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改装风头正劲,除去简单的装饰性改装,更多资深车迷青睐的还是汽车深度改装!改排气、改引擎、改车灯,车主的每一项改装都想达到既定的目的。以下五个部位的改装,虽然不是资深车迷的全部改装功课,却是改装店经常遇到的改装项目。
点火系统改装
点火系统在引擎运转时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任何引擎转速及不同的引擎负荷下,均能在适当的时机提供足够的电压,使火花塞能产生足以点燃汽缸内混合气的火花,让引擎得到最佳的燃烧效率。
现代的点火提前装置已改由引擎管理电脑所控制,电脑收集引擎转速、进气歧管压力或空气流量、节气门位置、电瓶电压、水温、爆震等讯号,算出最佳点火正时提前角度,再发出点火讯号,达到控制点火正时的目的。点火系统的改装是为弥补原有点火系统之不足,改装的目标在于缩短充磁所需时间,提高二次电压,降低跳火电压,增长火花时期,减少传输损耗。时下最流行的改装部件非排气管莫属,似乎加装一支大口径且声浪惊人的排气管后,车辆便会跑得更快,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排气管的更换对于马力的提升可说是微乎其微,特别是对于一些小排气量的自然进气车种来说,要想明显感受到马力的提升是相当困难的。
排气管改装
一支设计优异的排气管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在引擎没有做大幅度改装的前提下,只更换排气管在效果上是不甚明显的。时下,许多人还更换排气中尾段,将三元催化器一并拆除,此举会增加废气的排放,站在环保的立场我们反对这种做法。
此外,在选择排气管时,消音筒的大小也是重点之一。通常,消音筒较大对于噪音的控制也比较理想,反之,消音筒愈小排气声浪会愈大,不过噪音的抑制也跟排气管的材质、筒内管路的设计以及消音棉的材质息息相关。
涡轮增压改装
对于驾驶涡轮增压车辆的车主来说,由于涡轮工作时本身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当车辆行驶后若是立即熄火,在急速冷却的情况下,对于涡轮的损伤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当我们驾驶涡轮增压车辆时,在熄火前最好让引擎在怠速的情况下多运转3~5分钟,如果你觉得这个动作有些费时麻烦,那么建议你加装延迟熄火装置,让这个定时装置为你执行这3~5分钟的工作。一般来说,加装延迟熄火装置并不会对车辆本身的线路有任何不良的影响。
涡轮增压车辆除了延迟熄火装置外,还有一项不错的改装品就是泄压阀。通常泄压阀可分为进气泄压与排气泄压两种,排气泄压阀大部分使用在大马力的车辆上,同时价格也较高,在此,我们所说的泄压阀专指进气泄压阀。当涡轮作用时,内部会产生极高的压力,涡轮本身虽然有释放高压气体的孔径,但是面对连续增压状态,仍显得有些不足,借由泄压阀可使高压气体得以迅速释放,以利下一次的增压动作。这样不仅可保护涡轮,也可消除部分的涡轮迟滞现象。
引擎改装
对动力性能的提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擎系统的改装,首先是电脑的改装。由于现在的车辆愈来愈精密,因此诸如转速限制、时速限制、点火正时、空燃比调整等都交由行车电脑去执行,通常所说的改装电脑只是将控制芯片加以更换,借由不同的设定使车辆的性能有所提升。改装电脑可将原厂所限定的转速与时速加以解除,但使用时要多加注意。
引擎长期处于高转速的状态,对于内部机件损耗有相当严重的影响,若是将转速限制解除,在享受高转速带来的快感背后,就是加速降低引擎的使用寿命。至于解除原厂对于安全极速的限制,从安全角度看,我们不太赞同。因为每部车出厂时,原厂会根据车辆本身的性能与结构,在极速上有一定的限制,安全第一是此举的主要考量。如果车主任意解除速度的限制,当车速到车辆本身临界点时,有些状况并不是车主所能控制得了的。
车灯改装
作为对行车安全非常重要的车灯,也是汽车改装里重要的一环。
最近灯泡的发展又倾向于换颜色。也就是传统的橙黄灯色逐渐被蓝白的高色温灯色所代替。这些灯泡大多是在卤素灯泡的玻璃管上添上一层或多层的离子晶体镀膜,以此来过滤不同波长的射线,营造出不同灯光色彩效果。不过如果镀膜工艺不好或是层数太多,灯泡实际投射光线的功率就大打折扣,将直接导致灯泡照射范围和效果不佳的情况,更有甚者还比不上完全未经改进的原厂灯泡。
技术不断改进,光线更强的氙气灯泡出现了。它是在原有的卤素灯泡内注入活性更强的氙气而成。氙气灯除了能自然发出蓝白色的高色温光线外,还因较低的热转换量(比一般的卤素灯泡减少30%的发热量)提高了灯泡电—光能量的转换效率,使灯泡更亮更炫目。有的氙气灯泡甚至还配合良好的镀膜技术进一步提高光线的色温,成为改装灯泡里的极品,不过相对价格也会较贵。
此篇文章于 07-01-13 03:39 被 内拉祖里 编辑。
排气系统改装可以是汽车改装的入门,几乎百分百的车主要改装自己的爱车,第一时间想到要去改的几乎都是排气系统。但个中的学问又有几多个车主会去理会,可能现阶段大部分的改装排气系统都是为了外形,“咙、咙”的排气声浪跑在大街上又真的是挺惹火!不如今次就此专门讲一下排气改装,让所有想改装的车主对此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排气系统,基本上都是由五大部分组成:
1.与引擎缸盖排气口相连的部分叫排气歧管,俗称死气蕉,作用是将流经缸盖排气口的废气收集后,令到其可以畅顺排走;
2.涡轮增压的引擎中,涡轮增压废气端出口之后的那条叫FRONT PIPE,中文“头批”;NA引擎内除了起桥梁作用,使废气流入三元催化外,还有一个就是可以令引擎与排气管实现软性连接;
3.之后的就是起环保作用的“三元催化器”,作用不需要多讲都知道,就是为了自己台爱车不会整天被人截下测废气外加罚款;
4.再后就是中鼓(FRONT SILENCER),如果是用在赛车上的话,应该说中鼓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可以取消掉,然而如果是街车的改装,简单的讲就是为了减少排气时的共鸣现象;
5.守尾关的叫排气鼓(REAR SILENCER),俗称死气喉,也算是目前最多人改装的部分。
排气系统改装,说白了,就是减少排气回压,回压的定义,学术一点就是:因为排气管内部的压力,阻碍排气脉冲的力。减少回压其实就是令吸、排气的交替更加畅顺,等于延长了气门的重叠时间。改装排气系统,应该先从中、尾段入手,这种观念在国内的改装商都知道,但是应该怎样做,好多店家就会想当然了,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声就行。事实上改装中(鼓)至尾(鼓),关键要看管形设计,而设计上可以分为“短粗型”,也就是尽量减少管体长度,并加大管径,这种改法并不适合日常行车,因为回压低,中低转时废气流速慢,导致气缸内混合气都未燃烧完全就被排走,中低转时的扭力表现自然差,但到了高转,脉冲密集,高转下排气的畅顺,马力增幅较大;另一种就系涡轮增压车用的头批(FRONT PIPE)NEUSPEED给宝来用的中至尾排气管 “细长型”,改装上就只是更换管体材质,并没有改变原来的弯曲形状,甚至尾段轻微变细,这种改法的好处在于适合日常市区行驶,管内压力高,废气可以迅速排走,中低转扭力有增长,但高转下的马力就不敢恭维了。至于尾鼓,形式无非有两种,一种系叫反射式,大部分的原厂尾鼓都是这种形式,但问题是阻力大,动力流失严重;第二种叫直线式,原理非常简单,入口 同出口基本上系同一直线,消音方式纯粹依靠吸音棉和削末,几乎所有的改装尾鼓都采用了直线式。
所以改中至尾之前,最好还是因应自己的日常需要同驾驶习惯,方才明智。
改完中至尾,应该就到三元催化器了,其作用就是可以减慢废气的流速,并形成阻力。但在国内改催化器遇到的问题很多,例如使用假催化,性能好,价钱便宜,不过如果被查废气的抓到要验车的话,废气是一定不合格!但如果换上真正的改装催化器,价格非常昂贵,虽然性能比原装厂的会有大幅提高,但真不是每个人都消费得起或舍得的,万余元至两万元是很平常的价格。
死气蕉算是最重要的排气系统改装部分,也是效果最明显的。原装死气蕉的材质一般是铸铁,有部分车厂会选用不锈钢,好象BMW,原装的排气蕉因为是大批量生产,所以不止内壁很粗糙,甚至连排气歧管的长度都未必一致,于是就出现了所谓排气干涉的现象。所以,为什么市场上很少有BMW车的改装死气蕉销售,我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BMW的原装产品已经是不锈钢的,而且质量也已经非常高及兼具高性能的缘故吧。
