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anost.net/?viewthread-16816.html


质疑南开大学论文超人、学术明星张磊


福尔摩斯

  方先生,您好!前不久我到南开大学参加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大赛,从宣传材料中注意到东道主南开大学的一位论文超人、超级学术明星、“挑战杯 ”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张磊。曾被您2004年质疑的南京大学的论文超人朱涵(本科期间发表10篇论文)与张磊这位(本科期间发表20篇论文)“学术巨星”比 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并且他比朱涵出名还要早得多。出于好奇,我通过网络仔细研究了媒体的有关报道,简直是不得了,只要在百渡上输入“张磊 挑战杯”就会出现大量的有关报道,南开新闻网上也有很多报道。请看下面几则报道中摘出的原话(中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

  1、“2003年7月,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张磊在十几份国外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选择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诺贝尔化学奖 获得者泽维尔教授的研究生。而在一年前,正在读大学四年级的张磊便获得全国“五四奖学金”第一名,是历年来少见的获得这一奖项的在读本科生之一。这一切源 于张磊在学校时的骄人成绩:12篇学术论文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另有8篇论文正在发表审理阶段。张磊和他的师弟易龙还分别获得第七、八届“挑战杯”全 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同一所学校的本科生连续获得这一奖项,在全国高校中都属罕见。”(http://club.chinaren.com/bbs/detail_msg.jsp?mainmsgid=1841599)。

  2、“张磊于1999年考入南开大学,2001年获得第七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成为该届比赛中唯一一位获得特等奖的本科生。2002年, 张磊获得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的“五四奖学金”和“建昊奖学金”,其中全国“五四奖学金”评选中,他获得了第一名。著名生物学家陈章良看了张磊评选材料后 面附的英文学术论文后赞不绝口:像我们这样的人,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都不容易,他非常了不起! “我看论文就像看小说,写论文就像写小说。”那些让博士生硕士生都读不下去的英文期刊,在张磊眼里却妙趣横生。2003年本科毕业后,张磊赴美国加州理工 学院化学系求学;2005年至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张磊在纳米材料的光谱性质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率先研究了有机分子在纳米 级受限空间中的电子限域效应,并从理论上给予了解释。该研究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为使用纳米管晶体制备发光器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谈起“挑战杯”,张磊 兴奋地说:“大学生展示自己科技创新的能力,需要一个舞台。‘挑战杯’竞赛就是这样一个舞台,而且是最重要的舞台!” (http://www.jyb.com.cn/xy/xylb/xsxd/t20071116_125935.htm)

  3、“1999级本科学生张磊[1999年9月入学-注],在上大学二年级时[至少2000年9月后-注]就主动要求到程鹏的实验室参与科研 课题的研究。”“在程鹏的大力支持下,科研实验室的大门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张磊敞开了。值得一提的是,程鹏并没有把自己的课题强加给张磊,而是鼓励他提出自 己的想法,并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引导他查阅文献和资料,带领他拜访相关专家[这是不是所谓的“放羊”型培养模式,但一个刚进大学不久的本科生水平再高能 知道多少前沿?-注]。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名师的无私指导使得张磊很快脱颖而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交叉学科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并以作品“发光锌纳米材 料”夺得200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特等奖,实现了天津地区在这项全国大学生竞赛中特等奖零的突破。3年来,在程鹏的指导 下,张磊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媒体的广泛关注。”(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6/09/09/001406016.shtml)。等等等。

  这些出自南开及多家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内容相同,看来是准确无误。仔细研究这些报道,不仅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与疑问:

  1、 张磊获得挑战杯“特等奖”的论文成果是用多少时间完成的?

  他是1999年9月入学的本科学生,大学2年级才进入实验室,也就是至少是在2000年9月之后才进入实验室,而2001年的“挑战杯”是 2001年 9月在西安举行的,参加过挑战杯的人都知道,在大赛之前要通过多层选拔并申报材料最后才能参加全国的比赛,大约是在全国挑战杯大赛的半年左右前就要开始申 报材料了,也就是张磊的挑战杯大赛的材料应在2001年3月前后就要上报了。而从无写作经验的一个本科生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我也是教师,也带过不少学 生,也参加过两次挑战杯大赛,但没能获大奖,而我们很优秀的本科学生进实验室三年时间都很难写出像样的论文),以我们很多人带学生的经验,没有半年几乎是 不可能的,即便张磊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超人”,也总得两三个月吧,那就是他的论文内容与数据等必须在2001年1月或更早前就要完成了。一个毫无研究经验 的人进入实验
室,总要学点基本功吧,总要适应实验室吧,总要准备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吧,也总得1-2个月吧;做该实验室研究内容之外的工作,选择课题、查阅 文献总也得 2-3个月吧,做实验总也要有点失败吧?总要摸索吧?这样算来他就没什么时间作实验了。请注意,张磊是一位本科生,他还要上课的,做科研只是课外的活动, 估计课程学习也得占用一半的时间吧。况且,没有正式发表的文章,获得挑战杯特等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公开发表的东西谁都可以拼凑出来,甚至别人的东 西拿来也无法查证(没有出处的东西无法审查),而发表即使一篇论文总也得3-8个月吧!这样算来他做实验的时间是不是成了很负的负数?!那他的成果是怎么 来的呢?实验数据是怎么来的呢?况且即便有一篇文章也不一定能获特等奖吧?如果写两篇以上的文章,那又要用多少时间呢?那只能像他所说的
“写论文就像写小说”,虚构编造出来!因此,基本可以断定,他的挑战杯特等奖与周正龙的“华南虎”照片一样。

