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的愚蠢选择

·方舟子·

美国第一位土生土长的昆虫学家威廉·派克(1763-1822)
在1805年回到母校哈佛就任其首任博物学教授之前,是一位“民
间科学家”,呆在他父亲的农场研究昆虫,发表过几篇开创性的
论文。1799年,他在研究梨树的害虫梨叶蜂时注意到,梨叶蜂的
卵本来是半透明的,但是有的却变得混浊了。这些混浊的卵孵化
出了一种从未被发现过的极为细小的飞虫,小到用肉眼几乎看不
见,身长不到1毫米。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对这个新物种做了仔细
的观察,认定这是一种蜂,最显著的特征是长着一双红色的眼睛。

赤眼蜂的细小使它成为一种绝好的实验动物,用一个小瓶子
就可以养上几百只。它的生命周期很短,不到两周,因此短时间
内可以培养很多代。当然,要一代代培养下去,需要给它们提供
足够的虫卵供它们寄生,而这也很容易做到,因为寄生蜂对它的
宿主一点也不挑剔,能寄生在许多种昆虫的卵中。这样研究人员
就可以选用一种在实验室里很容易养的害虫,例如用面粉、燕麦
片养的粉螟,把它们的卵提供给赤眼蜂。虽然赤眼蜂在野外从没
遇到过粉螟卵,但是在实验室里见到时,还是会去攻击它,顺利
地把卵产到粉螟的卵中,幼虫在其中发育,以粉螟卵为养料,变
成成虫后破壳而出,然后再去寻找别的寄生卵。

赤眼蜂会攻击并成功地让其后代寄生在好几个科的几百种昆
虫的卵中,但是它们并非对所有的昆虫卵都感兴趣。那么它们是
如何做出选择的呢?如果同时向赤眼蜂提供好几种卵,它们对哪
一种卵最感兴趣呢?如果让许多代的赤眼蜂都寄生在同一种卵中,
它们的后代是否就会一直选中这种卵呢?

派克的校友、英国昆虫学家乔治·索尔特(1903-2003)在
上个世纪30年代在剑桥大学任教时,曾经深入地研究过这个问题。
他首先对两个品系的赤眼蜂做了比较,其中一个品系是许多代都
一直用粉螟的卵养的,另一个品系则是一直用麦蛾的卵养的。但
是如果同时把这两种卵提供给它们,这两个品系的赤眼蜂都更喜
欢粉螟的卵。粉螟的卵更大、更圆、更滑,两种卵的味道可能
也有差异,那么赤眼蜂究竟看中的是哪一点呢?

索尔特用了许多种昆虫卵做进一步的实验,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圆滑有的粗糙……结果发现,赤眼蜂只在意卵的大小,而无
视卵的其他特征。例如,如果把豆象的卵和粉螟的卵混在一起,
虽然赤眼蜂的幼虫没法在豆象卵中正常发育,但是赤眼蜂还是会
选择豆象卵,因为豆象卵比粉螟卵大了那么一点点。

对赤眼蜂来说,大小最重要。它们对大卵的偏爱已到了完全
无视其后代死活的地步,甚至即使是假卵,只要足够大,它们也
会疯狂地向它发起进攻。索尔特挑选了一些比麦蛾卵稍大一些的
沙粒,将二者混在一起让赤眼蜂挑选,尽管赤眼蜂的产卵器很显
然没法刺入沙粒,它们还是一次次地向沙粒发动进攻,进攻的次
数是麦蛾卵的两倍。但是如果用的是比麦蛾卵小一点的沙粒,情
形就倒了过来。

索尔特发现,甚至连卵的形状是不是圆的都不重要,连方形
的碳酸钙晶体都会受到攻击。只要物体足够大,有一定的宽度,
是静止不动暴露在外的,并且足够坚硬,能支撑住赤眼蜂的爬行,
那么不管是什么物体,都会被赤眼蜂当成未来宝宝的食物来使用,
而且越大越好。

索尔特几乎是恶作剧地采用了水银做假卵来证明其观点。水
银虽然是液体,但是有足够的硬度,因此赤眼蜂仍会攻击水银球,
虽然它们的产卵器无法刺入水银。水银球的大小很容易做调整,
索尔特不停地加大水银球,最后大到了要比赤眼蜂大很多倍,重
达半克。这个巨无霸成为赤眼蜂的最爱,它被攻击的次数是最小
的卵的2000倍!

派克在研究赤眼蜂的第一篇论文的开头引用了古罗马博物学
家老普利尼的一句名言:“大自然最完美之处存在于她最细小的
作品之中。”小小的赤眼蜂的寄生行为看上去非常的巧妙,足以
让人惊叹造物主的神奇。但是几个简单的实验就撕去了大自然杰
作的神秘面纱:那不过是对少数几种刺激因素的本能反应而已,
死板地认定“大的就是好的”,看似聪明的行为其实非常愚蠢,
很容易被愚弄。

不过,在自然环境中,赤眼蜂不用担心受到水银球的蛊惑。
它们在植被上飞翔寻找寄生卵的时候,连沙粒都难得一见。因此
它们不必害怕会被假卵愚弄(后来的研究发现赤眼蜂其实也会被
虫卵的味道吸引),简单的本能反应已足够它们适应其生存环境
了,“大的就是好的”这一原则并不像实验室里所展现的那么愚
蠢,其实是自然选择的大手笔:卵越大意味着营养越丰富,越有
利于后代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