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小人”兄弟 2005-12-30

在印尼的一项惊人发现显示:曾有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类,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村民们中一直流传说有一种身材矮小、直立行走的动物,他们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吃起来总是不够,说起话来声音细小 就像嘀嘀咕咕。这种生物当地人称“依波高高”(ebu gogo),意为“饥不择食的老祖母”。科学家们曾认为,“依波高高”这样的传说充其量也就是猕猴之类的东西引起的以讹传讹而已。但是,在去年10月,却 传来了诱人的一种新说法。一支由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在发掘弗洛勒斯一个山洞时,发现了一副只有“小人国”那样身高的人类遗骸—— 站立时还不足一米——生活在距今仅约1.3万年以前。
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古人类学界。此前人们认为,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以及亚洲的直立人明显已经灭绝之后,智人在过去的25个千年之中一直独自享有地球,再无 任何其他人类相伴。而且,类似如此矮小的人科动物,人们在此之前所知道的也仅仅只有南方古猿的化石(例如著名的Lucy等等),生活在大约300万年以 前,那时智人远还没有出现。以前从来没人会认为,和我们这个人种一同生存着的,还会有一种身材矮小、相貌原始的小弗洛勒斯人。也从来没人想到,大脑只不过 葡萄柚那么大的这种生物也有可能具有认知能力,与结构上属于现代人的生物不相上下。

奇异的孤岛
这并不是孤岛弗洛勒斯第一次爆出惊异。1998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位于Armidale市)的Michael J. Morwood所率领的考古学家们就曾报告,在弗洛勒斯中部的Soa盆地发现了大约84万年以前的粗糙石器。虽然当时并未发现与这些工具相关的人类遗骸, 但却意味着已知当时生活在东南亚的唯一人科动物直立人,已经跨越了将弗洛勒斯与爪哇分割开来的茫茫大海。在考察队看来,这些发现表明直立人善于航海,这令 人惊讶,因为其他地方的直立人并没有留下多少物质文化遗物,可以说明他们已经具有造船能力。的确,公认的人类最早的造船时间大约为四到六万年以前,那时现 代人才来到澳大利亚。(弗洛勒斯早期的其他动物也许是游泳或偶然爬上漂木来到这里的)人类没有那么强健,难以游过如此漫长的路程,不过表示怀疑的人说,人 类也有可能是乘着自然的漂浮物到达的。

为了弄清人类是如何占领这个岛屿的,雅加达印度尼西亚考古学中心的Morwood和Radien P. Soejono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洞,该洞名为Liang Bua,位于弗洛勒斯西部。从1970年代起,印度尼西亚考古学家们就一直在那里考察,一有资金,就把发掘工作继续下去,不过只清理完了最上面的堆积层。 Morwood和Soejono的目标则是一直挖到基岩,并于2001年开始发掘。很快,考察队就发现了丰富的石器工具,以及一副已经灭绝的小型象科动物 的骨架,即小型剑齿象。但是,直到野外发掘的第三个工作期,有人类特征的东西即一颗牙齿才重见天日。Morwood将这颗牙齿的石膏模带回 Armidale市给他的同事Peter Brown看。Brown回忆说:“很清楚,这颗前臼齿一般而言很像人类的,但却并非现代人的。”七天之后,Morwood收到消息说印度尼西亚人发现了 一副人类骨架,这个澳大利亚人立即搭乘头班飞机飞往雅加达。

所发现的前臼齿虽然已经十分奇特,却并未使得科学家们目睹这副骨架而不惊叹。除了少一只胳膊之外,该骨架相当完整。其骨盆结构表明,这一个体为两足动物, 可能是女性,而其牙齿的发育及磨损情况则说明是成年人。但是,其身高却仅相当于一个三岁的现代人;大脑也很小,只相当于已知最小的南方古猿的大脑。此外还 有若干其他原始人的特征,包括宽大的骨盆以及长长的股骨颈。然而,除此而外,这副骨架诸多方面看起来都非常眼熟。那细小的牙齿,窄窄的鼻子,颅骨的总体形 状,以及头盖骨的厚度等等,无不令人想到人类。

接下来三个月,Brown研究了这具奇特的骨架,将其编号为LB1,小组成员并且亲切地给它取了个昵称“哈比”,即托尔金所著“指环王”中的小矮人。但是 如何划分其种属,却并不容易。LB1与早期人科动物如南方古猿等有很多共同特征,这一点使Brown印象尤其深刻。因此,他初步认为,这是一个人类新种, 在经过进一步的考虑之后,与人类相似这一点,就证明更具说服力了。由于LB1已有1.8万岁,一般都会很合理地想到,尽管身躯十分矮小,但这应该是智人的 骨架。不过,当Brown及其同事考虑到身材矮小的现代人的形态特征时(包括那些正常人如矮人,也包括畸形人如脑垂体侏儒),LB1却与他们任何人似乎都 不符。矮人身躯矮小,大脑却很大,这是青春期成长滞后的结果,而此时大脑则已完全发育成形。Brown说,由于基因紊乱而身材矮小、大脑也小的那些人,具 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但这些在LB1身上却完全见不到,而且这些矮人很少能够长到成年。他同时指出,弗洛勒斯的骨架却不同,有一些古老的特点,这些特点在 身材不正常的矮小智人身上从无文献记载。

