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查看文章
个人感觉心理上的因素算不上主要.是以国家实力作后盾的表现,或者某个时期国家实力的表现.
德国人把希特勒的话当圣经,并不是希特勒的能耐多大,而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德国相对其他欧洲大陆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造成的.就算没有希特勒,德国也一样出的来一个"东特勒",罗姆,希母莱,格佩尔.
英国想用法国满足德国仅仅是英国一时之念,根本不可能成为国家决策.
否则就不可能是英国.
政客仅仅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人,后面推动他的是Masse般的Volk.
明白大大的意思,德国当时的状况,使得它迫切的需要一个强权政府,甚或一个极权领导
只是,我刚刚的意思是从微观看比较多一点,为什么是他希特勒上去了,而不是别的“东特勒“,还是和他本身的政治手段有很大的关系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个人私下观点,没有经过什么辩证
而我说的英国一直想要满足希特勒也不是特指他要用法国去换,那时候英国,或者应该说是chamberlain已经对希特勒完全失望了:他之前一直非常相信希特勒,以及希特勒所作出的所有口头和纸面的承诺,其实绥靖政策也一直是他和他的党派在支持的;
而“英国一时之念“这个我觉得放在这里真的不是很妥当,因为就像我已经说的,绥靖政策一直是以chamberlain为主的一派人的主要政策,而刚好当时chamberlain在英国刚好是决策人,但这并不代表是“英国的“,因为当时英国内部,以及涉及到党派之争(好像是劳动党和民主党把),有很多人对此是持反对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