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科技,经济发展

文革期间,中国亦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和基础建设的成就: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红旗”高级轿车,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建成通车,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第一台离子注入机,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第一艘自行设计研制的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理论上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船于1920年下水由江南造船厂为美国制造的“官府号”,但是官府号所需部件都是美国进口,图纸和工程师也都是美国人,江南造船厂自身并没有技术力量制造,并且自此以后脱离外国技术支持直到解放再无能力生产出万吨轮。而自东风号开始标志着中国自行掌握造船业所有核心技术,为以后成为造船大国奠定基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大庆油田,三门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葛洲坝的建成,杂交水稻,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从“文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字上看,“文革”时期的经济取得了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关于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增长53%,关于生产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 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 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47]
外交方面,从70年代初期起,由于中国与苏联疏远转而表现出与西方世界修好的态度,出现了日本、西德等大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到1976年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由1965年底的49个增加到111个,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并取代了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
邓小平曾经说过,"尽管“文革”是一场内乱,但我们党的组织还在,军队还在,我们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发展。"胡绳曾主张:"要把“文革”和“文革”的十年分开看,“文革”本身的错误和“文革”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事情不能划等号,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