改装用的死气蕉,一般都是以不锈钢为材质,无非利用了其具有的几个优点:耐高温性能好;壁薄,所以整体重量轻;不锈钢管的内壁虽然不需要抛光打滑这个程序,但本身已经比原厂的生铁制品光滑不少,有利于废气的运动;另外就是容易弯曲和切割,要达致等长的目的很容易,特别是在NA改TURBO的场合,必然会使用不锈钢死气蕉就是为了容易迁就位置。歧管长度的等长化,其实对于马力提高有正面的影响,理论上各缸的工作次序和时间是一样的,如果排气管长度不一,各缸的排气效率一定会有偏差,降低了效率,而且各条歧管之间亦存在着压力差,最终的结果必然就是排气脉冲混乱,马力与扭力输出就自然低下;而在TURBO引擎上,学术些讲,就是尽可能令废气侧涡轮扇叶受到定量、畅顺、持续的攻击,令涡轮工作的转速上限、效率、稳定性大幅提高,从而可以提高增压压力。
头批,FRONT PIPE,就是连接死气蕉到三元催化果的那段排气管(涡轮引擎就是废气侧出风口至三元催化)。NA车较少人会去改动的部分,原因是效果不明显。但是如果在TURBO引擎的排气改装,基本上都会把头批换掉,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关系到另一个专有名词:二次排压。很简单,涡轮轮叶靠废气推动,该段的排气畅顺度直接影响TURBINE的工作速度和极限,原理就有点象NA车里的死气蕉的作用。
改装死气蕉,基本上可以较好地克服原装蕉的缺点,虽然改装用的死气蕉有好多优点,但价格高昂,好象一条用在AUDI TT 1.8T的改装死气蕉,价格高达人民币一万六千元,这个价钱真的非普通人可以承受得起,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一些廉价品。廉价品不能说它一点作用没有,作用就肯定会有一点,但是可不可以令其功效最大化,又是另一回事,为什么有些牌子货可以卖贵这么多,除了进口途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测试成本高昂所致,测试并非简单地量度一下位置这么简单,如果真是的话,自己买些不锈钢管回来弯曲加工拿去卖就是了!那里还需要什么工程师,什么引擎测试台呢?
市面上的排气系统,多数是指尾鼓,因为改装的人多,而且价格不会太贵,便宜的几百元一支都有交易,不过那些产品没有测试数据支持,实际使用效果去到什么地步就真的没人讲得出来,相信那些在广告上大肆宣扬可以提升多少多少匹的店家,叫他真的拿数据时,一样是没有。市场上买到的排气改装部件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种:第一种是国内生产的,譬如在香港出名又搬到国内的X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价格不贵,头中尾段加起来都是数千大元水平,质量一般但就胜在款式多,基本上国内可以买得到的车型他们都有对应的产品,如果开一部国外已经淘汰了的车型,例如JETTA之流,都有。不过,就个人而言未曾用过,很难估计到他们的设计实力达到什么地步,不过身边有朋友用过的都说是属于中间水平,当然在改装部件的级别里,中等水平一定好过原装。
第二种是日系改装品牌。日本牌子里面有两种,一种是原装改车厂产品,例如无限(MUGEN)、NISMO、TRD等,都有专属对应车型或车系,这种排气系统完整度非常高,基本上安装时就只是松松螺丝,一拆一装这么简单,性能方面完全可以配合到原厂引擎本身的性能特性,所以中低转时的扭力在马力也有最大限度的提升之余有明显地改善,前提是无须改动引擎的其他部分。另一种是综合改装部件商的产品,牌子有好多,好象5ZIGEN、APEXi、BLITZ、FUJITSUBO、ARC、ESPRIT、IMPUL、PRODRIVE、TANABA、HKS、RSR、TRUST、TOP SECRET甚至做空力套件出名的VEIL SIDE都有排气产品。不过,个人觉得选用这些厂的排气喉或者系统,基本上是要车辆经过重型改装之后(FULL OPTION)装,才会体现出效果,因为这些厂的出品,除了材质不同外,都是使用直出式设计较多,缺点就是声音突出、扭力不足和强调马力提升为取向,对于整日在大街上奔走,未必是好事,再加上价格因素,所以国内较少人装日系改装品牌的产品,再者也可能国内可改的日本性能车少之又少有关吧。
第三种就是欧美系列,美国的产品有点象日本货,排气声浪响切云霄,加上美国人改车真的好乐意自己做动手做,所以美国真正知名的排气品牌就只有BORLA等几家。欧洲品牌不像日本,基本上做排气系统的就那几间厂,大家最熟悉的REMUS(雷马士)、在欧洲本地比REMUS更出名的SEBRING,及低档一点的SUPERSPRINT等,欧洲改车的风气好高,几乎可以用“全民皆改”去形容,但欧洲改装厂改的车型比较专一,好多厂只改一个厂系的车,而且改得很全面,无论吸气、排气、电脑、悬挂、制动、车身空力套件、内饰等都样样具备。但其实好多部件都是发外加工后回来贴牌销售的(OEM),好象OETTINGER、AC、HAMANN这些厂的死气喉就会在自己完成设计后,找REMUS代工,但在法定的商业道德下,REMUS虽有相同车型的排气系统在市场上售卖,其样式与代工厂卖的会有不同之处外,两者的价格也会有差距,甚至会比改装品牌的还要贵。性能方面,欧系产品改出来的排气鼓,声音会较为沉实,低音饱满,所以在大街上如果听到一台BORA的排气声音低沉无比且发音连贯,那么就一定是欧洲货。
大众的DSG变速器
原理图(虽然看不清)
其实早在1985年,奥迪的Audi Sport Quattro S1赛车就采用了双离合器技术。在赛车场上累积多年的经验后,奥迪将它放置在量产车型上并取名为Direct-Shift Gearbox(DSG)。
DSG有别于一般的半自动变速箱系统,它是基于手动变速箱而不是自动变速箱,手动变速箱的结构较自动变速箱效率更高,所能承受的扭矩也更大(目前TT上的DSG可以承受350Nm),而DSG除了拥有手动变速箱的灵活及自动变速箱的舒适外,它更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
传统的手动变速箱使用一台离合器,换挡动作分为三个动作:离合器分离--变速拨叉拨动同步器换档(前档齿轮分离/新档齿轮胶合)--离合器结合,这三个动作,是分先后进行的,驾驶员须踩下离合器脚踏,令不同挡的齿轮作出齿合动作,而动力就在换挡其间出现间断,令输出表现有所断续。
传统的自动变速箱没有控制与发动机输出轴通断的离合器,而是靠液力变矩器配合行星齿轮组进行换档。它与手动变速器除了在自动控制上的差异,机械方面最大的差异就是行星齿轮组的齿轮处于常胶合状态,通过给某些齿轮的离合-制动,产生不同的传动比。
DSG可以想象为将两台手动变速箱的功能合二为一,并建立在单一的系统内,他没有液力变矩器也没有行星齿轮组。从齿轮部分乍一看很像一台手动变速器,因为它有同步器,但不同的是他用“双”离合器控制与发动机动力的通断,这两台自动控制的离合器,由电子控制及液压推动,能同时控制两组离合器的运作。当变速箱运作时,一组齿轮被齿合,而接近换挡之时,下一组挡段的齿轮已被预选,但离合器仍处于分离状态;当换挡时一具离合器将使用中的齿轮分离,同时另一具离合器齿合已被预选的齿轮,这四个动作都是在电控单元的控制和作用下同时进行的,因此变速反应极快,在整个换挡期间能确保最少有一组齿轮在输出动力,令动力没有出现间断的状况。要配合以上运作,DSG的传动轴被分为两条,一条是放于内里实心的传动轴,而另一条则是外面空心的传动轴;内里实心的传动轴连接了1、3、5及后挡,而外面空心的传动轴则连接2、4及6挡,两具离合器各自负责一条传动轴的齿合动作,引擎动力便会由其中一条传动轴作出无间断的传送。从布局上看,这套变速器长度很短(相当于传统6速变速器的一半长度),所以可以用于前置前驱的车型上。
至于控制系统方面,电子及液压的控制系统位于变速箱顶部,连接12组DSG的独立感应器,加上车辆行车状态的资讯,从而推动各活门及其他组件的运作,而两具离合器的液压压力由专门的电控活门应因不同行车状况而调节。电子控制系统亦负责计算出将被预选的合适挡段及管理其他控制杆,亦会由6组压力调节阀及5 组开关阀监控油压冷却系统。
要操控DSG,驾驶者可以利用排挡杆或驾驶盘上的换挡片进行序列式的手动换挡,换挡过程离合器的操作完全交由DSG电脑控制。不论在行驶中使用手动模式,还是D或S的自动换挡模式,只要轻拍驾驶盘上的换挡片,DSG立即切换至手动模式及进行换挡程序,没有传统自动变速器急加速时的滞后感。但由于没有液力便距器的缓冲,换档加速不如传统变速器柔和,因此适用于注重加速和操控的跑车,而不适用于注重舒适性的豪华房车。
[扫盲贴]解读功率(马力)与扭矩
扭矩和功率是一对相互关联的物理度量,是发动机素质的表现。
horsepower = (torque * rpm)/5252
注:
1. rpm: revs per minute,发动机的每分钟转速
2. 公式中torque 的单位是磅*英尺,是美英制。其公制是牛顿*米
3. 公式中horsepower的单位是马力,是美英制。其公制是千瓦
