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高梁红豆糕
这个。。。没吃过,呵呵~~![]()
![]()
118.桂花糖蒜
各大超市均有销售!北京的桂花,小瓣的蒜!爱吃涮肉的主,应该不会太陌生吧,哈哈~~![]()
117.高梁红豆糕
这个。。。没吃过,呵呵~~![]()
![]()
118.桂花糖蒜
各大超市均有销售!北京的桂花,小瓣的蒜!爱吃涮肉的主,应该不会太陌生吧,哈哈~~![]()
![]()
我们我们我们。。。猴吱~!
爱吃爱吃爱吃。。。桃吱~!
119.锅塌豆腐
鸡蛋拍豆腐!
120.饸饹
这个夜市里最多,北京炒拌面!哈哈~~
![]()
我们我们我们。。。猴吱~!
爱吃爱吃爱吃。。。桃吱~!
121.荷叶饼
这个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
122.红血肠
京味名菜不敢吃~~~
![]()
我们我们我们。。。猴吱~!
爱吃爱吃爱吃。。。桃吱~!
北京的小吃真是l;.....
没腻l;.
123.厚糕
回民师傅大出来的呦~嘎嘎嘎嘎~!
124.蝴蝶卷
蝴蝶卷因形似蝴蝶而得名。适合老幼食用。原来北京仿膳饭庄有制作。
这个这个。。。看着有点恶心。。。
![]()
不吃也罢~~
![]()
我们我们我们。。。猴吱~!
爱吃爱吃爱吃。。。桃吱~!
125.琥珀核桃
有是我老<-*和谐*-><-*和谐*->最爱~! 其实一般女生都应该比较喜欢这个
126.(甜)花卷
沾了红糖浆的应该是~![]()
![]()
我们我们我们。。。猴吱~!
爱吃爱吃爱吃。。。桃吱~!
127.黄豆雪里红
(最好吃的鹹菜~!!!)
128.黄锅盔
北京的黄锅盔以枣泥为馅料,具有酥松可口,馅料均匀,枣香浓厚的特色,实际上是点心。现在很多的超市还有销售。
此篇文章于 07-05-05 02:47 被 孙小美 编辑。
![]()
我们我们我们。。。猴吱~!
爱吃爱吃爱吃。。。桃吱~!
到哪了.?
129.火纸筒
这个猛!
火纸筒具有色泽金黄,酥脆香甜,桂花香味浓郁的特色,因形似纸筒而得名。火纸筒实际上是蛋卷。过去吃水烟用纸枚,细草纸卷成圆筒点燃不灭,用时曝口一吹火即发。这种蛋卷并不以松脆取长,而是稍放一时就软黏失脆,反而突出蛋香。有的店家做奶油火纸筒,经火一烘,奶香浓郁,极为可口。《儒林外史》中有个叫王太的围棋高手就是专门卖火纸筒的。可以看出在当时非常流行。
130.江米藕
强~强~强烈推荐!!!这个是我的最爱!!!
自己能够独自搞定一整盘!!
![]()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江米藕”咏诗一首:“江米都填藕空中,新蒸叫卖巷西东。切成片片珠嵌玉,甜烂相宜叟与童。”并注说:“江米藕者,以江米入藕孔中,蒸烂后,沿街叫卖。切成小片,蘸白糖而食之。售此者,多清真教人。”
北京早年城内三海(什刹海、后海、积水潭)多种莲藕,其中以白花藕(有吃红花莲蓬白花藕的说法)为上品。老北京以什刹海北的会贤堂制作的最为有名当时还有不少沿街叫卖者,多为清真小贩。小贩在街上吆喝“江米哎----藕!”
江米藕在清宫廷内的夏季,也都食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胞弟的夫人爱新觉罗·浩撰写的《食在宫廷》中写道:“此菜近假点心,每到夏季,北京到处都卖此食。在宫廷中,此菜虽也在夏季食用,但其制法要比民间复杂得多。”
江米藕色泽淡红,质地软糯嫩爽,味道甜面嫩香,老人食用可补气润肠。
![]()
我们我们我们。。。猴吱~!
爱吃爱吃爱吃。。。桃吱~!
