一個族群文化的過去歷史。因此,當時不少的人類學者認為透過文化特質在區域性空間的分布,我們可以將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質歸納出所謂的「文化區」(德文Kulturlreise,即「文化圈」(cultrue circles)之意)。而且,兩個或多個「文化區」之間的相似與相異,通常是透過傳播(diffusion)或遷徙(migration)的文化接觸、文化轉借或其他的過程。
基本上,「文化區」或「文化圈」的概念來自地理學者有關「文化地理區」(cultural geography)的概念,例如被尊為現代美國人類學之父的Fraz Baos在年青時(當時25歲,1883年),就教於地理學者Adolf Bastain,並對其日後著重區域性普查與文化特質分布的研究有明顯的影響,而這樣的例子在當時相當普遍。簡言之,「文化區」或「文化圈」的概念是以居住在同一地理區域中不同人群之間相關聯之文化特質為思考基礎,認為文化是時間與空間所共同建構的產物,企圖透過空間所分布出的文化特質重建文化歷史的順序以及不同人群之間的關係,後來的人類學者進一步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發展出「年齡─區域的假設」(age-area hypothesis)檢驗不同「文化區」的時間順序、「文化中心」(culture center)或「文化高點」(culture climax)的概念說明擁有相同文化特質的不同族群所居住的地域通常正是該「文化區」的中心、「文化層位」(culture strata)的概念以建構不同文化特質或文化區重疊的現象(Harris 1968:373-392)。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應用於北美、南美等無文字的印地安民族的文化歷史研究,後來還有考古學者的加入應用於人類文明史的重建,也有學者用來討論古文明之間的傳播與接觸問題(見Movius 1953;Child 1953;Caso 1953;Krieger 1953;Strong 1953;Murdock 1953)。美國人類學者Harris在寫人類學的理理發展史時提到,「文化區」的概念形成可謂是「整個美國人類學家的集體創作」(Harris 1968:374)。
有關「文化圈」概念的批評,從方法到理論、到文化歷史的建構,在1950、1960年代的人類學界已做了很多,例如:著重生態研究為取向的人類學者J.Steward就批評文化圈的研究將「文化圈」與「自然區」(natural areas)之間的關係過於簡化處理。另外文化區的中心與邊陲之間的關係是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的,即使是相似的文化在不同的區域內也會因不同的時間而有所變異,更何況共有相同文化特質的團體也可能分屬不同的文化區。不過,在眾多批評之中,認為「文化圈」概念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障礙莫過於是企圖以空間(文化分布)取代時間(文化歷史)。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