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没有手机短信,课间传个纸条,还要托铁哥们夹在她的课本里,放学前能等到她回复的叠成纸鹤状的纸条足以高兴的蹦起来,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
那个时候没有宾馆钟点房,桑拿洗浴,约在公园图书馆门口坐上一个下午,一起看到夕阳下山,可以美滋滋的过上老长一段日子。那时总是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才敢去女孩子家玩。那时的孩子“傻得很”一个下午在房间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弄。只知道那时候男孩的心跳是要命的,女孩的脸蛋是滚烫的。。。。。。
后来他们“闯祸了”,那时的女孩子流的不是水而是血。然后家长见面了,定了。那时侯的女孩子是不懂奔驰,宝马,保时捷,阿尔法罗密欧的。那时候有的只是“永久”“凤凰”“28大梁”,当然那个时候人们也不懂得什么叫兜风,那傻小子一路瞪着自行车一头大汗,只要后面坐着的那个扎马尾的女孩子,唱着歌,偶尔抱住那小子的腰,把脸贴上去,那小子就可以玩命的死蹬到底。。。。。。那个时候女人不懂什么叫蕾丝,竹炭塑身连裤袜,有的只是的确良的花连衣裙,那个时候男人不懂什么叫非主流,知道黑皮鞋亮一点,衬衣白一点,裤子熨出两道杠就是好看。那个时候没有带空调的冰吧,站在树荫下女孩拿出花手绢擦去他头上的汗水,如果再遇上蹬着自行车,满街叫喊的“卖冰糕的”就再好不过了,也不知道是怎么的,那花手绢怎么就那么香?那两毛五一根的冰糕从那白色木头箱子掏出来怎么就是那么凉?那么爽?
那个时候电影是没有高清的,男女主角的脸都是红图图的,总是露着白色的牙齿,可是他们却很真诚,很投入。那时的电影大多是“大院”里看来得,一台放映机将画面打在幕布上,尽管飞蛾和蚊子也来“凑热闹”可是大家看得却很开心。散场后月亮是明亮的,萤火虫是成群结队的。老少爷们儿们,有的背着手拿着马扎,有的提溜着大半壶茶,有的不停的呼啦着蒲扇,或窃窃私语或谈笑风生,就这样议论,有说有笑的回家。日后还会记起电影里的片段,甚至对电影对白可以倒背如流,这样的记忆可以陪伴他们一生。如今电影过后人们有的去K歌,有的去夜宵,有的直接开了房,第二天起床后,甚至都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当然更不要谈电影的情节了。
那时候没有QQ,MSN,大学四年十好几斤的情书,是使他们最后好合的唯一方式。现在语音了,视频了,视频还激情了,好的再快,都没散得快,偶尔发现她的笔记本聊天记录,吓死。于是就有了“每一个你朝思暮想的女人身后都有个操她操的想吐的男人。”
那个时候家里的摆设叫家具,不叫家私,大部分是请木匠做的,人们也更不会知道什么叫“IKEA”两口子也经常会因为点琐碎拌嘴,但是两块红烧肉就可以堵住他的嘴,并且把他养的膘肥体壮的,但是他们都知道他是她这辈子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男人,她是他这辈子离不开的女人,是他温柔贤淑的“孩儿他娘”。那时候男人是回家吃饭的,有事找“公安”,现在女人们玩了命的“拾掇”自己,瘦身美容,“有事了”嘿嘿。。。。。。改革开放后,私家侦探社如雨后春笋般。。。。。。只要你有银子,不怕受刺激,再A的“毛片”都拍的出来。
那个时候。。。。。。那个时候。。。。。。是啊对于那个时候人们只有怀念的份了。写给那个时候的你,那个时候的我,那个时候的她。毕竟大家心底还有着最真最纯的一线,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爱情吧,因为他就像卫生纸,越扯越少。没事最好别瞎扯!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