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焦距:基本上就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胶片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
景深: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焦点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广角镜头:焦距<50mm,视野广阔,适合拍景,可以远近都很清晰。
标准镜头:焦距=50mm,中等视野,与人眼的视野相近。
长焦镜头:焦距>50mm,视野窄小,但是能局部放大,望远。能够背景虚化(景深很浅),突出主题。
透视原理:物体外观看起来前端大,后端小。
透视畸变:由于前端变大,后端小,从而使物体外观看起来变形。广角镜头容易产生透视畸变。
画面层次:画面的远近,立体感,可以大概分前景,主体,背景。
人像分类:有全身,半身,头部,局部特写之分。
二、在人像摄影前的注意事项
1。不要集体FB,拍摄现场的人口数量最好是两个,包括你和MT;最多三个人,加一个摄影助理,帮打反光板! 还有灯具等!
因为MT在人多的时候可能会紧张,表情僵硬,无法发挥。而且当其中一个发挥出色时,会对其他MT自信心造成打击,发挥失常,更加可怕的是前一个MT摆的POSE,会被下一个MT模仿,摆POSE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啦!模仿、不自然是大忌。
2。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保持良好的心情极其重要,当时的心情都会通过表情与眼神表现出来。
人的表情是非常微妙复杂的,很难被自由控制。为了保持良好心情,有意见可以向摄影师提出,不要有顾虑,可以听你喜欢的音乐,动作要大胆、自然,有想法积极提出,多与摄影师交流,了解其想法,以便配合。
3。要放松,目中无“人”,就当摄影师不存在,不要试图控制自己的表情,有好心情自然有好表情。
有的MT平时很开朗的,可一到镜头前表情就僵硬了,按下快门后就露出笑容了。这就是试图控制自己表情的结果,反而很不自然。
4。和摄影师建立充分信任。
人像摄影就应该表现MT最真实、个性、生动的一面,如果把摄影师当作陌生人,MT就会伪装起来,显得很呆板、没生气。尤其MM都是这个德性,在陌生人面前都要装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顾忌非常,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她的男友在场,亲疏关系极其明显,很难搞的。
5。如果使用数码相机,拍摄过程中不要让摄影师回放片子看。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但是抓住精彩瞬间是很难的工作,即使是大师,精彩的片子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果总是要回放片子看,会对MT自信心造成打击的,或者埋怨摄影师。而且专业相机出于保留所有明暗细节的考虑,设置趋于保守。有利于后期处理,后期处理中再决定去掉那些不需要的细节。
6。MT穿什么出镜,必须同摄影师商量。
一般原则是服装颜色要与肤色,背景色存在适当反差,同时注意冷暖色调、深浅的搭配和谐。比如在冷色调深蓝色背景下,可穿浅暖色调的服装,与同样是暖色调的肤色共同把MT突出出来,形成注意力中心,并且MT显得很温柔。
特殊情况就要听摄影师的了,比如拍摄高调照片,背景颜色和服装颜色都是高调部分,必须是浅色或白色的。
服装色块不要太杂,最好简洁,记住服装是配角,人才是主角,这个要求和时装模特刚好相反。
7。MT摆POSE,完全进入拍摄状态需要一个过程。
即使是专业的MT,也是一样的,不常被拍的MT往往一开始会做出一些做作的姿势,这些姿势来源于某些杂志之类的,但是没关系,只要心情好,在摄影师的引导下,会逐渐进入自然的形体姿态,这往往是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就会向更好的方面发展。所以一定要投入、大胆,不断尝试。逐渐的进入最佳拍摄状态。所以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胶片),在开始拍摄的时候,往往胶卷是空的,表面看来,“咔嚓”“咔嚓”好像在拍,其实相机里根本没有胶卷,同时不断的鼓励和夸奖,调动气氛,缓解MT的紧张情绪,让她放松下来,逐渐的发挥出色。进入状态后,再换上胶卷拍摄。
8。注意眼神,这是最吸引人的部位,好的姿势不如好的眼神。
