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ICE高鐵的高級廁所。(圖/吳信如提供)
文.圖/媽媽吳信如+爸爸廖揆祥(每周四,「旅遊玩家」見)
德國旅途中,當我們背大拎小在車站裡昏頭轉向趕著搭火車時,最令父母熟悉而痛恨的場景往往就會出現……
「媽媽,我想尿尿!」小BILU有點快憋不住了。「唉呀!這下慘了,車站的廁所要收錢耶(門口有投幣機)!而且我們只有歐元大鈔,很難找開。怎麼辦呢?」媽媽無奈地說。
「前面有麥當勞,去那裡尿好了!」小BILU拿出台灣兒童求生的基本常識,很驕傲地說。
於是,媽媽拿出台灣歐巴桑厚臉皮的精神,牽著小BILU閃過櫃臺小姐的眼光,直往廁所衝去。
「啊!我不要!好臭喔!馬桶旁邊還有黏著便便!」小BILU死也不進廁所!轉眼她已經走出麥當勞。媽媽只好去換鈔票。
找到換幣機器,順利換到所需的50Cent,母女倆奔進公共廁所。
「哇!媽媽,還是很臭耶!尿尿都噴到馬桶邊了!」小Bilu像個廁所督察一樣用手捏著鼻子說。
「妳看,剛剛在餐廳裡的廁所比較乾淨,媽媽叫妳尿你就不聽,以後媽媽叫妳在哪裡尿妳就在哪裡尿,要不然又到髒髒臭臭的廁所我就不管妳了。」聰明的媽媽趕緊機會教育一下,當前的痛苦是最深刻的教訓,自此之後,小Bilu對我們要她上廁所的安排都不敢再有意見。花這50Cent還真值得。
上廁所是件跟吃飯一樣重要的大事。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根本無法憋尿,也常常無法提早預知自己想上廁所,而德國各種公共場合的廁所乾淨水準不一,要錢方式更是千奇百怪,如果父母沒有在旅途中排好「上廁所時間表」,有可能就會變成「德國廁所參訪之旅」。
德國的公共廁所:死要錢!
一般來說,德國廁所的收費與清潔文化大概可分為下列幾種:
一、不用錢(先不必感激德國人,其實這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凡是你已經買門參觀的地方,就必定有乾淨、免費的廁所,例如博物館、城堡、美術館等地方,德國人心想,反正觀光客大多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乾脆就把廁所管理費含在「貴森森」的門票裡,讓參觀者有「賓至如歸」的感受也不錯。
所以,如果你到了這種地方,還不讓小朋友把握機會上一上香噴噴的德國高級廁所,豈不是虧大了嗎?而且,只要一走出建築物的大門,就算是緊鄰在旁的公共廁所,都還是得額外收錢的,德國人的算盤精得很,「裡外分明」。因此,切記一點:只要買了門票,就別忘記去上廁所,就算只有「一滴滴」也值得!
此外,火車上的廁所當然也是免費的。雖然如此,依照車種和搭車時間的不同,你有可能上到「五星級」的高級廁所,也可能在週末人擠時,上到滿地都是衛生紙,沖水鈕按下去,你就可以看到車輪在鐵軌上奔馳的原始廁所。如果你搭的是ICE這種最頂級的高速火車,廁所就要儘量去上,尤其是坐頭等艙的朋友們,下車前決不要忘記帶小朋友「去上廁所」!
