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冲出一匹“黑马”,在举世惊讶的目光中宣布决定购买美国通用旗下的“悍马”品牌。一时间,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从名不见经传转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早就有人断言,在金融危机下濒临破产的通用会将“悍马”一卖了之,原因是高耗油的“悍马”已成为通用汽车转型的拖累,他们若希望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采取“蜥蜴断尾”策略,以出售品牌的方式解决工人的就业问题,进而减轻来自工会方面的压力。

驾驭“悍马”如骑虎背

美国人的努力换来了中国人“购买”结果,只是这个结果不像“出售”和“购买”那么简单,倒像是把“悍马”的生产工厂搬到中国。因为“备忘录”规定,“悍马”总部领导层不但可以继续留任,相关核心技术仍归美国所有。

也许对于腾中重工而言,购买“悍马”有更宽泛的内涵,或者其目的是作为自己进入全球市场的一块敲门砖。如若不然,很难想象一家不起眼的民营公司何以有如此大的手笔,除非其背后有强大的推手,抑或有人承诺给予他们相应的政策支持。

但这毕竟是猜测,何况从中国政府的经济战略角度看,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未必缺乏逻辑支点。既然联想可以收购IBM,北方重工集团可以并购法国NFM公司,腾中重工购买“悍马”也有章可循。

但不少业内人士预测,腾中重工驾驭“悍马”将如骑虎背,一是随着全球资源紧缺,“悍马”品牌在全球市场销量不断萎缩,前四个月只卖出4019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7%。

二是把美国的“油老虎”进行技术改造难度系数很大,目前大排量汽车生产不符合中国的产业政策。

这等于说,四川腾中重工如果真购买“悍马”生产线,面临的不仅是市场拓展,更主要的还有技术考验,如果不能解决这两项问题,其前景就有可能变成陷阱。

这绝非危言耸听,“悍马”品牌的轰然倒下,实际上也预示着高能耗汽车将被市场淘汰。曾几何时,通用公司把厚望寄予了一些盛产石油的国家,但苦于无人问津。

于是人们看到了美国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写的一篇《中国汽车制造商应该收购通用汽车》,他用丰厚的学识和鼓动性的言辞,声称金融危机下购买美国通用品牌是中国惟一的机会,也是中国汽车企业成功的惟一途径。

有意思的是,美国学者一言既出,中国多家企业迅速回应,许多媒体也争相为民营企业“购买”世界名牌摇旗呐喊。

事实上,美国学者的“忽悠”功夫并不高明,早在可口可乐公司试图并购汇源果汁之时就曾施展过类似“绝技”。连《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近日发表的评论文章都认为:“被阿诺·施瓦辛格和庞大的美国消费者队伍炒出名的‘悍马’,交由位于北京西南方向1200英里的一家建筑设备公司来运营,如此疯狂的全球化运动真令人想要发笑。”

炫富文化才是本质

当然,发笑的不仅是美国人,还有很多中国人,虽说通用汽车已经申请破产保护,“悍马”也失去了往昔的光环,但一个世界级品牌能落户于中国,竟引发了许多人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国家存在这样的现象,固然应该归咎于经济强弱问题,但政治因素、文化环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暴富被人们当作生活目标,当炫富不再被社会视作耻辱,文化、道德、法律便无一例外,沦为逐利的工具。

最具鲜明特色的实例就是近年来中国的炫富热潮,名车、豪宅上挂满了至尊标签。在此背景下,不要说“收购”悍马,若有可行条件,“收购”拉斯维加斯赌城也不奇怪。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无所顾忌地把美国淘汰的技术设备收购下来,在为美国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之后,却发现自己突然陷入了经济危机中。反观中国腾中重工“收购”悍马事件,虽然更多的人宁愿相信这是双方联手炒作,但从部分中国人急功近利的心态看,为炫富而“飞蛾扑火”的可能也是存在的——而这恰恰是中国的不能承受之重。 (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