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松仁小肚

168.苏造肉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据爱新觉罗·浩的《食在宫廷》介绍,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高宗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里。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了很多菜肴,乾隆十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曾在热河行宫主料御膳事。乾隆喜食味厚之物,张东官用香料(分四季不同数量配制)烹制猪肉,因张是苏州人,故这道肉菜就称苏造肉,四季配料称苏造汤卤,后传入民间,成为有名的北京小吃。

《清稗类钞》对苏造肉也有记载:“宫中于五月食椴木铰·····又有苏造糕、苏造酱诸物,相传孝全后生长吴中,亲自仿造,故以名之。”

清宫曾设苏造局。此菜重回民间以后,制售者于肉锅中泡火烧,热吃,除肉块以外还炖有香烂可口的猪内脏。每天早晨设摊于东华门外,供朝廷官员早点,人称“南府苏造肉”。以苏造肉著名的菜馆有“景泉居”。

猪肉加药料煨熟,肉质酥软,滋味香浓,适合与煮火烧同食。正是:“苏造肥鲜饱老谗,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燕都小食品杂咏》)”。《燕都小食品杂咏》注:“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北京小吃中的卤煮小肠,由苏造肉演变而来。小肠陈的祖上就是以卖苏造肉为营生。

过去紫禁城外西北角城隍庙内,有一个专门卖苏造肉和火烧的铺子,掌柜姓周,其烧法独得祖传之秘,肉烂汤醇,在北京独一无二。除了店伙挑出去卖给南北长街,南北池子,后门一带住户外,这铺子还专门卖给宫里太监吃,不收钱。但三节时太监替铺子还各项欠帐。溥仪和宫中后妃等也都爱吃苏造肉,御膳房不作,都到铺子中去取。掌柜的侄子后来进宫当了苏拉(满语,即宫中打杂),又升作溥仪的随侍。

什刹海集市卖苏造肉的设在席棚内,象个小饭馆。肝、肠、心、肺、肚煮在一起,琳琅满目,全摆在锅边上,任人选择,按量论价。然后切成小块,浇上原汤,放上佐料,佐酒或与叉子火烧同吃,是什刹海集市上的一样名菜,喜欢吃的人,视同珍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