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德语培训中心     Fahrschule Rainer     
显示结果从 1 到 2 共计 2 条
  1. #1
    高级会员 新生儿 dingchaofan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8-10-01
    文章
    421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声望力
    18

    预设 震撼:新华社副总编夏林解密“旧闻”细节

    作者:LJ 来源:http://www.lishuhang.com/blog/2010/05/22/xialin/

    5月15日下午,新华社副总编、《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夏林先生到我校作报告。报告的主题是《从新华社玉树抗震救灾报道看突发新闻事件工作规律》。报告中夏林先生提供了关于汶川地震、新疆“七五”事件、“神舟五号”返回等事件中几个不为人质的细节,令人震撼。以下是本人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的夏林谈话要点,可能存在不准确和模糊的地方,且未经夏林先生审阅,仅供参考。

    1、记者假扮军人拍到汶川遇难直升机残骸
    2、“七五”之后,没有“七七”
    3、满脸鲜血出舱的杨利伟

    1、记者假扮军人拍到汶川遇难直升机残骸

    这架直升机的型号是非常老旧的苏联米-171,被称为“空中拖拉机”,根本没有黑匣子。这才导致失事后很长时间都无法发现。残骸的大体位置是由民兵发现的,新华社记者李紫恒奉命前去采访。军方封锁消息,不愿意媒体披露,现场周围有军人看守。李紫恒“顺来”了一套军装,混过了盘查。现场的士兵还让他帮忙干活。到了晚上,他和随行记者为了不暴露身份,在运尸袋里过了一夜。他们徒步穿越山林,获得了第一手现场照片。他们把飞行员遗体照片发为内参,把飞机残骸照片公开发表。结果军方还得反过来朝新华社询问飞机的具体位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_8505669_2.htm

    2、“七五”之后,没有“七七”

    “七五”事件是新中国最严重的民族冲突之一。在此事件中共死亡 197 人(7月20日统计),相比之下拉萨“三一四”事件死者仅有18人(年底统计)。

    7月8日,在外出访的胡锦涛是得到新华社的内参后,经过对形势的判断决定回国的。导致他判断事态严重性的主要依据就是新华社提供的内参。当事件从小规模冲突演变为汉族和维族寻仇的时候,民族矛盾便开始发酵。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胡锦涛才决定回国全力处理此事。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1765279.shtml

    政府在最初的应对当中,对部分维族人为主的闹事者针对汉族平民采取的虐杀采取了宽容到放任的态度。汉族认为“政府没给他撑腰”,于是自发组织了自卫性质的反抗活动,7月7日汉族人针对维族人的围殴达到高潮。

    需要指出的是,双方斗殴的主要参与者和对象都是底层无辜平民。那几天开私家车经过街道是没事的,但是公交车会遭到他们的主要攻击。维族人在公交车站看到人们都上车后,就跑过去拦车,选择车内人多且无法逃生的时机掀翻车辆,点火,乘客们在公交车中活活被点燃。

    在翻拣记者拍到的175张照片时,他看到17张就看不下去了。司法尸检显示,死者不但是被杀,简直可以说是被虐杀,他们在失去生命之外,还遭到了羞辱。甚至维族的女人和孩子也参与了斗殴,女人们领着孩子一同起哄,甚至用她们的高跟鞋踩被打倒的汉人的眼睛,还敲打头部。有孩子的脑袋被砍下来挂在街道围栏上。一个洗脚城的女孩尸体裸身被放到街上,以羞辱汉人。军方管制后,一条主要干道的路南是维族,路北是汉族,两族群众的对峙“就像巴勒斯坦的隔离墙一样”,他说。

    7月7日是事件发生的第三天,汉族群众约好上街,找维族人寻仇。政府发布会顾及情面,当然要说那句“没有死一个人”,但是新华社的记者们是肯定要上街的。他们绕过被安排的采访路线,钻进医院拍摄了伤者和死者的画面。

    事件被称为“民工打起来了”,因为参与斗殴的都是汉维两族群众中最底层的部分。照片显示,他们手里拿着棍棒,大多数光着膀子,有人身上还有刺青。他对此说道,“走上街头的人都是一无所有的人。”

    在反思事件出现的原因时,他这样说道:中国的社会结构现在还处于不稳定状态。不能维持稳定生活的人占了社会的多数。理想的社会应该是纺锥形的社会,中产阶级占多数。现在我们的社会是金字塔形的,底层人数是最多的。如果中产阶级,生活稳定的人们占多数的话,他们一定最不希望自己现在稳定的生活被破坏,因此也会积极主动的维护稳定的局面。

    “七五”事件被评论为“新疆这块和田玉上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大量发布真实照片,只会进一步激化民族矛盾,导致全国汉族对维族的围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新华社只能选择把事实报道出去的最小限度,对外发表,并刻意淡化7月7日发生的第二波冲突的重要意义。这也就是所谓“七五之后,没有七七”。实际上,当时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的防暴警察都被派往新疆维持秩序。

    三、满脸鲜血出舱的杨利伟

    当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他被一大群紧张的工作人员赶紧抬出舱门。但是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怎么会这样呢?杨利伟曾经在自己接受采访时透露了飞船升空和着陆时经历的险情。着陆时飞船必须采用升力控制技术才能避免无控制的加速坠落,就算如此航天员们也要承受数倍于地球重力的过载。杨利伟说,他当时经历的有4个G,韩国航天员经历过10个G的过载因而受伤。实际上他本人也因为重力过载而受伤了。