4. 5252是常数,是由马力的定义及圆周运动决定的。
How do you convert engine torque to horsepower?
Have you ever looked at the specs of an engine in a magazine and seen something like "this engine makes 300 pound-feet of torque at 4,000 RPM," and wondered how much power that was? How much horsepower are we talking about here? You can calculate how many foot-pounds of horsepower this engine produces using a common equation:
(Torque x Engine speed) / 5,252 = Horsepower
The engine that makes 300 pound-feet of torque at 4,000 RPM produces [(300 x 4,000) / 5,252] 228 horsepower at 4,000 RPM. But where does the number 5,252 come from?
To get from pound-feet of torque to horsepower, you need to go through a few conversions. The number 5,252 is the result of lumping several different conversion factors together into one number.
First, 1 horsepower is defined as 550 foot-pounds per second (read How Horsepower Works to find out how they got that number). The units of torque are pound-feet. So to get from torque to horsepower, you need the "per second" term. You get that by multiplying the torque by the engine speed.
But engine speed is normally referred to in revolutions per minute (RPM). Since we want a "per second," we need to convert RPMs to "something per second." The seconds are easy -- we just divide by 60 to get from minutes to seconds. Now what we need is a dimensionless unit for revolutions: a radian. A radian is actually a ratio of the length of an arc divided by the length of a radius, so the units of length cancel out and you're left with a dimensionless measure.
You can think of a revolution as a measurement of an angle. One revolution is 360 degrees of a circle. Since the circumference of a circle is (2 x pi x radius), there are 2-pi radians in a revolution. To convert revolutions per minute to radians per second, you multiply RPM by (2-pi/60), which equals 0.10472 radians per second. This gives us the "per second" we need to calculate horsepower.
Let's put this all together. We need to get to horsepower, which is 550 foot-pounds per second, using torque (pound-feet) and engine speed (RPM). If we divide the 550 foot-pounds by the 0.10472 radians per second (engine speed), we get 550/0.10472, which equals 5,252.
So if you multiply torque (in pound-feet) by engine speed (in RPM) and divide the product by 5,252, RPM is converted to "radians per second" and you can get from torque to horsepower -- from "pound-feet" to "foot-pounds per second."
Here are some interesting links:A. 扭矩:
- How Horsepower Works
- How Force, Power, Torque and Energy Work
- How Car Engines Work
- How Rotary Engines Work
车子加速能力的指标。在某个特定转速时,发动机输出的扭矩值反应了在那个特定转速下的汽车加速能力大小(就那一瞬间);在特定转速范围内的扭矩曲线,则反映出在该转速范围内汽车加速能力的变化。可以说发动机的扭矩曲线就是用来描述车子加速能力的变化过程的。 汽车加速能力的强弱和发动机的扭矩曲线是完全对应的。所以当发动机的转速高于扭矩峰值的转速后,车速仍然在提高,但特征是车速提得没有在扭矩峰值时的转速那么快(每个时间单元内,速度增加得慢了) ,反应在时速表上就是速度升得慢了。
B. 功率:
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知道,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做功的大小。但用于汽车的理解恐怕不够直观。其实从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功率表示发动机工作快慢,可以理解为是车子扭矩储量的指标,也可以看作是发动机的后劲的指标。离开转速说功率是没有意义的。此外,要特别注意,不管功率有多大,她在功率峰值时产生的扭矩永远小于在扭矩峰值时的扭矩。
把公式倒过来看看也行:torque = (Horsepower * 5252)/rpm
什么意思呢?这样来理解:如果我们有完全相同的甲乙两车。我们改装了乙车,得到的结果仅仅是功率提升,其他一切一切的,包括gear box,torque 甚至Torque peak , horsepower peak 发生时的发动机转速都维持和甲车相同的原状。那么改装后的乙车就会跑得更快了。 其情形是这样的: 假设乙车的torque peak发生的引擎转速和甲车相同。Horsepower发生的引擎转速,也和甲车相同。两车赛跑。当发动机转起来一直到torque peak的转速时,两车的加速是相同的(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在实际距离上谁也不比谁多跑一毫米,在实际速度上,速度表的读数谁也不比谁高出一丁点儿。 可是当两车过了torque peak后,改装后的乙车由于功率大些,所以扭矩也大些,这是可以通过公式2证明的。所以,乙车此时加速度大于甲车(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更 快) 。反应在距离上,乙车比甲车多跑了些路程;反应在速度表上,就是乙车的速度指针还在迅速上杨,甲车的速度指针也在上杨,却没有乙车那么快(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较小). 于是乙车就超到前面去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甲乙两车的发动机同时到达torque peak 的转速后发生的。甲车功率小,扭矩一旦过了峰值后,下降飞快;乙车功率大,扭矩过了峰值后下降较慢,显示出很强的后劲,和很强的中高段加速性。
