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爱好者选择资料的建议

一般来说, 物理爱好者容易上手的资料有这样几类:
  1. 科普作品
  2. 科学史作品
  3. 民科作品
  4. 科学哲学作品
这其中科普作品可以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 (1a) 是非专业人士所写的科普。 这类科普的作者本身往往就只有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因而容易出现一知半解、 张冠李戴、 以讹传讹等错误。 这类作品也有写得不错的, 但初学者不易分辨, 因此我对此类作品的推荐度较低。 另一类 (1b) 是专业人士所写的科普。 这是最适合初学者阅读的。 这其中犹以著名科学家所写的科普作品最有价值 (不过如果是译著的话, 要注意译者的水平, 低水平的译者有时会把精彩著作译成垃圾)。
科学史方面的东西对初学者很有价值, 不过要尽量找有一定科学基础的作者所写的作品, 因为科学史作品难免要对所涉及的科学理论做介绍, 而且作者是否有足够的科学基础, 会直接影响其对科学史的研究能力。
民科作品不必分类, 关键在于识别。 对初学者来说, 判定一篇作品的作者是否是民科的办法, 首先是看作者是否声称自己解决了学术界的著名难题, 或挑战了学术界的著名理论, 等。 如果是, 再看以下几点:
  1. 作者的背景。 赤脚医生类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这一点现在比以前难判断了, 因为现在有些民科也戴上了学术头衔, 其 “理论” 也获得了某些奖项。 因此背景光鲜的未必不是民科, 但赤脚医生类的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2. 作品的标题。 标题特别耸人听闻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3. 作者的语气。 斩钉截铁声称自己做出重大贡献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4. 作品的发表。 作品没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这一条现在也比以前难判断了, 因为有些学术刊物 (比如国内某些高校的校刊) 只要出钱就可以买到版面。 因此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未必不是民科, 但没发表过的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显然, 这几条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不过把握住这几条起码可以识别 90% 以上的民科作品。 这其中 (i) (iv) 两条照说是硬标准, 但在我国却不易使用。 而 (ii) (iii) 两条照说是很容易出错的软标准 (民科只要改变一下语气就可让这两条失效), 实际却很管用, 因为多数民科总是忍不住要用那样的语气, 为大家识别他们提供便利, 这是他们的著名优点。 民科作品有学术价值的概率远小于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 大家不必浪费时间去阅读。
科学哲学作品也可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 (4a) 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科学 (这里 “旁观者” 指的是写作角度, 科学哲学作品的作者可以是科学家)。 这类作品讨论的是科学的特点、 科学研究的方法等。 初学者可以阅读这类东西, 不过了解科学的最好办法是了解科学本身, 而不是了解别人如何分析科学, 因此我对这类作品的推荐度要大大低于 1b, 也低于 2。 另外阅读这类作品时也要注意选择作者。 另一类 (4b) 是试图直接参与科学研究, 比如用科学哲学手段来解决科学问题。 这类作品与民科作品的界限比较模糊, 尤其是在作者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情况下, 虽然他们的胃口比民科小, 口气比民科谨慎, 但有学术价值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我不作推荐。
对以上各条的推荐度由高到低做一个小结 (符号比数值重要)[注一]:
  • 专业人士所写的科普作品       (推荐度 1)
  • 科学史作品             (推荐度 0.8)
  • 非专业人士所写的科普作品      (推荐度 0.2)
  • 从旁观者角度分析科学的科学哲学作品 (推荐度 0.2)
  • 试图解决科学问题的科学哲学作品   (推荐度 -0.2)
  • 民科作品              (推荐度 -∞)
最后要提醒的是: 上面这些都只是针对初学者入门阶段的建议。 如果物理爱好者的志向是成为物理学家, 那么上面所有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想要从事物理学研究的读者来说, 最重要的基础应当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来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