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上有个原则,没有阅读原著以及相关的作品,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作为文学作品评论的首要原则。所以,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言非虚。事情真相需要真凭实据、需要实地考察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日前,应法国France24电视台和美国《国际论坛先驱报》的请求,法国社会研究所HarrisInteractive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参与本次民意调查的被询问者包括上述国家16岁至64岁的6645名居民。调查结果显示,98%的法国人、97%的意大利人、96%美国人和绝大多数被询问者均认为,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其次是中国,俄罗斯位列第三位。(11月13日中新网)
大家或许记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内流传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之争吧?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一味的崇洋媚外心理在作崇。反之,如果国外舆论、人群对于中国的问题和现象给予评论和判断,我们也不能盲目轻信。毕竟远隔重洋、不远万里,他们能够晓得中国人所处的环境和真实生存状态吗?这个问题暂不回答。那么我们不妨回首一下国外舆论曾经给予中国的好评,以及国内具体情形的对比,问题就会不言而明。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遭遇建国以来,也可以说有史以来的巨大重创,人民生活状况无法用文字表达,仅饿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达3000万人之多,这中间有人祸因素,也有自然灾害因素。我猜想人祸大于天灾本身。也即政策性决策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跃进经济萧条、民众贫困的进程。然而,当时西方媒体是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以及最终追求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呢?
法国著名作家、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法国“泰凯尔”圈子核心人物之一、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法国巴黎大学查尔斯·贝特海姆博士,英国知名记者费利克斯·格林,美国著名演员、作家雪莉·麦克兰妮,美国金融巨头大卫·洛克菲勒,《美好新世界》的作者尼尔伦夫妇(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朱瑟夫·克拉夫特,老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米歇尔·奥克森堡,等等,都给予建国之后中国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种种方面的高度赞扬和评价。
英国记者费利克斯·格林这样说:“可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收入占如此之大的比例。1960年,有八十六点二亿元(相当于三十四点四八亿美元)被用于教育及卫生事业,占国家预算的百分之十二点三,其中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是六十四亿元。1960年度的国家预算中,教育与卫生开支比军费开支多了百分之四十八,而这还仅仅是中央政府的开支。由各地政府、公社和工厂开办的学校要比教育部多得多。”
1958年9月,英国经济学专家就在一系列统计数字基础上提出预言:“以这样的增长速度,用不了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三位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同年10月,加拿大皇家银行总裁詹姆斯·摩尔说:中国“工业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全面实现了现代化,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伟大功绩及其巨大的影响力实在难以形容,那是一幅珍贵壮丽的景象。我所能说的就是:眼见为实,这的的确确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认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拥有了一个他们想要的政府,一个可以改善他们生活的政府,一个他们信赖的政府,一个永远无法替代的政府”
美国学者保罗·霍兰德在《政治朝圣:西方知识分子前往苏联、中国与古巴的旅行——1928~1978》一书中,这样阐述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的印象:这是一个踏着轻快的步伐、带着高度的热情向未来的民族,这个民族昭示了世界上一种全新的文明。中国已经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跃进,突入历史……今日中国的生活无比快乐……一种全新国家观念实现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梦想。政府支付人民的教育费用,将军与政治家都是学者与诗人……人民看上去健康快乐,丰衣足食……乡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