LB1最像什么,研究者的结论是:微型直立人。在学者们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里,他们把LB1以及那颗单独发现的牙齿和在更古老的堆积层中发现的臂 骨认为是某一人科新种的,定名为弗洛勒斯人。他们还认为,这是直立人的后代,由于隔绝在这个弗洛勒斯岛上,独立地进化成为一个矮种,一如小型剑齿象那样。

生物学家早已确认,体型大于兔子的哺乳动物,在孤岛上都会变小,推测可能是因为食物有限而发生的适应反应。这些哺乳动物如此缩小体型并无顾虑,因为这样的 环境中很少有天敌。在弗洛勒斯岛上,体型足够大的天敌只有科摩多龙以及体型甚至更大的巨蜥龙。另一方面,体型小于兔子的动物,则倾向于长成“大人国”里的 体型,究其原因,也许是较大的身躯在能量方面相对更高效。Liang Bua就提供了有关的证据,例如有种鼠类的个头就有兔子那么大。

但是,首先应该将人科动物矮小化归因于所谓的孤岛生存法则。普遍接受的古代人类学知识告诉我们,面对塑造了其他生物的种种自然选择压力,文化为我们人类提 供了某种缓冲余地;例如,我们人类通过生火和穿衣来应付寒冷,而不是进化为满身厚毛。但发现一种侏儒人科动物,则表明在相应外部条件下,人类事实上也可以 采取这种不难想到的类似方式,在生存艰难时也会像其他大型哺乳动物一样(将身躯变小)。美国史密斯索尼安研究院的Richard Potts说,面对变化了的资源,人类会这样应对以求生存,类似的线索早在2004年就已发现,当时他的考察队在肯尼亚的Olorgesailie找到了 一个直立人相对较小的头盖骨。他说:“缩小体型乃是直立人的生存手段之一。”而在弗洛勒斯发现的人科动物则是这种情况的一个极端例证。

一连串的难解之谜

弗洛勒斯人极小的大脑令人迷惑难解。这些人科动物的大脑如此之小,相对于所报道的他们的能力,绝对称得上令人惊讶。较大的脑容量是人类进化的典型特征。在 六到七百万年中,我们的祖先将大脑容积足足扩大了三倍还多,从公认的最早的人科动物撒海尔人的大约360立方厘米,达到现代普通人的很大的平均约1, 350立方厘米。考古证据表明,人的行为复杂程度也相应增加了。专家们于是相当肯定,认为较大的脑容量乃是先进文化活动的先决条件。然而,一方面脑袋很小 的南方古猿最多只留下了一些很简陋的石器工具(而且有些似乎根本未经过任何加工),另一方面大脑灰质相对也不丰富的弗洛勒斯人,据说却制造出了显然已经具 有相当复杂水平的工具,而这种水平在其他地方只与智人有关系。

在Liang Bua发现的众多人工制品都是简单的石片石器,由火山岩和燧石敲打而成,并不比后来的南方古猿以及早期人类的工具更先进。但是,在小型剑齿象的遗骨中,考 古人员发现了一组更为奇妙的工具,包括精细加工出来的尖状器、宽阔的砍砸器、尖钻,以及可能是用来配上柄当矛用的小型砍砸器。对考察队来说,它们之间的联 系表明,弗洛勒斯人经常猎取小型剑齿象。许多小型剑齿象的骸骨都是幼体,因此一个弗洛勒斯人即可能就能对付。但是有些小型剑齿象则是成年个体,体重可达半 吨,所以,澳大利亚卧龙冈大学的Richard G Roberts这样推测说:猎取和搬运这样一个大家伙必定是依靠群体的合作行动,一种很可能需要语言的联合行动。

在山洞中发现的有烧焦痕迹的动物骸骨说明,烧煮食物也是弗洛勒斯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要说大脑体积相当有限的这样一种人科动物可能已经掌握了用 火,我们不由得有些怀疑。因为一般认为,人类学会用火要到相对更晚的时候,即我们群体认知发展阶段:我们用火最早的明确证据是在20万年以前的欧洲,是拥 有较大脑容量的尼安德特人的杰作。

如果弗洛勒斯人的发现者们理解得不错,那么他们的发现就是数十年来古人类学最为重大的发现。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在地理学意义上还有另外一种人类就在“昨 天”还和我们的祖先共同生存着,以及意味着我们这个种类比原来想象的要更富有变化能力,而且还对大脑体积与智慧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那 么,也许毫不奇怪,对于他们的看法一开始就会存在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