![]()
爆肚冯、马记月盛斋、奶酪魏、小肠陈、茶汤李、褡裢火烧……这些让北京人牵肠挂肚的老字号小吃,昨天,11家老字号在后海“九门小吃”集体亮相。
风景秀丽的后海边上,沿着孝友胡同走十几米,就能找到一座古朴典雅的老北京传统四合院。上午9点多钟,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86岁的常大爷告诉记者:“听说前门的小吃都搬到这里了,一定要好好尝尝。”走进四合院,小吃街上各家的招牌店面一字排开,罗圈靠背的坐椅、四方木桌,墙上挂着老北京街景的黑白照片和彩色风俗工笔画,“门框胡同”及“前门”、“崇文门”等命名的包间——让人感慨老北京的小吃也上了档次。
爆肚冯的第三代传人冯广聚老爷子告诉记者,早上六七点钟就忙乎开了,各种配料准备了70多斤,光牛百叶就有40多斤。在这条小吃街上,同样忙乎的还有年糕钱的第三代传人钱德才、奶酪魏的第三代传人魏广禄、户部街马记月盛斋第六代传人马国琪、羊头马第七代传人马国义、俊王一德顺斋烧饼第四代传人王世华、豆腐脑白第四代传人白华、小肠陈第四代传人陈秀芳、茶汤李第四代传人李跃、恩元居第二代传人马正国、褡裢火烧改制后负责人刘国壮……这些老字号传人50年来首次聚在一起,共同为北京小吃“叫卖”。
开门没10分钟,爆肚冯卖出20多碗;刚2个多小时,豆腐脑白准备的全部原料已经用完了。大厅里都是闻讯而来的老食客和周围的街坊,收票台前排起了长队,老字号的伙计们忙得抬不起头仍然有点供不上。“小吃大艺”,北京老字号协会负责人高以道告诉记者,聚集到后海岸边的这11家老字号小吃传人,家家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一碟一碗,都凝聚着老北京的历史、技艺和文化。他们干起活来精工细做,精雕细刻。奶酪魏的餐具不能沾上半点油腥;俊王一德顺斋的烧饼要外酥里嫩,咬开后能分出十几层;焦圈不小心掉在地上要一摔八瓣;还有“白记豆腐脑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羊头马“切头肉薄如纸,撒盐花似雪飞”。
北京传统小吃处于危急之中,据档案馆查证,北京小吃有600余种,但如今留下来的还不到100种。冯广聚老爷子说:“北京小吃是我们几代人的事业,老一代交给我的不能在我这代失传,希望通过这次换新址我们能重新站起来。”
![]()
相关链接:
从前门来到后海 北京小吃迁徙中升级
6月30日,北京一批传统小吃店在北京什刹海边上的胡同里重张,开张的店铺大多是本报一直关注的前门拆迁工程中的老字号。老牌匾下的新铺面,环境比从前美了,卫生条件改善了,迁徙后的传统小吃是否还保持着原有的味道呢?
![]()
风景更好
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后海孝友胡同,有一座古朴典雅的老北京传统小吃荟萃的四合院。这里别有洞天,仿旧庭院式的餐馆内,大厅与包间装修精细,桌椅和茶具古色古香。宽敞的就餐大厅里面还按照老北京传统堂会的风格搭建了戏台。四合院内熙熙攘攘,穿过一条名为“门框胡同”的小吃作坊街,来到据说被称为“小吃宴”的大厅,大厅东边的戏台上有演员正在舞动水袖,唱着京剧,食客群里发出来一阵阵掌声和喝彩。“这是梅派唱法”,一位操着京腔的老大爷边说边跟着哼唱。
这里集中了11家老北京传统小吃,还专门开了个“门框胡同”以及以“前门”、“崇文门”等北京地名命名的包间。四合院里面都是从前门乔迁而来的11家老北京传统小吃,外加中华老字号张一元,“7.1”前夕在后海“九门小吃”齐齐亮相。
这座老北京老字号小吃四合院面积达3000平方米,16个单间,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据说这些迁来的传统小吃作为北京迎奥运的一项配套服务工程,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照。登上四合院的屋顶,记者发现上面几位工人正在紧张地焊接钢架、涂涮漆料。有一位工人说,他们将赶在这几天完工,好开夜市。
味道依旧
聚集到后海岸边的这十几家老字号小吃传人,家家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一碟一碗,都凝聚着老北京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小吃宴制作现场,小吃传人们干起活来精工细做,精雕细刻。奶酪魏的餐具不能沾上半点油星儿;俊王――德顺斋的烧饼要外酥里嫩,咬开后能分出十几层;焦圈不小心掉在地上要一摔八瓣;还有“白记豆腐脑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羊头马“切头肉薄如纸,撒盐花似雪飞”。在“门框胡同”里,因为是明档作业,记者得以挨家挨户地观看各个老字号工作人员忙着手中的“绝活”。正在忙着做“炒疙瘩”的“恩元居”的第二代传人马正国,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照片,忙里偷闲跟记者聊了起来:“照片里没有我,这是我表哥,这是我表姐,坐在大人怀里的是我姐姐。” 马正国老人指着照片告诉记者,他自己并没有在“恩元居”工作过,现在退休了,经不住北京传统小吃协会的侯嘉会长诚恳力邀,终于成为这座小吃食府的一员。“味道都挺正的!”有食客告诉记者,她这些天看报纸说过了,今天经过这儿,找了大半天才找到,“值,不枉走一遭。”另一个食客对奶酪赞赏不已,“就喜欢它那味!”他赞叹道,“毕竟是传人亲自做出来的呀!”
