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大一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赤裸裸的民族分类。第一等,自然是蒙古族人,包括数十种蒙古部落的“国人”,如札剌儿、蔑儿乞、塔塔儿等部。第二等是色目人;“色目”一词原本起源于唐朝,取“各色名目”之意,我们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是“眼睛有颜色的人种”。元朝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域诸族、西北各族以及欧洲人。第三等是“汉人”,主要指中国北部特别是原金朝辖地的民众,包括了汉族、女真族、契丹族、高丽族等;除此以外,也包括较早被蒙古人征服的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的民众。(“无心插柳柳成荫”,“汉人”分等使契丹、女真融入了汉族,加速了“汉”族的融合,先前仇怨,慢慢消泯于身份一致的认同之中)。第四等,也是最后一等,是“南人”,泛指被元朝最后攻下的南宋辖境内的人民,他们被元朝统治者和前三等人蔑称为“蛮子”(蒙语“囊加歹”)。在元朝,“南人”泛称前面的三种为“北人”。
元朝时期汉族服饰没有变化,而且官服就是乌纱帽,和前代没有不同.蒙古族服装也依旧,不过,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不同的是,蒙古族服装和汉族服装一样都是右衽.
元朝是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色目贵族的联合专政,既具有草原文化特点,更具有汉文化和中西亚伊斯兰文化特点,是一种杂揉,特别是后期,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已经成为傀儡,因此更多体现其他民族特点.
虽然元朝皇帝是蒙古族,但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汉族大臣,因为汉族大臣文化高,比如刘秉忠,姚枢,李孟,等等,这就好比一个单位一把手文化低,这样就文化高的副手主导一切.
据周作人说:“又浙中有闹房之俗,新婚的首两夜,夫属的亲族男子群集新房,对于新妇得尽情调笑,无所禁忌,虽云在赚新人一笑,盖系后来饰词、实为蛮风之遗留,即初夜权之—变相。(《谈龙集·<初夜权>序言)”。周作人还引录了《越谚》卷上的一首元初童谣:“低叭低叭(唢呐声),新人留歹(歹读如da,语助词),安歹过夜,明朝还俉乃(“俉乃”系“乃”——你们之缓读)。”反映了元朝时蒙古贵族曾对汉人施行过初夜权之事。周氏的看法颇有见地。闹房确实留有古代蛮风的痕迹。
蒙元是一个征服王朝,蒙古人是汉族和中国内地各少数民族的征服者,蒙元的四 等人制度是不折不扣的种族隔离制度。汉人、南人在蒙古人的屠刀下过的是牛马 不如的生活,蒙古人禁止汉人、南人习武和拥有金属刀具,蒙古制度规定十户为
一保,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保长,这十户的财产和女人蒙古人可以随意取用, 十户人共用一把菜刀,每家娶新媳妇的头一夜是一定要给蒙古保长的,即是所谓 的初夜权占有制。
中国人在元代以前,越往前,白种人血统成分越多,大家知道,三国时代的孙权,人称“碧眼黄髯“,就是非常明显的白人特征.宋末元初,主要是黄种人血统的蒙古族人大举入侵,对中国原居民进行种族灭绝式大屠杀,控制中国后,又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每村每落都分派蒙古人管辖,蒙古人对汉人妇女享有初夜权,任意播种,百年以后,造成汉人血统的黄种人成分占主,都变成了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如果说,当今汉人还有作为炎黄子孙(指上古中原原居民)的特征,那就是很多人的大眼睛、双眼皮,较纯的黄种人都是单凤小眼睛、单眼皮的。
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体貌特征,如果是大眼睛、双眼皮,那就是炎黄子孙(古中原原居民)和匈奴、鲜卑、羯民族的成分多些——也就是残留的白种人成分,如果是小眼睛、单眼皮,特别是眼梢上翘(俗称单凤眼)的,那就是蒙古人和满人的成分多——黄种人的成分。这些有代表性的基因已无法找到了。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