  2、 张磊三年时间发表了20篇论文,是怎么完成的?

  这让我感到又回到了亩产几万斤的大跃进时代。三年满打满算总共才36个月,而张磊2000年9月后进实验室,2003年7月份毕业去美国,这 期间总共最多34个月,这样算来他完成每篇论文也就是平均一个半月,而且还是水平较高的连陈章良教授都感到钦佩的权威杂志文章。又要做试验,又要写文章, 他难道是造文章的机器吗?况且他还只是一位本科生,以前没有科研的经验与基础,做科研主要是业余时间,还要完成繁重的学业任务(本科学生的学业还是很重 的),要修满学分,这些学业任务至少也得占用一半的时间吧,也还要睡觉、吃饭吧,他还要准备出国的事情吧,还要考托福\GRE吧,这样算来,他完成每篇论 文能投入的时间也就不到三周。听朋友说南开大学对博士毕业生的要求也就是发表一篇核心刊物论文,但这样的要求却还有不少人被淘汰(http://tech.tom.com /2006-04-27/04BK/00018719.html)并且有超过一半的人要延期毕业(http://edu.people.com.cn /GB/1055/3522762.html),也就是说南开超过一半的博士生三年或五年六年时间都完不成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更不要说高水平的SCI核心 期刊或国际权威杂志论文了。张磊一个本科生,没有受过太多的专业训练,即便有也比不上博士们吧!在比博士生还要�痰氖奔淠冢ú蛔�
34个月),只在业余时间从事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够十几位南开专业博士生毕业的要求了!?这能力是不是也太强了一点?太离谱了一点?还是张磊的20篇文章也是“像写小说”一样虚构出来的? 还是编造出来的?

  3、张磊为什么被诺贝尔奖得主辞退了?

  从上面的报道中我们知道,“张磊在十几份国外著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选择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泽维尔教授的研究生 ”。但 “2005年后,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这其中是什么原因?他不可能是“炒了”诺贝尔奖得主的鱿鱼,因为是他选择的人家,那就只有诺贝尔奖得主炒了 他的鱿鱼,什么原因?这样的一位学术巨星,超级大牛人,如果真是如报道所说的学术天才,神童级人物,“非常了不起”的人,在这样的高人手下应当得心应手, 取得更大的成绩啊!还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水平太差了一点?据我在美国的经验,教授是不会轻易炒学生鱿鱼的,除非是有诚信等方面的严重问题。算来算 去,从2003年至今,张磊到美国也四年多了,诺贝尔奖得主的水平不能说不高吧,研究方向不能说不是前沿吧?研究条件不能说不好吧?为什么张磊连一篇文章 都发不出来了?还被人家炒了鱿鱼?是不是南开比加州理工及宾大的条件强多了?是不是他国内导师程鹏教授比诺贝尔奖得主的水平高多了?那还留什么学呢?作为 刚入学的本科生,在南开不到34个月发表20篇高水平论文,而作为研究生在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指导下却发不出一篇文章并被劝退,这反差与里边的疑点也太大 了,太令人深思了,太不可思议了!

  对有关问题我们将继续深入调研,也希望南开的知情者提供更详细的材料。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基本肯定张磊不是一个创新的英雄,而极可能是一个造假的骗子。仔细研究有关报道,还会产生更多疑问,张磊的这些“成就”是 经不起认真推敲的,是一种典型的学术浮躁,必然隐藏着严重的学术腐败或不端行为。南开把这样的人当作创新的典型来大力宣传,会误导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助 长学术腐败与浮躁的风气,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嘲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开及时下很多高校领导的弱智与好大喜功,这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悲哀与危险!

(X Y S20071230)

来源: 新 语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