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其他技术多数来自当时的200系列,仅做了小的改动。除了发动机以外,变速箱、悬挂等其它很多系统,以及部件等都照搬过来。但是,车的造型一定是全新的。
担架上进行的产品规划
项目的名称此时已经变成了P31。项目工作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很多方向上的调整,而且在很多时候都要从头再来。一个关键事件就是所谓的Kleva行动。当时的产品策划经理由于腰部重疾,不得不卧床休息。在他名为Kleva的别墅中,有一个谷仓,这个谷仓后来被很快改装成了项目运营总部。这里就是整个小组工作的地方。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车的曲线被慢慢勾勒出来了。项目规划是在担架上进行的。病人卧在担架上,继续指导项目的进程。在车的造型最终确定的时候,技术参数也基本成型了。技术参数的设定主要考虑到实用型和与车的适应性。
从坦克到鞋盒子
从一开始,项目小组就收到了很多设计提案。其中有一些来自外部人员。这些提案有好有坏,多数都是轿车的设计。但是,沃尔沃的设计经理Jan Wilsgaard更倾向于采用两厢车的模式。同时,另一种倾向就是采用直线的单一线条和干脆的90度拐角。这样的设计至少在生产方面要容易得多。
终于到了做决策的时候了。当时展示的提案主要是市场部和设计部的选择。富有心计的Wilsgaard打出了珍藏以久的王牌——他自己的设计,将两种方案出人意料的结合了起来:车身后半部像旅行车一样延长,整个车身采用直线设计,尾部设计短小、利落。这一设计被保留到了最后。最终,一款轿车车型诞生了。基于这种大胆的尾部设计,一辆新型轿车崭露头角,它具有看上去几乎垂直的后窗设计和方形的车尾。直线线条创造出了空间感,而且乘客舱的空间的确很大,乘坐舒适。更重要的是,这些线条赋予了这款车自己的个性。
一些挑剔的人会说,沃尔沃汽车的设计从坦克转变成了鞋盒。但是,时间会证明这是成功之举。在缺乏新意的市场中,沃尔沃方方正正的造型设计成了众人的偶像。
“在沃尔沃的历史上,我们首次用产品讲座来试探人们对于即将推出车型的反映。并非所有的反馈都是正面的,但是在这款车的主要销售市场美国,我们得到了非常肯定的答复,人们觉得这款车完全符合他们的品味。所以,我们就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了,” Hans Gustavsson回忆说。
P31成了“差5分钟12点”
随着时间的发展,项目还受到了新法规的制约。发动机也是一样。直列6缸柴油机需要很大的放置空间,而且可以从大众汽车公司购买。不过,这款发动机在设计和制造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沃尔沃的参数。当时,人们还在使用制图板,但是计算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可以进行复杂的运算。尤其是在安全方案上。
之后,项目进入了冲刺阶段。项目名称再次变更为1155。根据沃尔沃幽默的解释,1155就是差5分钟12点的意思。
环绕地球80圈
1978年春,第一辆可驾驶的原型车试制成功。随着越来越多试制车的完成,艰苦而漫长的道路测试开始了。整个行程覆盖3大洲,达到320万公里。车辆经历了严寒和酷暑的考验。另外,测试中还用到了一个经常使用的有效的测试工具——哥德堡出租车。它对于零部件的测试提供了很大便利——沃尔沃760的部件隐藏在沃尔沃244的外壳下。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作为项目的一部分,沃尔沃生产了大量的试制车,并用它们来进行测试,直至报废。而且,为了拍摄沃尔沃著名的安全概念影片,公司用了至少6辆车在Eriksberg造船厂的船坞进行驾驶和拍摄,直到导演对拍摄效果满意为止。









回复时引用此篇文章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