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3要来了,奥迪Q5也要来了,最近关于奥迪新车引进计划的传闻接连不断。当然关于奥迪Q5的国产传闻来自一汽-大众奥迪内部人士透露,甚至言之凿凿声称还处于测试阶段的Q5样车都已运抵国内。我并不怀疑事件本身的可能性(连适应性测试都提前同步展开,这在国内称得上是史无前例)。我们只是扪心自问:这是为什么?!或者凭什么?
SAV销量并不乐观
因为中国市场巨大的利好因素,还是中国消费者都迫不及待的要求购买这一车型,抑或其他的目的?恐怕没多少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看看中国消费者对奥迪Q5这一紧凑SAV的市场反映:以互为竞争对手的宝马X3为例,自投放以来两年半时间在全球市场取得了26万辆的销量佳绩,但在中国市场从04年到05年3月间总共只售出了40台,以至于很多经销商并不愿意采购这款形同摆设的运动型休闲车,无奈之下只能沦落成宝马道路救援服务车。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们经常能在路上看到绝尘而去的宝马X5,而且也是目前国内最畅销的豪华SUV。
既然并非出于中国市场利好的因素,也非同类产品大受欢迎的理由,奥迪为什么还要贸然决定在国内生产Q5?我们在备感蹊跷的同时也开始重新琢磨起英戈尔斯塔特那帮决策者们的幕后动机。为了更好的找到思路,我们不妨先对Q5的产品作些了解并对今后的中国市场作些分析,或许能有所斩获。
奥迪引进Q5另有打算: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
奥迪Q5,是奥迪公司专门针对宝马X3研发的一款紧凑型SAV。该车由目前奥迪A4(B7)的平台发展而来,造型风格上延续了Q7一体式中网和溜背弧顶设计,并结合了奥迪A3三门掀背运动款的尾部风格。尺寸上接近未加长过的C级行政/公务轿车,在满足2排5座乘坐需求的同时亦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载物空间。在北美和亚洲市场2.0升FSI和3.2升(或3.6升FSI)V6汽油发动机将是主要的动力搭配,奥迪甚至为欧洲的客户准备了更强大的4.2升V8引擎和可调独立空气悬挂。这款匹配全时四驱的紧凑型SAV将于07年底/08年初上市,北美地区售价预计从3.5万美元起,欧洲市场则为3万欧元起步。
与宝马X3一样奥迪Q5的市场主要面对欧洲用户,其次是北美和亚洲的消费者。目前在中国这一市场还未发展成熟,相当多的消费者如果不是委曲求全选择一辆B级/C级轿车暂且代步,那么就是将目标锁定在了更高级别豪华入门型SUV。或许这是之前紧凑型SAV市场可供选择的品种过于狭窄造成,但无形中已经养成的这种追求奢华、虚荣攀比的消费习惯扭转起来似乎不是一日之功。(当然从长远上分析紧凑型SAV市场不乏一个很有前途的潜在增长点,仅从豪华入门型SUV和B/C级轿车市场就可争取到3-5万辆的巨大拓展空间。只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未免有些遥远。)
根据目前国内几大跨国汽车合资企业引进生产线的标准,Q5国产至少达到3-5万的销量潜力时才具有投资回报意义,否则盲目引进成为了叫好不叫座的摆设恐怕对谁都没有好处。这一点在A3国产项目上表现得相当明显,由于A4在B级市场的表现让厂方目前很难作出正确的抉择,亦就造成目前一拖再拖的尴尬局面。但正是因为谈到A4也让我们产生了另外的遐想:即将推出的Q5是基于目前A4的平台上发展而来,有报道显示08款奥迪A4与Q5车型部分零部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这对于降低零配件供应商、提高同一平台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还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两款车型可以共线生产,但即便不共用生产线,但从零部件上通用上也能大大缓解目前A4因市场限制产能的亏损状况。虽然奥迪目前已经重视也在积极努力推广/拓展A4的销售市场,但目前的进展并不乐观从某种角度看B级市场的突破只能寄托在即将改款的新A4身上。面对奔驰新C级和宝马新3系的强大竞争压力,奥迪厂方或许已经意识到通过扩大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投资回报风险有些不切实际,因此只能谋求其他途径了。而引进Q5生产线借助与A4共享平台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降低项目风险会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而且这种与世界同步的国产计划能否一次到位拉低紧凑型SAV市场的价格门槛,用全新产品和极具优势的价格刺激市场,率先打破紧凑型SAV车型不受国人喜欢的禁忌。虽然有些冒险但却很值得一试,一旦冒险成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紧凑型SAV市场的扭转,亦继C级行政/商务市场之后再次取得紧凑型SAV这一市场绝对领先优势,也为奥迪计划2015年实现140万辆销量宏伟目标增加了重重的筹码。而这一点在奥迪集团公司主席Dr. Martin Winterkorn:“Q5是一款运动型车,也是奥迪系列车型中重要的产品之一,该车将会为我们制定的2015年实现年销量1,400,000辆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的原话中得到了确认。
引进Q5,背后隐藏另一个巨大商机