价格上涨
此番老字号小吃“搬迁”,搬进了新场所,环境改善了,小吃的价位也随之上浮。记者了解到,这11家小吃,每家都有个别品种价位提高。像爆肚冯,部分品种将4两盘换成了3两盘;褡裢火烧原先是2.5元/两,现在是4元/两。此前,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会长侯嘉曾对外透露,新店的个人平均消费将达到68元,是先前消费金额的两倍左右。据说,这与什刹海的日租金比前门地区高不无关系。
因为受到各种成本上涨的影响,传统小吃难以传承好吃不贵的传统。客人邱老师告诉记者,他一家4口,分别点东西,都是几块钱一份,结果一算账,很快就100多块钱。他说他观察到其他人的消费状况,每桌的花费都在100块以上。“应该还算在可以承受的范围。”
百年老字号“奶酪魏”的第三代传人、今年73岁的魏广禄老先生说:“我们的招牌小吃――宫廷奶酪过去一碗5元,现在是6元,杏仁豆腐原来4元现在是5元,涨价的原因主要就是受到房屋租金、原料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不愿因为这里外国人多就把价位定得太高,老顾客才是老字号生存的根本。”
对于“换地方涨价”的做法,大部分客人都表示理解。除了小吃,记者还在这里看到,每家老字号都在自己的服务窗口专门为糖葫芦、北京特产、北京面人、泥人、剪纸设立了摊位。爆肚冯传人冯广聚老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在前门经营北京小吃的时候,环境简陋、卫生条件也不太好,现在可不一样了,“北京小吃也上档次了”。
重在拯救
据介绍,前门老字号小吃在北京小吃协会组织下,筹集启动资金1170万元,集纳了小肠陈、门框胡同的褡裢火烧、回民小吃马记月盛斋、羊头马、奶酪魏、豆腐脑白、爆肚冯、德顺斋、恩元居炒疙瘩和天桥茶汤李等老字号小吃。经营者借鉴了现代化中餐“档口”式的运作模式,每家老字号在小吃宴中都有自己的服务窗口,独立制作商品,核算与盈亏自负,但宣传、策划、服务与管理统一进行。
前门地区的门框胡同宽不过4尺,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因其诸多京味小吃而誉满京城。改革开放以后,原来众多的老字号小吃纷纷恢复经营,多散布在门框胡同旁边的廊房二条。此后,那里逐步发展成为北京传统小吃的新聚集地,直到拆迁。
“现在‘小吃宴’里面这条小吃作坊街的确用的就是前门‘门框胡同’的名字,他们就是从那里搬来的。”北京老字号协会秘书长高以道介绍,由于前门廊房二条拆迁,曾引发了那里的老字号,特别是北京传统小吃自发的“集体告别”。“不过现在它们又携手重新出山了,且11家传统小吃的服务、环境等都有很大提升。”高以道说,“在档案馆记载的北京小吃就有600余种,但前几年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到隆福寺清点了一次,连稀带干只有34种了。挽救传统老字号是今后协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要联手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以道还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孝友胡同小学,城里学校合并后,改造后小院用得恰到好处。”
舞台还小
将北京传统小吃拢到一个四合院里一同叫卖,可谓用心良苦。但对驾车远道而来的食客来说,进出胡同里的四合院就显得不那么方便了。
在恩元居品尝炒疙瘩的食客议论说:“这个地方地点虽好,但交通成问题,开车太不好进来。”“进得来也没地方停车,进得来也出不去。”“我看来这里吃小吃的应该限制,走路来的和骑车来的优先。”小吃客人一致认为这里交通不够便利。
但一位餐馆员工意见不同,“你看刚刚正式开业,位置都坐得快全满了,过不了几天,什刹海地区的游客全知道了,还不把我们挤爆才怪。”的确,到这里的食客大都等待的时间较长。在高峰时段,记者见有一桌客人不断地催着上菜,服务员不断地向客人道歉:“对不起,今天刚开业,请各位多原谅!”有客人担心:“以后客人一多你们不更把我们晾半天不成!”
北京传统小吃处于危急之中,据档案馆查证,北京小吃有600余种,但如今留下来的还不到100种。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冯广聚老先生说:“北京小吃是我们几代人的事业,老一代交给我的不能在我这代失传。希望通过这次换新址我们能重新站起来。”
北京老字号协会秘书长高以道认为,小吃协会把这么多传统老字号拢到一起,管理、经营上需要改进的肯定不少,但是,只要经营方向正确,“小吃能吃出大气候。”
实际上,传统小吃的魅力不减当年,但目前留给它们施展魅力的舞台还不够大。
![]()
![]()
![]()
![]()
![]()
![]()
![]()
![]()
![]()
![]()
![]()
目前有1位用户正在查看此主题。(0 位会员和 1 游客)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