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书,估计你们都没看过,当时中国刚改革开放,这本书影响极大。书中第一次讨论了真善美,科学与宗教与艺术。 礼平好像就写过那么一本书,一本经典。



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以下简称《晚霞》)是“文革”后期的手抄本小说。该书初稿于1976年11月,1980年5月定稿,在《十月》第一期发表并引起争论已是1981年。与刘心武的《班主任》(“伤痕文学”代表作,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一样,《晚霞》遭遇过同样的“强烈反响”和相似的“冷遇”,但《班主任》最终以“正典”地位进入了文学史,《晚霞》则被打入了“冷宫”。该现象关涉到的文学史写作权力机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参差龃龉,程光炜《文学“成规”的建立》①一文已做了出色的阐发。不过该文重在解文学史等级之迷,对《晚霞》的考察局限在了与《班主任》比较而提出的几个相关“问题”上,尚缺乏对“这一个”(“this one”)文本的细部探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晚霞》是一个“理念大于形式”的文本,其中过多地充斥着诸如“野蛮”“文明”“科学”“艺术”“宗教”“世俗”等命题的争辩与玄思;不过“新时期”伊始诞生的《晚霞》,虽裹胁着时代感伤气质,但其对“战争”“革命”“青春”“信仰”等现当代文学“关键词”的反思力度却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