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历史类 除《品三国》外,均2欧/本
《品三国》 上下集 易中天 著 6欧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
《潜规则》 吴思著
(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精装版潜规则,让人“心开目明”
吴思在精装版《潜规则》的扉页上特地题了四个醒目的大字:心开目明。这四个大字正揭示了作为历史学家的他潜心研究历史“潜规则”的深意。不仅他自己因此而豁然开朗、心开目明,广大读者也因他的惊人发现,也有了洞见那包裹在重重迷雾之中历史“真相”的契机。
同样在研究中国历史,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与历史学家黄仁宇相比,吴思自信地说:“我比黄仁宇看得透。”在《万历十五年》里,黄仁宇指出,明代社会绝不是按照公开宣称的所谓正式规范运作的,冠冕堂皇的道德法令大体上只是说说而已。但到底按照什么规则运行,他却没能点透,更没有分析其形成机制。黄仁宇绕来绕去一直想说的,正是后来吴思所发现并命名的“潜规则”。黄仁宇确实抓住了要害,却没能把这个要害揪到亮处“(黄仁宇)把水烧到九十度,但差一把火,没到沸点。(吴思语)”
“把水烧到沸点”的吴思,当问及怎么看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时,他十分自信:腐败背后的潜规则我看得比较透(作者相关访谈录也附在精装版后面)。“官场上的那些勾当,你不说他(官场上的人,编者注)也懂,早就无师自通了,就好像争夺猴王时心里的计算一样,很少有人能说明白,但是猴子都会算。老百姓则不然,他们离得远,官府显得莫测高深,你不说,他们就被蒙在鼓里,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明白过来。”
本书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著作中,作者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大大小小的无数案例,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名之日“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书中对于潜规则的定义、特征,潜规则阴影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均有论述。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但它一时还难以消失,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最后根除潜规则。
《曹操起家智典》 上官一线 编著
在本书你将认识的是“第三个曹操”,一个真实有据、有血有肉的,在大变局时代白手起家的谋略大赢家。
本书由十二个有机连贯的“起家步骤”一气呵成,新奇神秘而又步步连环。从曹操的“坚韧+内勇”的完美型性格一直到用人、驭人、算计、权谋等超长能力,完整地讨论了曹操白手起家成功所依靠的种种素质。读者可以从本书的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千年智慧随时从书中呼啸而过:时机不成熟时不过早亮出自己的底牌;弱时退让,后发制人;最艰难时坚持最后五分钟;学做不死鸟,积极进取,再赢一次;“吾任天下之智力,以利驭之”;用人要会念紧箍咒;拉一方,打一方;赤壁大败后连续三次大笑,与刘备的动不动就“哭”形成鲜明对照;以及他那一套“装蒜”的功夫,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本书每一小节后的“起家智典”,字数不多,却句句经典。穿越千年的英雄智慧,结合现代观念,把起家创业过程中要具备的条件和要注意的事项一一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几乎涉及起家创业的方方面面。直白的语言,毫不客气、一针见血式的态度,一步步把你领向成功的顶峰。
《跟帝王学用人》 杨东雄 编著
本书收录了11位中国古代帝王如何求贤,如何用人的故事,文笔清新,故事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来令人沉思。想成大事,得学会用人,人才就是财富,让能人发挥作用,让能人为国家效力,虽说每个帝王所处的时代不同,其用人策略也不尽相同,但本书所选取的故事都体现了古人重视人才,任人为贤,以能力授官的思想,现实意义很强。
《跟帝王学处世》 杨东雄 编著
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已;近百个生动感人的处世故事;破解帝王处世之道------
要想成大事得学会处世;
本书收录了10位开明帝王从政前后的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生动故事,读来引人入胜,融思想性、故事性、可读性于一体,具有借鉴意义。做人、做事,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遇到的问题,如何处世?如何为人?如何修身?如何治家?都可以在本书所写的每位帝王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曾国藩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 史林 著
曾国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出色的资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后来者推崇他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是什么成就他如此事功呢?本书作者提出,曾国藩区别于其他政客最显著之处在于,他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以及娴熟掌握用人的智慧,此即“修身与用人之道”。“修身”修身以诚、敬、静、谨、恒为要,最高境界是“慎独”,一直贯穿曾国藩的后半生。可以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用人”曾国藩一生驰骋疆场,徘徊官场,谙熟人场,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无论是识人、择人、用人,还是管人、防人、制人,都用心研究,能够将各种人牢牢控制于掌股之上,为他成就大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功成名就,进退自如。
本书诠释了曾国藩概括自己成大事的五十四个要则,以及梁启超等名人所总结的曾国藩成功的四十五个方略.揭开近百年诸来多政要名人钦服曾国藩的谜底。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曾国蕃成大事的九九个方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论语的领导智慧》 薛泽通 著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几部位先之一,《论语》中包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教育理念和为政经验。本书正是对《论语》的深刻剖析,阐述了许许多多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观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书是记载孔子和弟子的言论、行为总集。她囊括了孔子全部思想精髓。但不同的人读她,会获得不同的感受。政治家能够读出治国安邦之道,哲学家能够读出自然人生的天命之观,教育家能够读出博大深邃的教育理念,伦理家能够读出生勃勃的道德情操,仁君者能够读出温文尔雅的人文关怀。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