愿望诚然很美好!但现实也往往残酷的将我们这种一相情愿击得粉碎。奥迪Q5即使真的同步国产,又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抢占市场。但值得怀疑的是Q5在最初的两年到底能获得市场多少认可,取得多大的销量呢?如果仅仅只有几千辆相比起巨大的投入而言简直不堪一提,这一点再次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德国人显然不会为了区区几千辆甚至万把辆的市场而一掷千金将生产线搬到中国来,除非背后有着更大的商机等着他们。而这一切在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一汽-大众新修建的轿车二厂和一洋之隔的北美市场时,似乎又有了新的线索发现。
目前一汽-大众拥有轿车一厂和轿车二厂两个生产基地,其中投资近百亿新建成的轿车二厂使得一汽-大众由原来32万辆的产能提高到了65万辆。新的轿车二厂采用了最先进的PQ35和PQ46平台,为生产包括大众和奥迪在内的一系列新车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厂家公布资料显示一汽-大众2006年全年累计销售35万辆汽车(包括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也就是说目前一汽-大众实际市场销量仅占实际产能的54% ,将近一半的产能等于闲置状态,这显然没有达到投资建新厂的初衷。再联系到一汽-大众之前确认在成都新建轿车三厂,将目前轿车一厂的捷达宝来混合生产线搬迁至轿车三厂的信息。这样一来新落成的轿车二厂今后将主要负责大众品牌PQ35和PQ46平台数个车型的生产,而轿车一厂在大众车型生产线搬迁之后就只剩下单独的奥迪生产线。大众似乎有意将奥迪与大众品牌车型的生产独立开来,这也为奥迪今后的产能提升和新增项目提供了更多遐想空间。如此可见奥迪Q5国产前的硬件准备方面已不成问题。
最后我们还是无法回避一点:什么原因值得奥迪不惜代价的引进生产线进行国产Q5,难道只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吗?!未免有些牵强。也许宝马X3的生产设置可以给出借鉴:X3目前的生产地是位于奥地利格拉茨市的MagnaSteyr公司。有消息透露,宝马有意将第二代X3近1/3的生产计划分给其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Spartanburg工厂,而其余的2/3生产计划留给位于德国本土的雷根斯堡市的工厂生产。宝马计划在Spartanburg生产5万辆,而在雷根斯堡的生产量将有望突破10万辆。在北美市场扩大的产能将有望降低美元汇率对宝马的冲击。而奥迪Q5据悉将于08年在德国的英戈尔斯塔特工厂进行投产,这一工厂目前还负责奥迪Q7的生产任务。奥迪目前在北美还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考虑到06年北美是奥迪最大的进口市场及未来在北美建厂的不确定因素,我们是否可以猜测一汽-大众的轿车一厂今后也将参考宝马的模式成为Q5的生产地,而北美版本和亚洲版本在动力及配置上显然比较接近,这两大市场的实际需求累计起来足以让奥迪厂方作出以上痛快的决定。有人或许根本不屑中国制造能返销其他地区市场,特别是北美市场。但别忘了中国市场上很多的宝马7系还是我们的邻居泰国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既然北美地区的消费者可以接受中国部分民营企业的汽车产品,何况是强调“同一星球、同一品质”的奥迪汽车。
当然我不是鼓励国人狂妄自大,但也未必一定要妄自菲薄。对于Q5国产的真实原由上除了这些难道还有更好的解释吗?!至少我们还未曾想到。
(作者编后语:从某些发展迹向看,跨国汽车公司都在极力加快本地化战略的步伐,发展配套产业,使相关配套产品集中生产,鼓励零部件供货商一同来华,降低成本,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佳配置。这一点在德国大众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有资料显示:为了能与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并驾齐驱,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计划把其中国两家合资厂的生产能力扩大一倍,并寻找合适地点建设新厂。大众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资60亿欧元(合67.5亿美元),用于扩大产能。中国只是一个他们在全球竞争的市场,进而有可能是一个世界的汽车制造工厂。自05年以来他们不仅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最先进的产品拿到中国生产,而且特别强调“全球同步上市”。甚至于德国大众把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都习惯性称为它的“海外工厂”/子公司。在大众的市场销售统计中,就包括了两家合资公司的全部销量,而不是按照股权结构只计算其中的一半。在亚洲类似的情况还有印度,之前大众宣布计划投资5.3亿美元在印度新建一家汽车制造厂。新厂将建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普宁市附近,新工厂预计将于2009年下半年建成投产。而07年秋天将开始在印度西部的奥兰加巴特市组装奥迪A6轿车。)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