总结
A. 扭矩线是描述汽车加速能力的图表。发动机转到的扭矩峰值的转速时,车子的加速最快。这之后那怕就是到功率峰值,扭矩都是一直在下降。大功率的好处是让扭矩值掉得慢些,也有人会形容是扭矩线比较平坦(在扭矩峰值之后) ,越平越好。
B. 扭矩峰值转速和功率峰值转速间的转速差越大,并且功率值越大,车子就越好玩, 因为你能保持在同一档的加速时间也会越长。对一般的生活用车,扭矩的峰值和功率峰值中间有一千转你不用换档,是让你玩的。 对一般的运动车,可以爽两千转。
C. 平时我们说车子反应灵敏,或者是脆(Crisp), 都是指车的扭矩大。可是发动机的设计,调高功率,扭矩就只好下降,反之亦然。这点在小排量的车上尤其明显。如果两者都想兼顾,那就只好提高转速了。对多数厂家来说,当扭矩功率不可得兼,通常是舍功率而取扭矩。因为所谓大功率无非就是高转扭矩大。好处是有,但缺点更让人头痛,油耗,噪音,引擎磨损是多数消费者所讨厌的。 在这点上Honda的老Civic可以作例子,其产生的扭矩虽小,但通过拉高转,使其获得较大的功率输出,这样车子加速不快,但是功率大,使之能保持较长的加速时间,当然这种车只能作得很轻,并且让发动机保持高转,才能取得开得快的效果。在比如Ford Falcon,4.0发动机功率只有170kw左右,升功率甚至低于50kw. 很可怜!, 但是扭矩能到380Nm左右。这样的车加速能力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很快) ,可是功率较小(扭矩储量小,形像地说) ,后劲不大,无法把速度提得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平时大家说功率小,极速不高的原因,其实就是功率小导致扭矩小,扭矩小导致无法持续提速。
D. 对NA发动机而言,扭矩的衡量标准是: 以发动机的单位升乘以100,如果扭矩值(单位Nm)是这个值的90%以下,那么是偏低,90%-99%之间的属于及格,现在的车觉大多数都落在此区间内。100%的肯定是高档货,大于100%的屈指可数(BMW M)。 一般普通生活用车(汽油机)的升功率大概是50kw/liter(现在很多都奔55去了),要是到60话,那是可以在买菜回来的路上找几个软柿子捏捏了,能到70的车,基本上就得指望傍大款或富婆了,80以上的东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只能在电脑桌布上看看了。。。。。
现把CVT的技术原理再总结归纳一下,以飨各位爱车的朋友——
CVT是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的缩写,翻译为无段变速传动,或简称无级变速,属于自动变速的一种类型
目前在汽车上广泛使用的自动变速技术是将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系组合的自动变速器技术。但这种方案的传动比并不连续,只能实现分段范围内的无级变速;液力传动的效率较低,影响了整车的动力性能与燃料经济性;增加变速器的档位数来扩大无级变速覆盖范围,就必须采用较多的执行元件来控制行星齿轮系的动力传递路线,导致自动变速器零部件数量过多,结构复杂,保养和维护不便。所以对其它新型变速技术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CVT技术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CVT采用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配合传递动力,很简单地实现了传动比的连续改变,从而得到传动系与发动机工况的最佳匹配,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
CVT的发明者是荷兰人Van Doornes。当初传送带用了V型橡胶带,材料较差传递力矩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1979年荷兰DAF的工程师改用金属带,完善并开发出实用型的CVT系统。它具
有零件少,体积小,重量轻,与普通自动变速器比较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油耗较低的优点。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传动带很容易损坏,不能承受较大的载荷。
后来的CVT技术逐步得以改进,时至今日,CVT实现机制大致有四种:
1. 钢带V轮式CVT
这是最早的一种形式,Van Doorne最初所做的CVT并不是钢带而是橡胶带的,后来为了应付更大的扭矩,他才改用了钢带。随着技术的发展,他又发现受拉的钢带仍然不能满足要求,于是承受推力的推力钢带成为主角,也成就了今天的钢带V轮CVT。它利用一条钢带连接两个滑轮(滑轮分别连接发动机和车轮)实现传动。滑轮由两片对置的锥形盘组成,其中一片可轴向移动使两盘之间的V形槽宽度得以改变,卡在V槽内的钢带因此也可以随之升降。这样,实际受力轮的直径得以改变,以达到变速的目的。这种CVT在摩托车上的应用已非常成熟,我们平常接触的踏板车就是装用这种CVT。但是因为这种CVT是利用钢带与V槽之间的静摩擦力实现动力传递,所以只要发动机动力稍大超过了摩擦极限,便会由静磨擦变为动摩擦力,CVT便打滑而无法实现动力传递。因此钢带V轮CVT加速反应迟缓、效率低、不能应付动力较大的引擎输出。
2. 钢链V轮式CVT
这种CVT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保时捷的CVTip(CVT+Tiptronic)和奥迪的Multitronic系统。这种CVT与钢带V轮式的原理相仿,同样是改变V槽宽度实现变速,只不过推力钢带已被承受拉力的钢链所取代。钢带式CVT的动力传递是依靠锥形盘压紧钢带产生的摩擦力来实现,为免打滑烧毁,锥形盘的压紧力非常大,无形中导致不小的能量损耗。奥迪的Multitronic与钢带CVT不同,它横向钢片叠加的钢带不复存在,而纵向连接钢片做成的钢链成了传力的媒体,Multitronic则通过电脑自动控制锥形盘的压力,根据发动机扭矩状况进行增减调整,既能保证不打滑的动力传递也尽量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因为这个改进变速器前的液力变扭器也可以用湿式多片离合器取代,更进一步减少了损耗。Multitronic的经济性已超过了传统的变速箱——装用Multitronic的A6百公里油耗比AT版的少0.9升,比5速手动版少0.2升。Multitronic的传动能力也相当不俗,在能应付2.8L引擎、280Nm/142kw的动力输出之余,其装用车的0-100km/h比使用AT的A6快了1.3秒,即使与5速手动版相比,它也有1/10秒的优势。
3. 滚轮转盘式CVT
典型代表是日产装配在新款Cedric上的Extroid CVT,它可与3L以上排量的大马力发动机(330Nm/194kw)搭配使用。马自达也有一套类似的CV,名为Toroidal CVT,同样是为3L车设计的抗高扭矩的CVT。 滚轮转盘式CVT能有这么强的抗扭矩能力,是因为它利用两个对置的内凹锥形转盘和一对滚轮组合而成,两转盘分别连接发动机和车轮,中间的滚轮则通过摩擦联系两者实现动力传递。这种CVT通过改变滚轮的倾斜角度,从而改变两转盘的实际受力“轮”的直径,这样可实现不同的传动比,变速的目的便可达到。如果光靠金属之间的摩擦,滚轮和转盘是不可能实现动力传递的,更不用说应付超过300Nm的大扭矩了。实际上,它们之间真正参与动力传递的是一种特殊研制的油,这种被称为牵引油的粘性物质充满整个CVT变速箱。它具有特殊契形的分子外形,在承受极高的表面压力下分子会排列成行,从而产生巨大的抗剪切能力。滚轮和转盘就是利用两者间所形成油膜的这种性质实现高扭矩的动力传递,而绝非金属磨金属。滚轮转盘式CVT除了能在大马力车上实现无级变速外,比起钢带V轮CVT它还有一个重大的改进,就是它的工作效率。日产宣称Extroid CVT比传统的自动变速器省油10%以上,这对钢带V轮CVT而言是望尘莫及的。
4. 线毂式的CVT,仍处于试验阶段
至于奥迪quattro上为什么不采用CVT,大概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1. 结构原因
