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以为
姬十三 @ 2007-12-10 10:54

(姬十三 /《新发现》07.12期)

人脑内的神经细胞数以千亿计,它们轻易搞定复杂计算、分析商战策略、存放几十年如一日的恩怨情仇,然而也会常犯蠢事,作出被智慧生物耻笑的行径。举例来 说,当我逛店遇到“小心碰头”的牌子,有不少次数会下意识地抬一下头,结果就是,“砰”。据我所知,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傻冒事。人们说跌过的坑就会让你记 得住,事实却好似不同——仿佛有一些固定的“坑”埋在你我脑内,屡屡将人绊翻。

这是因为,有些时候,人脑为了追求反应速度,难免牺牲一点思考余地。当看到“小心碰头”的字眼,动词优先得到处置,人们作出第一反应,想着要“碰头”。店家应写成“请低头”,才是保护建筑的良方。

人脑按自己的逻辑处理完信息,并深信不疑。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专长分析法庭证词的可信性,她认为记忆很容易被“污染”,指鹿为马的事儿并不少见,而且证人还对自己的判断信誓旦旦。2002年,在美国华盛 顿特区,曾有位公路杀手枪杀了10人后遁逃,当时有多名目击证人说在现场看到一辆白色的卡车逃之夭夭,然而,最终警方发现罪犯驾驶的是一辆蓝色小汽车。这 些人当然不可能集体撒谎,问题出在当时电视上反复播放的现场录像,那里曾出现一辆白色卡车,于是目击者的记忆被集体玷污了。所以,人性有可能丑恶,也有可 能只是太糊涂——也许南京徐老太真的相信自己被彭宇撞了。

人脑既然有弱点,便很容易被欺骗。若科学家设计法子来愚弄人脑,就连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能发生。2007年8月24日,《科学》杂志同时刊登两篇论文,来 自两国的研究人员不约而同证明,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令志愿者相信自己产生近似“灵魂出窍”的体验。换言之,最反科学的现象能用科学的手段得以实现。
|
在一组实验里,瑞士的研究者让志愿者戴上特殊的眼镜,通过虚拟现实装置令后者看到两米开外有一个活生生的“背对着的自己”。单是视觉的误导还不足够,科研 人员用一支记号笔戳受试者的后背,这时眼镜里同步传来景象:那个虚拟的后背被一支笔戳了一下。如此反复多次,视觉和触觉信息的双重误导逐渐令志愿者产生身 体位置的恍惚感:到底身是何者?

接下来是检测阶段,这些人被除去装置眼镜,蒙上眼睛,后退几步,而后他们被要求站回原来的位置。那些被“蒙骗”的志愿者显然不能确认自己先前的位置,无法准确回到原位,结果就站错了位,停在介于虚拟位置和真实位置之间的地方。

另外一篇论文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也用类似的方法制造虚拟的“第二身体”,他们将一个锤子放在虚拟人的头顶位置,仿佛将要落下砸到人的样子,事实 上,这对志愿者毫无威胁——他们根本不在那里嘛。然而,皮肤电导率的测试显示,这些志愿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紧张,好像那个虚拟的身子就是他们自己。研究者 说:“志愿者有强烈的认同感,觉得他们就在那里。”

在濒死者和药物成瘾者的体验里,我们常看到类似的报告,强烈的脑部刺激产生致幻反应,令造就自我意识的脑中枢发生认知偏离,这也说明,脑远非那么公正无误,“自我”概念也不是那么宏大不可欺,只要假以合适的条件,脑就随随便便地“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两份研究的作者均表示,他们对“灵魂出窍”体验不感兴趣,他们更想知道,是什么令“我”认为我住在自己的身体里。若是能对这一现象加以研究,将来或许可以 任意将“自我感”在虚拟世界中传送。终会有一天,人类能将“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上。如果笛卡尔穿梭时空去往未来,他或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思,但我在哪 儿?

然而穿不了时空的你,现在亦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证明脑是多么容易被蒙骗。在Viayanur S.Ramachandran所著的Phantoms in the Brain一书中曾介绍过这个小伎俩:坐在桌边,你将一只手放在桌面下的膝盖上,另一只手放在桌上,这样你眼里只有自己的一只手。邀请朋友来帮忙,他用一 只手轻轻拍打你掩藏的手,另一只手则用同样动作同样节奏敲打桌面。啪,啪,啪,你要集中精力在被拍打的桌子上,全神贯注,如果运气好,慢慢你会感到被拍打 的感觉来自桌子,就好像桌子是“自我感”的一部分。这一切就在你眼皮底下发生:桌子与你互为一体。

用“伪装”的触觉和视觉信息,就可以轻易将大脑蒙混。当大脑获得外部信息,它竭力整合信息,并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如果存在多个解释,时常简单者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