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心理上的因素算不上主要.是以国家实力作后盾的表现,或者某个时期国家实力的表现.
德国人把希特勒的话当圣经,并不是希特勒的能耐多大,而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德国相对其他欧洲大陆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造成的.就算没有希特勒,德国也一样出的来一个"东特勒",罗姆,希母莱,格佩尔.
英国想用法国满足德国仅仅是英国一时之念,根本不可能成为国家决策.
否则就不可能是英国.
政客仅仅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人,后面推动他的是Masse般的Volk.
此篇文章于 07-01-28 01:12 被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编辑。
我到不是对希特勒这个人特别感兴趣前两天看到德国的一个访谈节目,请了mein fuehrer的导演,希特勒的扮演者,还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犹太人(估计应该也是德国一知名人士)
老先生说,他根本没办法看这本以“人性化了的希特勒“为主题的电影,因为对他来说希特勒已经不再是“人“了,他是一种观念,强权政治,迫害犹太人的象征,symbolisiert;对他来说根本无法想象希特勒是人,有作为人的一切特征和需求和发展历程;
这种观念霎时听到也许会让人觉得可笑,但其实也正说明了希特勒和他的政治对那代人,那个时代造成了多深的影响;
就好像我可以肆无忌惮的评论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然而对于我的外婆来说(她是非常忠诚的共产党员,直到生病)这是无法想象的
感兴趣的可以说是你前面说的massepsychologie
PI = 3.123456789....
明白大大的意思,德国当时的状况,使得它迫切的需要一个强权政府,甚或一个极权领导
只是,我刚刚的意思是从微观看比较多一点,为什么是他希特勒上去了,而不是别的“东特勒“,还是和他本身的政治手段有很大的关系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个人私下观点,没有经过什么辩证
而我说的英国一直想要满足希特勒也不是特指他要用法国去换,那时候英国,或者应该说是chamberlain已经对希特勒完全失望了:他之前一直非常相信希特勒,以及希特勒所作出的所有口头和纸面的承诺,其实绥靖政策也一直是他和他的党派在支持的;
而“英国一时之念“这个我觉得放在这里真的不是很妥当,因为就像我已经说的,绥靖政策一直是以chamberlain为主的一派人的主要政策,而刚好当时chamberlain在英国刚好是决策人,但这并不代表是“英国的“,因为当时英国内部,以及涉及到党派之争(好像是劳动党和民主党把),有很多人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
“过了姹紫嫣红的18岁,花期之后,便学会看枝与叶,经络分明,根须相连。“
若是将这世上的事看得太过认真,又有几个人能活的下去。
德国人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合并奥地利,苏台德,小弟感觉"英国人不绥靖"能挽回什么?
俄国人靠不住,美国人中立,法国人自以为有马其诺防线可以无悠.面对那么一个统一全面复苏的大德意志,仅仅靠着一块遥远的直布罗陀这么一个小地方登陆欧洲?
英国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大国就是二战前那个"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时候张先生不顺着柏林先生的毛摸,又能作什么呢?
我们的历史又掩盖了苏联同时入侵波兰和芬兰,
这个时候若是你,选择西特勒,还是斯大林呢?
无论选择谁,结果都是一样的.
张先生是最大的政治牺牲品,丘先生拣了一个大便宜,这就是政治.
不是说直接讲这个理论的电影
而是很多电影用不同的手法表现masse,而其中导演的观点和massenpsychologie的很多these不约而同的类似
bsp. madame dubarrz Dt. 1919, Bartholomaeusnacht Fr. 1994
Intolerance Griffith 1916 (这个赞一个的~) metropolis, Fritz Lang(此人据说后来入了ns,专做propagandafilm) Dt. 1927
gustav le bon Psychologie der massen![]()
“过了姹紫嫣红的18岁,花期之后,便学会看枝与叶,经络分明,根须相连。“
若是将这世上的事看得太过认真,又有几个人能活的下去。
目前有1位用户正在查看此主题。(0 位会员和 1 游客)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