在前驱车型上布置CVT并不困难,将CVT布置在输出轴前端就行了。但针对quattro四驱系统,光在输出轴前端布置CVT是不行的,还要考虑到后轴的齿轮比与前轴相一致。如果很牵强的在输出轴后端也布置一个CVT,那CVT变速器就有两个,变速比相当复杂,一但前后的变速比不一致,后果会不堪设想,传动系统中强度最小的环节会受到严重损伤。
2. 强度原因
前面说的,multitronic是钢链V轮式CVT,制约它的瓶颈也就基本上归结为一点——金属带的承受能力。而这一点已然跟设计、工艺无关了,完全取决于材料技术的发展。好像multitronic的设计承受极限是299Nm。而对于A6 3.2 FSI Quattro(188Kw/330Nm)和A6 4.2 FSI Quattro(257Kw/440Nm),显然钢带不如齿轮来得实在和保险。
四驱系统分类
四轮驱动顾名思义就是汽车四个车轮都能得到驱动力。这样一来,发动机的动力被分配给四个车轮,遇到路况不好才不易出现车轮打滑,汽车的通过能力得到相当大地改善。
四驱系统主要分成两大类:半时四驱(Part Time 4WD)和全时四驱(Full Time 4WD)
现时,我们使用的四驱车大多是半时四驱。只要车上有专门的两驱、四驱切换拨杆或按钮,那么,这辆就是使用半时四驱的四驱车。半时四驱是四驱车最常使用的四驱系统,基本型号(一辆四驱车可能有4-6种型号,如Pajero的五种型号的引擎、变速箱和车内饰完全不一样,车价可相差近一倍)的三菱帕杰罗、L300、L400、基本型号的陆地巡洋舰PRADO、LC100、LC70、LC75、 美国JEEP、五十铃TROOPER、RODEO、铃木VITARA、JIMNY等都使用半时四驱。
半时四驱的使用可分两种状态:一种是两驱,汽车只有两个车轮得到动力,与普通汽车没有区别;另一种则是四驱,此时汽车前后轴以50:50的比例平均分配动力。半时四驱历史悠久,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可*性大,加装自由轮毂(Free Wheel Hub)后更加省油。
全时四驱是使汽车四个车轮一直保持有驱动力的四驱系统。若要细分全时四驱系统,可分成固定扭矩分配(前后50:50比例分配)和变扭矩分配(前后动力分配比例可变)两大类。全时四驱也有很长的历史,可*性更大,但其耗油量较大。
两种四驱系统比较
半时四驱*操作分动器实现两驱与四驱的切换。由于分动器内没有中央差速器,所以半时四轮驱动的汽车不能在硬地面(铺装路面)上使用四驱,特别是在弯道上不能顺利转弯。这是因为半时四驱在分动器内没有中央差速器,而无法把前后轴的转速调整所致。汽车转向时,前轮转弯半径比同侧的后轮要大,路程走得多,因此前轮的转速要比后轮快;以至四个车轮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所以半时四驱只可以在车轮打滑时才挂上四驱。一回到摩擦力大的铺装路面应马上改回两驱,不然的话,轮胎、差速器、传动轴、分动器都会损坏。
不少半时四驱前轮都可以装上自由轮毂(FREE WHEEL HUB),这是一个很好的手动离合器,在不用四驱时,它可以断开前轮与传动半轴的连接,从而把车轮和左右传动半轴、差速器、传动轴、分动器的摩擦力都减去,达到省油和延长CV JOIN(万向节,constant velocity joint)和分动器齿轮寿命的目的。又可以降低车内噪声,是一个十分好的设计(WARN和ARB都有这产品给SUZUKI、LAND ROVER、HILUX、PRANDO、PAJERO、NISSAN CHEROKEE等半时四驱吉普车使用)。
所以驾驶半时四驱车必须小心,其四驱不可以在硬路面(铺装路面)上使用;下雨天也不可以用;有冰或雪地则可以用,而一旦离开冰雪路面应马上改回两驱。
全时四驱系统内有三个差速器:除了前后轴各有一个差速器外,在前后驱动轴之间还有一个中央差速器。这使全时四驱避免了半时四驱的固有问题(在硬路面不能用四驱的问题):汽车在转向时,前后轮的转速差会被中央差速器吸收。所以,全时四驱在硬路面(铺装路面)、下雨时有更可*的四轮抓着力,比半时四驱优越。但到了冰雪,沼泽地就必须把中央差速器锁上(否则可能无法前进);回到不滑的硬路(铺装路),马上要把中央差速器锁解开。
有些全时四驱的中央差速器比较先进,一般情况下它可以把汽车动力平分给前后轴。当车轮出现打滑时,它会自动把中央差速器锁上。在第一代Range Rover自动变速车型中就可以找到这种设备,它是大众汽车发明的粘性防滑差速器。此系统同时也常被Audi的四驱车所使用。这种系统在小车上表现很好(类似的限滑差速器在现代的四驱轿车上被广泛使用,可有效提高行驶的安全性等),但在大四驱车上,它就没有差速器手动锁来得可*。所以,新一代Range Rover已不再使用这一系统了。
另外,有一些四驱车使用看起来像全时四驱的智能四驱系统。这些系统平时是以前驱为主,当前轮打滑时,动力会部分转移后轮,帮助前轮使汽车行驶(可理解为智能的半时四驱),如本田CRV、HRV等就是使用这种系统(不少平价SUV包括CRV,HRV,凌志RX300丰田RAV4等都可能省去四驱系统而只是前轮驱动,购买时请注意)。这种系统并不可*,但有新意(一般由前置前驱的轿车系统改进而来)。
从大四驱越野车的驱动系统来看,我个人喜欢半时四驱和有手动中央差速锁的全时四驱车,其它的智能四驱系统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时间证明了半时四驱和全时四驱带中央差速锁是最可*的四驱系统。无可否认,智能四驱系统十分适合小汽车用。因为一般市民开车并不需要了解驱动结构,只要汽车会走就可以了。全自动是最简单的选择。
现在,有的四驱车标榜可以实现半时四驱和全时四驱的切换,我认为这是画蛇添足,只是车商为了增加新意的做法。如美国JEEP中顶级Cherokee、Grand Cherokee Evolution、日本顶级Pajero 3.5GDI等。它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不能装上自由轮毂(Free Wheel Hub),在用两驱时不能真正起到的省油作用。
差速器简单说
前面已多次谈到差速器,可能有人连差速是什么也不太了解。要知道差速器对汽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你必须对它有个认识,否则很难继续深入探讨。
差速器是把两个传动半轴(传动半轴直接连着左右车轮)连起来,通过齿轮组的特殊设计,两半轴(左右车轮)可以实现不同速度旋转,而不会出问题。差速器是1825年由法国人发明的。它是汽车工业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是没有差速器,汽车就无法实现顺利地转弯。
由于车子在转弯时左右轮转速不一样,内侧车轮转得慢、外侧车轮转得快,驱动轴如何能传递动力而不干扰车轮的正常转速呢?*的就是差速器,如果没有差速器,汽车在路面上就不能实现转弯(差速器种类及原理,解释起来需要较大篇幅,在此不冗述)。
在汽车发明的初期,道路条件很差。所以早在1902年,第一辆四驱车就已经诞生,但由于成本问题,加上CV JOJN万向节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所以,四驱车并没有被大量生产。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驱车的可*性得到认同,促使军队投入大量资金去制造全轮驱动的汽车。今日,全时四驱已十分流行三差速器的设计,它们可以在硬路(铺装路面)使用四驱系统而不会互相干涉。
解决差速器的缺陷
差速器的结构精巧,可巧妙地抵消不同车轮间的转速差,但它又有致命的弱点。就是碰到恶劣路面如沙、泥地时,只要一个车轮陷入打滑状态,差速器另一端的车轮会完全丧失动力而一动不动。为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为你的差速器装上LSD防滑差速器或AIRLOCK气动差速锁,把差速器的齿轮组部分完全锁止,使差速作用临时失效。
现代不少四驱车都装有差速器锁。在越野时可自动或手动地锁上差速器;如果你的四驱车没有差速器锁,那么,只要自己装上前后差速锁,在越野时可以发挥出真正的四驱本色。
如今,有不少车装有ATRC(ACTIVE TRC)、TT4(TORQUE TRACK 4)等牵引力控制系统。当前或后轴轮胎发生空转打滑时,汽车会对空转轮施以制动力。由于差速器的结构使得其驱动力自动转往另外一边的车轮。这看起来很方便,在理论上十分好,但在攀爬高山和沼泽地时这套系统容易出现故障。这个连HUMMER身上的TT4也不例外,有时甚至连刹车系统也同时出现故障。所以我自己的HUMMER也再加上了前后两组ARB AIRLOCK(ARB品牌的手动控制气动差速器锁,这是一种改装用的限滑差速器锁),手动的差速锁是最可*的。
