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艺术家,他们都醉心于简洁、优雅和数学的美。像艺术家一样,他们都愿意独自工作。从事某个项目时,牛顿曾经把自己与世隔绝了数月之久。爱因 斯坦从来不带研究生,也很少教课。他们都是孤独者。牛顿在这方面更甚,看起来他简直就是反社会的,就像伏尔泰在牛顿去世时所说的:“在(牛顿)漫长的一生 中,没有激情也没有软弱,他从来不近女色。”牛顿甚至设计了一套计划来维持他的独身生活,他写道,“保持贞洁的方法,不是去和不洁的想法做斗争,而是要用 某种职业,或阅读,或冥想,或者其他方式来躲开这些想法。” 在爱因斯坦的后半生,涉足了诸多社会活动,例如支持人权联盟,在全球各地开办大量关于政治、哲学和教育的讲座,以及帮助建立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等等。爱 因斯坦一生有很多罗曼史。但从最个人的层面来看,他似乎和牛顿一样孤寂。1931年,52岁的爱因斯坦在一篇随笔中写道:
“我热爱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但很显然我缺乏和其他人及人类社会发生直接接触的需求,这二者总是发生奇怪的抵触。我真是一个‘孤独的旅者’,从来我就没有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的直系亲属。”
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极力维护他们的独立,他们都珍惜自己的孤独。
牛顿和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厚的遗产。牛顿打破了某些知识领域不是人类思想所能涉足的观念,而这一思想已经烙印在西方文化达数个世纪之久。在牛顿之前,普遍认 为人类只能理解上帝允许的范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苹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因为他们偷吃的是上帝的智慧。宙斯把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因为他把众 神的秘密——火——传给了凡世间的人类。约翰·米尔顿的《失乐园》中,当亚当询问天使拉斐尔关于天体的规律时,拉斐尔只给了一些含糊的提示,然后说“剩下 的那些被伟大的造物主明智地掩藏起来,不让人或神知道。”所有这些限制和禁区被牛顿划时代的巨作《原理》(1687年)一扫而空。在书中,牛顿用精确的数 学术语,审查了已知物质世界的所有现象,从钟摆到弹簧到彗星以至于行星运行的轨迹。自牛顿以后,精神与物质的分野变得格外分明,物质世界对人类而言成为可 知的。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