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卫生部发出通知称,“电击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尚不确切,暂不宜应用于临床,因此要求停止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新京报7月14日)


这是一道迟来的禁令。早在山东临沂市精神病医院医生杨永信网瘾治疗中心,利用电击治疗网瘾消息传出之际,舆论就对其安全性,以及对未成年青少年身心可能造成的严重伤害高度质疑,但在杨永信本人信誓旦旦的安全保证,以及众多家长“目睹”孩子在被“电击”疗法“疗”过之后变乖的“良好效果”影响下,还是有家长前赴后继送孩子去接受电击,甚至对舆论的质疑十分反感——“我们”是对孩子好,你们知不知道孩子患上网瘾,家长所承受的痛苦?


不容否认,家长们“爱子心切”,特别希望有一种快捷的途径,能让孩子摆脱网瘾,当他们亲身感受到孩子在电击疗法之后的“转变”,看到孩子“听话”了、表示不上网了,即便孩子离开戒网瘾中心之后再反复,他们也觉得有“疗效”。


正是因为如此,笔者十分怀疑卫生部禁令的效果。卫生部的禁令,以官方的方式,确认了电击疗法存在安全性问题,在这之前,送孩子去戒网瘾的家长,不是没有安全的担忧,但他们认为在安全性和戒网瘾的成效上,似乎不必过度担心安全性;而且,卫生部的通知,同时给电击疗法留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允许进行“科学研究”,通知称“若开展科学研究,应按规定申报,经批准后,须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这将成为电击疗法继续存在的重大理由,可以预见,未来的电击疗法,会以进行科学研究面目出现,至于患者是不是缴纳相关费用,也很难查证——只要双方约定,不出具发票,也就可“视为”没有收取相关费用。另外,在家长们的需求下,电击疗法还可能以某种新名词再现江湖,据媒体报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网瘾治疗中心咨询接受电击疗法时,工作人员纠正说应该叫“脉冲疗法”;至于孩子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多少家庭尊重呢?


让电击疗法治网瘾真正停下来,不再继续在爱护孩子的名义下伤害孩子,应该让家长看到治疗孩子网瘾的其他光明之道。对于孩子患上网瘾的事实,目前几乎只有家庭一方在承担治疗责任,我们可以告诉家长对孩子要有耐心、爱心,多花时间去与孩子在一起,通过正常的心理教育,逐渐引导孩子把关注点从网络转移到其他方面,但是,不少家长本身有沉重的工作压力,在指导孩子方面也缺乏方法——这也是他们的孩子产生网瘾的一方面原因——对于孩子的顽固网瘾,他们往往措手无策。


同样应该对学生网瘾负责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家长最需要的时候,严重缺位。追究起来,在孩子网瘾形成过程中,学校不重视对学生健康网上习惯的正确引导,社会营业性网吧不顾未成年人保护法向未成年人开放,纵容孩子在网上打游戏、聊天,社区组织未能担负监督未成年监护人保障未成年权益,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责任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当孩子网络成瘾之后,学校除了“严正”地向家长指出孩子的问题,需要家长加强教育,把孩子当作“差生”、“问题生”从其他学生中“分化”出来,推给家长之外,并没有针对这些孩子,开展相应的教育,比如个体心理咨询、团队心理教育辅导、志愿者帮助;社会的营业性网吧,在接受象征性地集中整治之后,公开地向未成年人开放,没有去过问;而很多街道与社区,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怎样为孩子们创造健康生活环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是无助的,“电击疗法”成了他们能抓住的一株稻草。而这还让我想起了最近在一些学校中出现的“摸奶门”、“脱裤门”、“秋千门”事件,对于孩子们的性早熟,无羞耻感,社会一片惊呼,可仔细观察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不会发出“究竟怎么了”的惊呼,而会发出“迟早会这样”的哀叹。就如没有学校认真对待学生上网习惯教育,家长只有严厉禁止孩子上网,网吧大赚未成年学生的钱财一样,有多少学校认真对待学生的性教育,坦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形成健康的性道德?有多少家庭意识到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又有多少商家会注意到自己推出的黄色暴力游戏,对未成年的身心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呢?而政府部门除了像家长一样扮演堵的角色之外,是否去严格执法,惩处不能向未成年人开放的营业场所,是否意识到电影、游戏、图书分级的重要,以给学校、家长引导孩子辨识提供标准呢?


电击疗法这样极端的治疗网瘾方法,居然得到一些家长的追捧,令人深思。据笔者所知,有的家长面对复杂混乱的社会,对孩子采取的办法,是每天下课接回家,回到家中就不让孩子外出,某地就曾发生为逃出家,翻窗坠楼死亡的事件。


该是到了全面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时候了。有人说这又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无从下手。如果都以这样的理由来拒绝反思,那么,更多离奇的事情会出现。其实,反思这些教育,改变教育内容与方式,并不是那么难,而是学校教师、家长、社会治理者愿不愿意去正确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