L.S.D(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限(防)滑差速器有许多种,但适合越野的不多。只有50%,75%和100%的限滑率才适合真正的越野。5%,25%的防滑差速器并不适合真正的越野,最起码应有50%。但50%和75%LSD在硬路U形转弯时会发出一点"滴、滴"声,因为它是用离合器的原理。而100%锁止的Airlock则是所有LSD中最好的一组,它是唯一可完全锁止差速器的装置(回到硬路面又可恢复一般差速器功能),是通过压缩空气来推动的。奔驰G系原装有三个用油压推动的差速器锁,而LC100、LC90、日产等四驱车也可以加装这种配件,Airlock在四驱车专门店都可以找到。如果你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装差速器锁的话,希望我平时玩四驱车曾出现各种车轮离地打滑的状况能帮助你理解这一原理。
2H是半时四驱车在硬路面时使用的
4H是半时四驱车在沙、泥、雪地时使用的
4L是半时四驱车攀爬1:4以上的大斜坡或是更大的拖力和驱动扭力在野地时使用
N是被拖时用的或都使用本地的PTO(Power take off,除车轮外其它的动力输出),如绞盘时才可以用,因为当 挂上了N,四个轮都没有动力,但如装有PTO,动力会转向PTO那里
4H是全时四驱在马路上用的
4HLC是全时四驱碰到有车轮打滑时使用,在沙、泥和雪地一定要把中央差速器锁上
4LLC是全时四驱攀爬1:4以上的大坡或需要更大的拖力(拖动3-5吨以上卡车用)和驱动扭矩的情况下使用
N和以上一样,全车没有驱动力,引擎离合器、波箱不能把动力传给分动器
1、 这辆LAND ROVER 110 6×6前悬挂行程用尽了,左轮离地,差速器会把所有动力传去左轮。如果这车没有装上防滑差速器锁,只有用绞盘拖回平地。
2、 一般前置引擎的越野皮卡在陷入大坑时,用尽悬挂行程后轮会离地。所以,一般LSD和AIRLOCK首先一定是装在后轴。
3、 一般前置引擎的五门吉普车陷入大坑用尽悬挂行程后也是后轮首先离地。
4、 这辆PRADO后面装了近150斤的物品,所以可以做到前轮离地。一套好的升高件可以把悬挂行程加大,大大提高越野能力。
5、 丰田LC80 VX采用前后硬轴,升高改装后会有更出色的悬挂行程,但地面差距过大也同样会造成后轮离地。需要装差速器锁。
6、 PAJERO的悬挂行程很有限,因为前轮采用独立悬挂设计。
7、 越轻的吉普,悬挂必须越软,因为车身无法把悬挂押下,所以,没有LSD的四驱车其实只是两驱车。
9、奔驰G系吉普虽然采用前后硬轴设计,但也会有用尽悬挂行程的时候。如果把防倾杆拆下可以增加30%的行程,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十分危险,但G的设计师已在G身上加上了前、中、后差速锁。
10、这辆美军M38A1小吉普在大碎石破路行驶时前左轮出现明显打滑,如果有了LSD或差速器锁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11、大型4×4,6×6卡车也不例外,吨位并不能防止打滑,反而在沼泽地会沉下去,LSD和差速器锁(DIFFLOCK)对大卡车是很重要的。
12、这辆PRADO虽然有绞盘帮助爬泥坡,但右前轮用不上力,前LSD或差速器锁同样重要。
13、这辆奔驰G系虽然有前、中、后差速器锁,但其街道用的轮胎和原装的悬挂并不十分适合越野。
14、这辆牧马人虽然有4.2L引擎,但陷入沙坑内没有差速器锁只有*绞盘才可以拖出。如果这车装有差速器锁,在下去之前应把后差速器锁锁上。
15、在这种小河内驾驶吉普,除了要锁上前、后差速器锁外,还必须有防水装置才可以下去,另外所有无线电设备必须举高。
18、这辆LC60在驶入沼泽地前已把前后差速器锁锁上,然后用加力挡(低速挡),再用一挡冲过去。
19、PAJERO加上了后Airlock,越野性能还可以,由于车身比较轻,加上V6引擎,马力还不错。
20、除有防撞器、车底保护板、差速锁等装备还是不够的,举升悬挂绞盘,防水装置都是不可少的装备,下次再为大家介绍。
21、ARB 100%差速锁,比一般LSD更适应丰田所有的吉普及皮卡,三菱PAJERO、L300、L200、五十铃、日产的大小四驱车、JEEP的牧马人、切诺基系、越野陆虎的DISCOVERY、RANGE ROVER还有HUMMER、道奇、GMC、福特、铃木等。
许多驾驶员(绝不在少数)不知道轮胎上的各部位的名称和所指的范围,也不了解轮胎的规格的含义,更无从谈起诸如速度级别代号、载重代号、扁平率、“三T”指标、磨损标记等十分重要的内容。
轮胎上的长度计量单位同其它商品的计量单位略有不同,同一轮胎上大都用两种长度计量单位来表示即:毫米(mm)和英寸(in)。
如:185/70R14,其中,“185”为185mm;而“14”则为14in(1in=25.4mm)。
下面将轮胎的基本知识向大家一一加以介绍。
●轮胎上的标记
有些驾驶员对于轮胎上的标记不清楚,不懂得它们是什么意思,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想了解它们。其实轮胎上有很多标记做为驾驶员来讲是必须要了解的。我们平时买回家一台电视机,要看一看它的使用说明书,看一看注意事项;买回一件羊毛衫也要看一看它的说明,了解——下该怎样洗它,怎样保管它。可是对于购买的轮胎,却不愿去了解它,这是十分可怕和可悲的事情。高速路上发生的很多爆胎翻车事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按照轮胎上的使用说明去做而造成的。
和别的商品不一样,轮胎的使用说明不是一张纸,而是直接镌刻到轮胎的侧壁上;它也不是人人都认识的方块字,而大多是用字母、数字或英文来表示的。
最先把轮胎规格化的是美国轮胎协会(TRA),那是1930年。在此之前的三十多年里,推向市场的轮胎,每一条都要标出直径、断面高度、断面宽度、层级数、气压和载重等,十分麻烦。而轮胎规格化以后,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日本轮胎协会(JATMA)在美国的规格化基础之上又迈进了一步,他们指导轮胎厂家,把轮胎的一切资料集合起来,标志于轮胎之上,这样,又方便、又好看,同时还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小小的一个改革,真可谓一举数得。
下面以日本东洋轮胎为例,介绍轮胎上的标记。
日本东洋轮胎31×10.50R15上的标记。“31×10.50R15”是指轮胎的规格,其中:“31”是轮胎的直径(in);“10.50”是轮胎的宽度(in);“R”是代表子午线轮胎;“15”是轮胎公称内径(in)。
现在我们从“31×10.50R15”处按顺时针方向一一加以介绍。“31×10.50R15”上面的大字母(OPEN COUNTRY)是品牌名称,如前面讲过的“诺曼底登陆”道理一样,在这里不去管它。“15”后面的“U”指的是轻型载重的意思,和前面介绍的,“C”道理一样,所以当您见到“LT”(有时在轮胎规格的前面,如L1235/75R15等)时,就要知道这条轮胎是可以承受一定载重的。“6P.R.”是指该轮胎是6层级。“109M”中的“109”是指载重标记,也就是说这条轮胎可承受1030kg的质量,而不是109kg;“M”是指轮胎的速度代号,也就是说这条轮胎的最高时速不能超过130km/h(关于速度代号在后面也有表加以介绍)。“TUBELESS”是指这条轮胎是无内胎轮胎,在使用时最好不要加内胎使用。“TREAD 4PIESL2POLYESTER+2STEEL)”是指这条轮胎的胎冠是由二层帘布和二层钢丝层构成的。而这排字下母面的“SIDEWALL 2POLYESTER”是指这条轮胎的胎侧是由二层帘布层构成的。“MADE IN JAPAN”是指日本制造。“DOT”美国运输处标志。“M+S”是指这条轮胎的胎纹适用于泥地和雪地。“ALL SEASON”是指这条轮胎属于全天候型,不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适用。“M606“是指胎纹型号,每个生产厂家都有自己的轮胎花纹型号,厂与厂之间的胎纹型号互不相关。而整个轮胎上的6个小“A”则是胎纹磨损标记(在后面我们还要详细介绍)。
