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1岁的孩子,才上5年级,身高不到1米5。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小孩居然在学校的晨读课上拳击自己的英语老师,抓头发、飞脚踹——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但让被袭的老师震惊,更吓坏了同班同学。近日,这样看似荒诞的事情就发生在我市武进区的一所小学。教育专家分析,这不是一起普通的学生攻击老师事件,而是一个孩子对家庭粗暴教育方式发泄不满,用极端方式捍卫自己尊严的事件,背后折射的是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当选择。
检查作业起纠纷
11月2日清晨,男生冰冰(化名)早早来到学校,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一边和同学说笑,一边等待着早上的第一节英语早读课。教这个班的英语老师是刚参加工作2年的年轻女教师小潘,她一直满怀对教育事业的崇敬,用心教育自己的学生。当她迈进教室时,首先看到的是坐在第一排的冰冰,他在阳光下微笑。
那天正是周末,班上的孩子都是一脸轻松,小潘精神很好。据潘老师回忆,“英语早读是学校安排的课程,早读课开始后,我像往常一样走下讲台检查每个孩子的英语作业完成情况,走到冰冰的位置时,我看到他的作业做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空着。”那时,小潘并没注意到冰冰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冰冰,作业怎么不做完?”冰冰沉默不语,“冰冰,你还记得上次答应过潘老师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的吗?”两句问话后,冰冰沉默了一会,突然站起身,表情愤怒地将手中一张草稿纸撕得粉碎。惊讶的小潘正要开口询问,却被冰冰一把拉住头发,额头、眼角连续挨了好几拳,小潘本能地用手抓住冰冰的手,冰冰却借力用脚对小潘乱踢……一个胆大的女孩子跑出教室,喊来了班主任徐老师。
徐老师教了冰冰三年,在她眼中冰冰是个成绩中上、与人友善,脸上一直挂着灿烂微笑的男孩,冰冰的父母都是四川来常打工人员,负责的徐老师曾多次找到冰冰父亲,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一幕,我始终记得。”徐老师告诉记者,她几乎是飞奔着跑到教室,眼前的一幕让她寒心:个头没有老师高的冰冰一手拉着老师的头发、一手抓着老师的手,靠在黑板上,下面是一个班级睁大了眼的学生。“冰冰,放手!”明明听到班主任的命令,冰冰却没放手,徐老师气得浑身发抖,“冰冰,如果你还不放手,请你离开这个班级!”也许是对同学的挂念,冰冰慢慢松开了手。此时,小潘额头上已经拱起了2个包,眼角青肿。潘老师回忆,在受到攻击时,她说了几次“冰冰,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好好和潘老师说。”但冰冰毫无回应,整个过程一言不发。
孩子,也是受害者
事件结束后,徐老师并没有马上将冰冰与同学们隔离。她让小潘先回办公室,剩下的晨读时间安排学生自习,同时让冰冰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晨读结束后,徐老师先找到冰冰的同桌和后面的一个男生,询问事发时的情形以及小潘是否有骂人、打人的行为,但同学们的反映都是冰冰不知道为什么先动手打了老师。
“接着我就找来冰冰,当时他情绪已经平稳了。我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和老师说说。”让徐老师始料不及的是,冰冰一下撩开自己的衣袖,露出手腕上道道青痕,“老师,昨天爸爸打我的,打断了6根竹条,你看”说着,他又低下头,徐老师看到他的脖子里也有一道道伤痕,也许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冰冰泪如雨下。情绪稍稍平稳后,他对徐老师说,“今天的事情是我不对,你把我爸爸喊来吧,打死我算了。”孩子的一句句话像针一样刺痛着老师的心。是什么原因,冰冰的父亲要如此毒打独子呢?徐老师事后才了解到,11月1日晚上,冰冰在做作业时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便请教父亲,结果冰冰父亲也不会做,孩子不满意嘀咕了几句,父亲顿时来了气,狠狠打了冰冰一顿,其间冰冰一边哭一边说不想活了,又激怒了父亲,一直打断了6根竹条才住手,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孩子父亲打完后,孩子母亲居然说了句“这次打轻了。”这句话,严重刺伤了冰冰幼小的自尊心。
家长,审视一下自己
据冰冰所在学校校长介绍,目前该校学生中外来工子弟所占比例已经接近50%,对于这些“外来娃”,学校可以说倾注了更多的关爱。特困生捐助、家访制度,联谊活动……所以在该校的“外来娃”,与同学、与老师关系非常融洽,成绩拔尖的孩子中许多是“外来娃”,已经成为该校本地学生的榜样。冰冰成绩并不差,校方资料显示,这次期中考试,他的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英语则考了80多分。“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应该以鼓励为主,毕竟孩子还小”。
自古以来,家长对孩子最拿手的传统教育方法就是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儿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都是代代相传的教子经验。孩子犯了错,一些脾气急躁的家长就会失去理智地对孩子进行打骂,想以此来促使孩子改正错误。然而,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达到家长的教育目的,而且会使孩子形成说谎、冷漠、孤僻、仇视、攻击等心理问题,往往会成为日后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可以说,整天在棍棒下长大的孩子绝大多数会成为问题孩子,要么懦弱,要么粗暴。
教育专家认为,儿童天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但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如何消除这种攻击性,一些专家建议家长,不妨教会孩子主动打招呼、真诚与人交往和宽以待人,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方式上要注意做到温和而不溺爱,用家长正确的人格魅力引导孩子。
出于对孩子和当事老师的保护,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冰冰目前已经转学,我们希望经历了这一事件的冰冰家长能够审视一下自己,也希望在冰冰今后的成长之路上,有更多的善意、鼓励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