这个就不用说了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会说话的。
9。不要让背景画面抢了你的中心位置,你才是注意力中心。
典型的就是“到此一游”式的照片。比如你站在某个雕像旁边照相。 10。掌握一般摄影小常识。
比如:
头部后面不要有柱状物体,如树。以及盖状曲线象帽子一类的物体。
晴天室外拍摄不要让太阳光直射到模特的脸,或在脸上形成局部阴影。
选取背景时,注意背景明暗反差不要太大。
选取背景时,头发周围不要有黑色物体同头发相连。同理肤色也是。
两手两脚不要平行,还可以侧身,有些变化最好。
三、理解摄影师意图
摄影师如何构图( 突出重点与平衡画面 )
传统构图法则:3分法(黄金分割法),用两条横线,两条竖线,把画面平均分成9分,把主体大致放在某条线,或两条线的焦点上。
构图基本原则:
1、要有一个主题,被摄主体不但是表达内容的中心,还是画面结构的中心。
2、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心--被摄主体上;
3、必须画面简洁,也就是说只摄入必要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4、注意一般的美学原则。
5、人像半身构图时应该注意不要在MM身子逐淅变大的地方断掉,而应该在逐渐收缩的地方。因为视觉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在逐渐变大的地方断掉以后感这个MM 的那部分就成了你想有多大就有多大了。而反之,则是你想有多细就有多细,比如说腰部就是这样。脚部也是这样。
如何突出重点:
1、通过精心选择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传统规则是用垂线把画面等分为三,把主体大致放在某个分割线上。也可以是中央,黄金分割线。
2、通过物体大小的比例关系突出重点,就是让它的尺寸看起来比周围同比例的东西大些。
3、通过搭前景画框的方法突出主体,就是通过前景或背景物体圈住主体,如门窗,栅栏,前景的树木,甚至人与人之间的空隙。
4、通过用光来突出主体,比如背景很暗,主体明亮,明与暗的强烈对比,突出主体。
5、通过会聚线条来突出重点,利用透视原理,形成会聚线条,主体位于会聚线条中心。
6、通过重复来突出重点,利用倒影,或同类物体,来突出主体,主体与同类物体又要有所差别,形成个性。
7、通过动作突出重点,利用不平常的动作来突出主体。
如何平衡画面:
1、对美学原理的运用,巧妙运用线条的结构,明暗,影调的对比,可以是整个画面和谐起来。
2、利用陪体,人与人,人与物,存在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如医生和病人,工人和机器等,但那些与主体毫不相干的景物,切不可当陪体。比如在公园站在雕塑旁边!
3、利用前景。尤其是虚化的前景,可以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又不至于抢夺观众注意力。
4、对色彩图案的巧妙运用,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能分散观众注意力。
5、利用虚的事物,比如人的视线焦点,动作的运动终点等,这个技巧比较高深,效果也好。
人像摄影取景与构图三大忌讳:
1.头部背景与柱状物体相叠,比如柱子、树干等等。
2.头部背景灰暗与头发融合在一起,(有高侧光的处理除外)。
3.相机倾斜(高手的刻意勾勒、抓拍或采用广角镜头的倾斜除外)。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倾斜构 图使画面产生不稳定感觉,二则影响后期创作的剪裁空间,画面倾斜将会使后期创作的放大剪裁余地大为减少!三是倾斜构图在自动化彩扩工艺中容易产生削头去脚的现象,画面很不雅观。因此我们 在摄影取景时必须考虑到以上因素,养成端平相机的习惯。
MT与背景
拍摄室外人像,要注意背景控制,背景既要简单,又要能体现“环境”。
背景要能突出主体、简洁,杂乱无章的背景难以突出主体,严重时还会起到破坏作用。
背景明暗反差不能太大。比如在开阔地带明亮的天空和与地面的地平线之间反差很大,摄影师很难处理,只能折中,影响主体效果。
我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净化背景。
1、选择适当角度避开杂乱背景。
2、降低拍摄高度,把主体衬托于天空中。
3、利用长焦镜头、大光圈,使背景虚化。
4、利用前景遮挡背景。
5、采用逆光使背景处于阴影中。
MT与光线
光的基本特性:强度,方向,色彩。
强度:与光源能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方向:可分为 有向光(正面光,45°侧光,90°测光,逆光),和 漫反射光。