日本东洋轮胎PROXES T1上的标记。图中的“ζ”,其实这个半圆中间相连部分是三个字母“JIS”是日本工业规格。凡是日本国内生产的轮胎,侧壁上均有“ζ”标记。“STEEL BELTED RADIAL”是轮胎种类,也就是说这条轮胎是半钢丝子午线轮胎。“MAXLOAD 650 KG AT300 KPA(44PSI)MAX PRESS”是指轮胎的载重及空气压力。空气压力中的“KPA”和“PSI”是二种单位,在后面有关于它们之间的互换的介绍。“TOYO”是轮胎的名牌,也就是东洋轮胎,而“TOYO”下面的小字母,则是轮胎的使用注意事项。每种轮胎的使用注意事项赂有不同,但大体是相同的,在后面有关于轮胎使用维护方面的系统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每一个轮胎厂家的轮胎标记略有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样的。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每一条轮胎上都有关于它的各种情况的说明,是十分详细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并不比电视机的说明书简单。因此,希望通过上面的介绍,能引起广大驾驶员对轮胎侧壁上“说明书”的重视,在购买和使用轮胎时,详细地阅读它的“说明书”。
目前,我国已对国外商品在中国销售提出了必须用中文注明产地、标准、名称等内容的要求,国外轮胎也不例外,现在日本东洋轮胎、日本横滨轮胎在中国已率先使用,使不懂外文的使用者也能一目了然。
另外,我国关于在轮胎上必须镌刻“CCIB”的政策已经着手实施,1998年10月以后,所有取得“CCIB”标准的轮胎厂家,必须在轮胎上镌刻“CCIB”字样,凡是没有“CCIB”字样的轮胎不准在中国市场销售。
这一标准的实施,对轮胎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轮胎市场的管理和质量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广大驾驶员来讲这也是个福音。
●轮胎规格定义
轮胎的规格有多种表示方法,如205/60R15 89H、P195/75R14 92S、P195/75SR14、165R13、185—70R14、750—16LT、31×10.50R15LT等等,所以,使很多驾驶员搞不明白,不知道这些数字都是代表轮胎的哪些部位,为什么表示的方法又各种各样。
实际上大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轮胎规格是不同国家或不同组织所使用的不同的表示方法。前面已经介绍了轮胎上的各部位的名称和名称所指的范围,这些名称是不变的,所以,您了解了不同国家的表示方法中所指的轮胎部位以后,也就一通百通,什么都明白了。
①ISO标记。ISO标记是国际标准组织标记的缩写,有ISO9000、ISO9001、ISOt9002等,如前面介绍的东洋轮胎,执行的标准是ISO9002,横滨轮胎执行的标准是ISO9001。
按照10S标记,轮胎的规格必须用下列方法表示:
〔例1〕205/60R15 89H
205:轮胎宽度(mm)
60 :扁平比(随后介绍)
R :子午线结构
15 :轮胎公称内径(in)
89 :最大负荷
H :最高时速
〔例2〕215/65R15 94H
215:轮胎宽度(mm)
65 :扁平比
R :子午线结构
15 :轮胎公称内径(in)
94 :最大负荷
H :最高时速
②P公制。P公制为美国标准。
〔例1〕P195/75R14 92S
P :客车缩写(PC)
195:轮胎宽度(mm)
75 :扁平比
R :子午线结构
14 :轮胎公称内径(in)
92 :最大负荷
S :最高时速
〔例2〕P205/60HR14
P :客车缩写
205:轮胎宽度(mm)
60 :扁平比
H :最高时速
R :子午线结构
14 :轮胎公称内径(in)
从上面可以看出〔例1〕中轮胎的载重量和速度级别是在一起的,而且是在后面,而〔例2〕中轮胎的速度级别是和代表子午线轮胎结构的字母R在一起,而载重量是另外在别处标出,所以,〔例1〕和〔例2〕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虽然这只是表示方法的不同,但有很多驾驶员朋友在买轮胎时,经常因为见到要换的轮胎和自己车上用的轮胎表示方法不一样,而不敢使用。比如,有的车用的轮胎规格是185/70SR14,所以驾驶员不敢使用185/70R14 86S的轮胎。这种情况笔者在工作当中经常遇到,因此,在这里特别着重地提出来,请有这方面思想顾虑的驾驶员能够消除以前的顾虑,放宽购买面,买到称心如意的轮胎。
③欧洲标记。欧洲标记是指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丹麦、比利时、荷兰、爱尔兰、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14个国家在国内及各国之间进行贸易时的一种标准。这个标准用字母“E”来表示,也就是说在欧洲各个国家间的所有产品(轮胎也不例外。所以在下面介绍质量认证时有欧共体的“ECE”),如果没有“E”标记,其产品是不允许出售的。
轮胎规格在欧洲标记中是这样表示的:
〔例1〕185/R14 90S
185:轮胎宽度(mm)
R :子午线结构
14 :轮胎公称内径(in)
90 :最大负荷
S :最高时速
〔例2〕165/R13 86S
165:轮胎宽度(mm)
R :子午线结构
13 :轮胎公称内径(in)
86 :最大负荷
S :最高时速
〔例3〕185/70R14
185:轮胎宽度(mm)
70 :扁平比
R :子午线结构
14 :轮胎公称内径(in)
从[例1]和[例2]中大家可看到,轮胎规格标记中没有扁平比,实际上这种轮胎规格标记中的扁平比是82,但在欧洲标记中是省略不写的。我们现在道路上有很多车辆如拉达轿车使用的轮胎是165/80R13,但扁平比80系列的轮胎目前在市场上不如82系列的货源充足,价格也较82系列略贵,所以,当您了解了欧洲标记以后,您原车上用的如果是165/80R13,则可以换成165R13,如原车使用的是185/80R14的轮胎,就可以换装成185R14的轮胎,这样会给您带来很大的方便。除去82系列以外,一般在轮胎宽度和扁平比之间都用“—”来表示,而不是用“/”采表示。
以上三种表示方法,也可以统称为“PCR”,即轿车子午线轮胎之意(在前面介绍轮胎种类时曾介绍过“PC”指轿车轮胎)。
④子午线轻型卡车标记。简称为“LTR”标记
〔例1〕LT215 75R16
LT :轻型卡车
215:轮胎宽度(mm)
85 :扁平比
R :子午线结构
16 :轮胎公称内径(in)
〔例2〕30×9.5 75R15LT
30 :轻型直径(in)
9.5:轮胎宽度(mm)
R :子午线结构
15 :轮胎公称内径(in)
LT :轻型卡车
〔例3〕31×10.5 R15 107N
31 :轻型直径(in)
10.5:轮胎宽度(mm)
〔例4〕750R16 8PR
750:轮胎宽度(mm)
16 :轮胎公称内径(in)
8PR:层次
〔例5〕195R 14C 106/104N
195:轮胎宽度(mm)
R :子午线轮胎
14 :轮胎公称内径(14~14in)
C :商业用途轮胎(轻型载货)
106:载重标志(单轮~950kg)
104:载重标志(复轮~900kg)
N :速度标记(N~140km/h)
⑤数字标记。数字标记也可称为斜交胎标记。
〔例1〕4.50 -12 8
4.50:轮胎宽度(in)
- :斜交结构
12 :轮胎公称内径(in)
8 :层级数
〔例2〕6.50 -16 10
4.50:轮胎宽度(in)
- :斜交结构
16 :轮胎公称内径(in)
10 :层级数
〔例3〕LR78 -15 LT
L :负荷能力标志
R :子午结构
78 :扁平比
15 :轮胎公称内径(in)
LT :层级数
〔例4〕T115/70D15
T :临时胎标志
115 :轮胎宽度
70 :扁平比
D :对角结构
15 :轮胎公称内径(in)
以上系统地介绍了轮胎规格的各种表示法以及它们的含义。掌握了这些常识,会给您在今后购买轮胎时带来极大的方便,您可以通过对轮胎的不同表示方法的宽度进行计算,然后代替或更换自己车上使用的轮胎,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ISO”标准会逐步被广泛用,届时,轮胎规格的世界标准化就会到来。
●轮胎的扁平率
轮胎的高度和轮胎的宽度的比就是轮胎的扁平率。用式表示为:扁平率=x100%
最初的汽车轮胎胎面很窄,直径很大,因为当时汽车的形状受马车和自行车的影响很大,而马车和自行车的轮胎又是又窄又高的。又窄又高的轮胎,不但操纵安全性很差,而且,因为轮胎的受力面积小,所以,耐久性特差。因此,增加轮胎的宽度,缩小轮胎的内径,成了轮胎的发展方向和轮胎厂家追求的目标。而生产出宽扁的轮胎需要很高的技术,所以,一直到1955年左右,人类的这一目标才得以实现。
美国从1925年~1973年轮胎由窄变宽、由高变低的变迁史。在这48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轮胎的扁平率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那么,轮胎由高变低,由窄变宽,即轮胎矮形化以后,有什么优点呢?