    在飞船升空时,因为设计上出现的问题,杨利伟遭遇了严重的次声波,他自己称为“共振”。次声波能引发人体器官的严重扭曲和损坏,是致命的,还被当做新型武器在发达国家研发。次声波持续了26秒,杨利伟形容“真的要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http://news.ifeng.com/mil/2/201003/0..._1587818.shtml

    回到地球后,杨利伟向上级报告了以上设计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下一代“神六”中得到了解决。费俊龙和聂海胜能“享受”正中靶心,垂直落地,有如预设好情节一样完美的返航,也多亏了杨利伟的功劳。杨利伟“航天英雄”称号的确当之无愧。

    另外,新华社在当年报道“神五”时采用的连线系统除了海事卫星,还有“铱星”的终端。尽管铱星在商业上是失败的,2000年就破产了,但得益于美国军方等的支持,铱星系统本身依然为重要用途提供服务。

    尽管已经尽力进行了核对,但恕不能对文字的准确度做出100%的保证,敬请谅解。
    http://1.2.3.13/bmi/www.outuo.net/vbulletin/signaturepics/sigpic6253_1.gif

  2. #2
    高级会员 新生儿 dingchaofan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8-10-01
    文章
    421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声望力
    18

    预设 回复: 震撼:新华社副总编夏林解密“旧闻”细节

    5 月15日下午,新华社副总编、《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夏林先生到我校作报告。报告的主题是《从新华社玉树抗震救灾报道看突发新闻事件工作规 律》。报告完毕后夏林先生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我提了两个问题,后来因为S老师对我露齿而笑,要我把话筒还回去,剩下的问题我就没问。以下是摘要的问答要点。同样未经夏林先生审阅,仅供参考。

    1、怎么看待内参中引用的美国地震局数据被地震专家称为谣言的情况?

    2、为什么国内观众要晚上半天时间才能看到英文版已经报出的内容呢?



    我的两个问题:

    1、新华社在向高层发内参时,首先引用的是USGS的地震数据。而前几天有地震专家告诫市民,如果出现国外的地震警报一般都是谣言,因为“跨国地震预报既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也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怎么看待内参中引用的数据被地震专家称为谣言的情况?

    答:汶川地震后,消息称有美国专家2007年的研究结果预测了地震,考虑到当时正在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新华社没有刊发。

    为了不预先造成“媒体审判”,此前报道中的“谣言”的用法现在已经逐渐改为“传言”。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c_1272071.htm

    但是,仍有不少报道使用“谣言”的说法。这可能给读者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认为传播错误信息是有意要造成恶劣影响的。而事实上人们是出于好意,为了大家共同避险而进行的传播。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t_19685721.htm

    实际上,现在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比短期预报要简单,短期精准预测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们看到的准确预测地震的报告,有效范围多为一年以上。地震 预报和天气预报完全相反:天气预报是短期准,长期不准;地震预报是长期准,短期不准。但即使如此,如果能进行中长期预测并采取措施,也能有效减少损失。

    2、新华社的中文报道和英文报道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这里是我记错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因为是在讲座途中临时上网查询的,特此更正):

    2009年8月9日午夜,新华社英文版发出快讯BREAKING NEWS: PLANE HIJACKED IN XINJIANG,未给出更多信息。随后AP引用了这条报道,并指出中国一架从乌鲁木齐飞往阿富汗的民航班机被劫持的快讯。 第二天,官方给出的消息称是遭到了炸弹警报返航,而不是遭到了劫持。 不过国内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出现整理好的事件报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出现滚动新闻。

    为什么国内观众要晚上半天时间才能看到英文版已经报出的内容呢?

    答:你给出的事实不一定准确(确实如此),但是你说的事情是的确存在的。新华社等国内媒体对外提供的报道和面向国内的报道之间确实存在一部分差异内 容。有些内容,比如恐怖袭击等的报道,国内都必须等到事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了才给予报道,并且一部分影响到当时事态处理的内容不能发表。但是对于国外而 言,由于需要向国际上披露真相,以及对外宣传的考虑,需要更加公开和透明的新闻报道。

    比如去年北京曾经发生的持刀伤人事件,国内也做了淡化处理。

    什么新闻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需要受到很多的因素制约。比如记者们会收到某些限制报道的事件列表。但除了不能碰的新闻之外,新华社的记者们有非常多的新闻点可以选择。有时我不满意的倒不是不能报的事情太多了,而是能报的新闻太多了,记者都不去跑。

    如果你真正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就会明白某些新闻不马上报出去的重要性了。

    未问出的问题:您提到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是尽量前往事件现场访问,但是对于不能获得记者证的网络记者来说,他们有着先天上的劣势。如何让没有新闻采访权的网络媒体显示出报道中的优势?

    尽管没有得到直接回答,不过关于记者资格的问题,夏林先生表示:

    国家严格了记者资格的审核程序,记者证的获得与以往相比更加困难了。这也是因为高校新闻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越来越多,同一个事件去现场的记者太多了,相对之下名额就少了。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同学们应该为自己尽量争取机会,在最初三五年内崭露头角,这样就能稳定自己在单位中的地位,重大报道时,也会最先考虑到你。

    尽管已经尽力进行了核对,但恕不能对文字的准确度做出100%的保证,敬请谅解。
    http://1.2.3.13/bmi/www.outuo.net/vbulletin/signaturepics/sigpic6253_1.gif

主题讯息

目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目前有1位用户正在查看此主题。(0 位会员和 1 游客)

发文规则

  •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 不可以发表回复
  • 不可以上传附件
  • 不可以编辑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