二、只放盤子的「良心收錢法」:高級餐廳裡的廁所通常都採取這種收費方式,內部也算蠻乾淨衛生的。他們會在廁所門口擺個典雅的小花瓶,插朵美麗的鮮花,重點是:旁邊還有一個小盤子。
如果你們是預算寬裕的父母,我就告訴你盤子是做甚麼的;如果你的預算很緊,我建議你不要繼續讀下去,就當個純粹欣賞插花的觀光客就好,必要時對著經過的客人講幾句日文,讓別人以為你們是日本人。
盤子是讓上廁所的客人「憑良心」放幾個零錢當成使用費,錢則算廁所清潔人員的小費。所謂零錢的多少當然就跟良心的大小有關(這是餐廳的邏輯啦!不是我說的),從幾分到一歐元都可以,如果想宣揚國威,放上幾十塊歐元並留下一張「come from Taiwan」的字條也不錯。這種收錢方式比較有「彈性」,你不放也沒人管你,完全自由心證(因為用餐費比較貴,所以不必強迫收清潔費吧!)。(圖:管理員工作去了,但盤子和小花都在提醒你付錢喔!)
三、放盤子加上一個穿著工作服的管理員:有些比較平價的餐廳或百貨公司,會在上述的小桌子旁站一個穿著白色或藍色外套的管理員,他們就是負責打掃廁所的人。這家公司可能只付管理員微薄的清潔費,他得靠使用者的額外「捐獻」維生,所以,使用者通常都會順手(不是「牽羊」喔!)給幾個零錢。
管理員有很多要錢的撇步:定時把盤子裡的小錢(幾十分的銅板)全部清掉,只留下一兩個一歐元銅板,一方面讓你誤以為只能給歐元整數,另一方面也顯示給錢的人不多,引起你的同情。本府的歐巴桑媽媽曾經因為沒有幾分銅板而當成沒看見管理員,緊抓小朋友就匆匆離去,但是在他一連串大聲的「碎碎唸」之後(當時真希望自己聽不懂德語),還是回來放了一歐元,除非你的臉皮比我厚,手腳比我快,韓文或日文比我好,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喔!以免成為國恥!
四、大門口閘門式收錢法:這是現代的收錢方法,通常設在室外觀光景點或車站等地方,你必須在門口投五十分,然後就可以像台北捷運一樣推門進去。我們曾經看過一個少女,趁管理員聊天時跳過閘門,結果上百公斤的德國阿婆居然以跑百米的速度奮勇追進廁所,一間間敲門直到把少女揪出來為止,德國人的敬業精神絕對不容小覷!
五、門口把手下方裝投幣機:這是台灣觀光客最不熟悉的機械式收錢法。他們在每間廁所的門板把手裝一個投幣機,你必須先投進二十到五十分,然後才能轉動把手開門進去。但如果觀光客太好奇,投了幣之後沒有趕快進去,站在門口又不小心把門關上,那麼錢就白交了。
這種事常發生在帶小朋友上廁所的媽媽身上,因為小朋友動作慢,很容易發生媽媽和孩子一個在裡面一個在外面的慘案,這時候就只好再投一次錢解決問題,不必急著叫警察!
不過,這種廁所也很容易看出人們人們的「合作精神」。曾看過一個台灣旅行團的太太小姐們,上完廁所出來不馬上關門而讓下一位排隊者直接進去,下下位則自動負責拉住門,一條上廁所的「泰勒式生產線」於焉形成。
結果這一組人馬就以五十分尼上了「一托拉股」人的廁所。奇怪,台灣人不是一盤散沙嗎?這時候怎麼這麼團結?還引起不少德國人的側目,希望他們把帳算到日本人頭上。
花了十多萬出來旅行,為了省下十塊錢而玩這種「接龍」遊戲,粉怪喔!不過,我也遇過善心的德國歐巴桑,開門讓牽著小孩、背著行李的媽媽進去,可見,同樣的行為卻隱含著不同的精神呢!
瞭解這幾種德國公廁的收錢與清潔文化,你就可以看出嚴謹的德國人連廁所收錢制度都這麼符合邏輯。「使用者付費」是基本原則,付費方式就跟地點與設備有關,聰明的父母,如果想省時又省錢,也不想讓找廁所的緊張破壞了旅行的興致,那麼,把廁所列為行程規劃的一部份是在德國不可忽略的生活智慧喔!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