首先,因为轮胎变宽以后,胎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这样,操纵的安定性增强,摩擦系数增大,制动性能提高,轮胎的耐久性增加;其次,因为胎侧变矮以后,汽车在转弯时周向滑移率变小,同时,触地面韧性加强,旋转性能上升,所以,转弯性能变佳。也就是说,汽车即使急转弯也较少发生意外。图5—7是扁平率为70%和60%轮胎直行和转弯时的比较。
此外,轮胎矮形化以后,在轮胎总体高度没有大的变化时,轮胎可以适当加宽,能增强车辆的美观性,给人一种饱满的感觉。
国外专家估计,扁平率由70%降为60%的轮胎,车辆转弯性能约提高15%,摩擦系数增大10%。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换用低扁平率的轮胎时,一定要做到下面几点:
①轮胎的外径尽可能保持不变,这样,车辆的最佳操控性能不会改变,速度表不会出现误差。比如:四缸切诺基吉普车,原车使用的是P215/75R15轮胎,要想使原车行驶的更加平稳,外视更加美观,可将原P215/75R15轮胎换成P235/70R15轮胎,这样,轮胎的宽度虽然由215mm加宽到了235mm,但因扁平率由75系列降为70系列,所以,轮胎的总体高度基本没有改变,这样,效果会更好。此外,如普通型桑塔纳轿车使用的是185/70R13轮胎,可以将它换成195/60R14轮胎,轮胎宽度由185mm加宽到195mm,扁平率由70系列降到60系列,轮圈由13in加到14in,这样,车辆行驶起来会更加平稳,制动性能会有很大提高,另外,外观会更加美观耐看。
②改型后的轮胎切不可接触车体,也不可外超挡泥板。接触车体会发生意外,超出挡泥板会破坏车的整体美观。
③载重能力不可降低。
其实了解了轮胎的扁平率是怎么回事以后,自己就可以根据扁平率公式换算出自己车上轮胎的可换性,那也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此外,懂得了轮胎扁平率的互换性以后,还可以换掉自己车上原来使用的但不好购买的轮胎,也可以换成较为经济的轮胎。如:185/75R14轮胎和195/75R14轮胎,因为使用这种型号轮胎的车辆在我国比较少,市场上这种型号的轮胎不容易购买,因此,价格也较贵。前者可以换成195/70R14或185R14,而后者可以换成205/70R14,这样一来,既不影响车辆的使用性能,同时,因所更换的型号都是常用型号,既容易购买,价格也较便宜。但有些车辆放备用胎的位置是按原车使用轮胎的型号设计的,因此,换上较大一点的轮胎后,备胎的位置不够,这一点应提前想到,并试一试最好。
最近,作为高性能运动乘用车的代表,大众GTI终于驶入了中国。这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大众GTI,是大众最新一代产品。其时尚而运动的外型和内饰秉承了大众高性能汽车的一贯的传统。发动机与变速器的和谐匹配,使得GTI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FSI 汽油直喷发动机
GTI出色的动力性能表现要得益于其装备的2.0L FSI涡轮增压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直列4缸每缸4气门结构,排气量为1984 cm3。其5100r/min时提供147 kW的最大输出功率,宽广的最大扭矩输出区域(1800~5000r/min时达到280N?m)使其加速性得到了充分保证。
该发动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FSI技术。FSI是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的缩写,意为燃油分层喷射。该技术的运用使FSI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相比拥有更强劲的动力、更低的油耗、更大的输出功率和扭矩。FSI发动机可以根据发动机的负荷,自动选择两种运行模式。在低负荷时为分层稀薄燃烧,在高负荷时则为均质燃烧。
当发动机为低负荷时(分层稀薄燃烧),油门为半开状态,燃油系统在发动机压缩冲程喷注燃油,特殊的活塞顶部设计使吸入的空气和喷入的燃油形成涡流,仅在火花塞周围形成足以燃烧的空燃混合气,来引燃整个汽缸内的混合气。在汽缸内的其它部位则为富含空气的高空燃比混合气,从而形成稀薄燃烧。
在全负荷时(均质燃烧),根据吸入空气量精确控制燃油的喷注量,燃油与空气同步注入汽缸并充分雾化混合,使符合理论空燃比的混合气均匀地充满汽缸内,充分的燃烧可以使发动机动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燃油的蒸发又使混合气降温,从而避免了爆震的产生。
DSG变速器
大众GTI上所装备的变速器,是开创了自动变速器领域革命的DSG双离合变速器。它集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的优点于一身,既节省燃油,又可以使驾驶充满乐趣。该变速器挡位间齿轮的变换非常快,而且每个换挡点换挡都非常平滑流畅。在手动Tiptronic模式下,各个挡位的加减挡用设置在方向盘上的换挡杆操作。
DSG的全称为Direct-Shift Gearbox,意为直接换挡变速器。这款横置变速器设计的突出特点就是由液压控制的湿式双离合器系统。其中的离合器1负责控制奇数挡齿轮和倒挡齿轮,离合器2负责控制偶数挡齿轮。这是由两个平行的变速器配合组成的一个变速器。精密的离合器动作使换挡时牵引力几乎不受任何影响。
DSG是一个由两组离合器片集合而成的双离合器装置,同时还有一个由实心轴及外部套筒组合而成的双传动轴机构,并由Mechatronic电控系统和液压装置同时控制两组离合器及齿轮组的动作。当变速器在某一挡位时,离合器1结合,一组齿轮咬合输出动力,在接近换挡时,下一组挡段的齿轮已被预选,而与之相联的离合器2仍处于分离状态;在换入下一挡位时,处于工作状态的离合器1分离,将使用中的齿轮脱离动力,同时离合器2咬合已被预选的齿轮,进入下一挡。这一过程往往只需要0.2秒的时间。在整个换挡过程中DSG变速器能确保最少有一组齿轮在输出动力,使大众GTI不会出现动力间断的情况。
“FSI”发动机技术与“DSG”变速器技术的完美结合,促使大众汽车“轻易”打造出了这样一辆具有运动浅质的GTI。同时,高性能并没有降低GTI的燃油经济性,该车100km
目前有1位用户正在查看此主题。(0 位会员和 1 游客)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