正面光:光线从相机射向模特,没有阴影。其结果是几乎没有色调和层次的影像。正面光制造出一种平面的二维感觉。因此通常被称为平光。正面光可以是低位的,像清晨或傍晚的太阳;也可以是高位的,像正午的太阳。每种位置都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当拍摄面部时你会发现,使用高位正面光线可能在眼窝和鼻子下面投下很深的阴影。而使用低位正面光时,可以平射脸部,不会引起眯眼。
45°侧光:光线照射方向与相机摄影方向成45度角。45°侧光能产生良好的光和影的相互作用,比例均衡。形态中丰富的影调体现出一种立体效果,表面结构被微妙地表现出来。为此,45°侧光被看作是"自然"光。
90°侧光:当要表现被摄主体的表面质地时用90°侧光。这是用来强调光明和黑暗强烈对比的戏剧性光线。被摄体朝向光线的一面沐浴在强光之中;而背光的那一面掩埋进黑暗之中。阴影深重而强烈。表面结构由于每一个微小突起而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这种光有时被称作"结构光线"。
逆 光:当光从相机对面被摄物的后面照过来时,会获得极具艺术效果的逆光。被摄物就会变成一个黑色的剪影。被摄物与背后的光反差强烈,极不容易把握。被摄物会丢失细节。或曝光不足。如果光源处于高位,就会在被摄对象的顶部勾勒出一个明亮的轮廓,例如模特儿的头发,制造出一种戏剧效果。被叫做"轮廓光"。
漫反射光:没有固定方向的光,它的造型质感柔和细腻,层次丰富,能够表现皮肤质感,特别适合拍摄女性和儿童。
色彩:自然光与白炽灯光或电子闪光灯作用下的色彩不同,而且阳光本身的色彩,也随大气条件和一天时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光源下拍摄,会引起色调变化,比如白炽灯光下拍摄的照片发黄,术语称之为色温。摄影师要调整相机色温参数使色彩准确还原。
其中荧光灯等人工光源,是光谱不连续的。在这种光源下,色彩会产生较大变化,尽量不要使用。
光线的作用:
光线使空间中的物体具有立体感。
光线能展示物体的颜色,质感。
光线能造成特定气氛。
我们平时看电影,一看到下雨刮风就会想到一场悲剧要上演,特别是一些香港电影中,在一些紧张情节的用光上,简直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晚上毒品交易,一条长街道,街道尽头一盏巨大的蓝色背景灯,一人影或一线车从背景中出来,长焦,有用军用望远镜看的那种感觉,有时为营造效果,还得放一些烟雾。在一些衔接镜头的处理上,也很夸张,“嘎”的一声,车停,门开,一双铮亮的皮鞋,逆光,长长的脚影...还有,仓库的排气扇不停的转,一道道的光影……这些用光的表现手法虽然粗俗,但这是最好的教材.
室外拍摄人像的光线:
1、要防止直射正面光,会造成模特眯起眼睛,如果太阳所处的位置高,那么眼睛和鼻子下面就会产生黑影。阴云天气反而更好。如果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可以从阳光直射区域移开到有阴影的地方拍摄。或者使用反光板,改善阴影区的色调。也可以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但周围必须没有强反光物体,如镜子、白墙。
2、控制背景明暗反差,背景不能反差过大。否则容易喧宾夺主。
3、在室外拍摄人像,上午9—10时和下午3—4时是最理想的时机,人物可以获得理想的光照效果。
蝶形布光法:采用室内正面光,利用正面光缺乏立体感的特性,能够消除皮肤瑕疵,使肤色显得洁白细腻,而且使瘦削的脸庞显得较为丰满。有经验的摄影师在运用正面光拍摄女性肖像时,常将主灯的位置放高一点,使人物的眉骨和鼻子底下产生小的投影,既利用正面光掩饰了人脸的皮肤瑕疵,也因投影产生了有效的立体感,这种蝶形布光法在女性摄影中非常流行。但在实际拍摄中应注意一点,蝶形布光法不适合脸庞太瘦或是颧骨太高的女性,否则容易使人脸变得更瘦。
伦伯朗用光法:采用45°的前侧光,脸部呈四分之三的侧面,光线从另一面射来,照亮了四分之一脸的全部和四分之三脸的局部,既有一定的照明面积,也使脸部有了凹凸的立体感,影调层次、线条轮廓等都更为丰富。加上深色的背景,会使人物熠熠生辉。非常适合男性摄影。表现一种刚毅有力的气质。
运用色调的反差来营造特殊摄影效果:
被摄主体与环境分别用冷暖色调形成对比。
高调照片:
摄影的高调处理手法是选择明亮或白色的 背景,而主体人物或物体则也多为明亮或白色,刻意使主题明亮部分淹没在背景中,以突出表现主题相对较暗的部分的一种艺术形式。 低调照片:
低调处理是指运用暗背景加暗主题的一种艺术表 现形式,一般来说,在低调处理中人物或物体的暗部不作突出,调用灯光使主体的亮部突出以表现特定的部位,而使暗部淹没在黑暗的背景中。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