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悲剧的背后是什么在作祟?

原创 2018-04-23 一心 那达nada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答案也许都知道,
但我们不愿承认——
最缺的是,恋爱教育。

就像我们喜欢鸟儿,
却折断了它的翅膀,
我们将孩子执为己有,
却并不顾念他们意志的自由;
尤其是,
成长在含蓄性爱文化中的东方人,
从来都没有准备好,
去面对和引导孩子正常的情欲。

喜欢一个人没有错,
懂得爱一个人意味着长大,
如此走过人生的我们,
为何不试着去帮助孩子,
让他们正确地接受冲动、
迎接懵懂、探索未知?

不如让我们的爱再广博一些!
学习远离执念,
沉静下来,
每天花短短的三五分钟,
开阔境界,
坦荡地直面亲情,
让自己和孩子一起,
学会如何真正的去爱。






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抓住绝好机会


大家好,我是一心。
最近看到一个话题:13岁女儿被父亲怀疑早恋殴打致死,分析了中国教育最缺的是恋爱的教育。



看过这段内容之后,联系到前段时间有“母亲打死自己的孩子”、“万言决裂书”等等,原因也都是因为父母。

看到父母打死幼子的案例时,心里难受了好几天,无法体会这些父母的心态。一方面,可怜天下父母心,尤其是东方人的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含辛茹苦,一辈子作牛作马都心甘情愿;另一方面,因为对孩子过度的执念,潜意识中,习惯性的将其执为是自己的所属品,总会不自觉得按照自己的期许来安排子女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喜欢参与子女的生活,指挥、干涉,孩子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向去生活,不随顺,即是不孝,随顺,又极其痛苦。情绪上双方都处于一种很纠结的状态。

非常欣慰的是这个案例后面举了一位明智的父亲,善巧引导自己的女儿渡过青春期暗恋同学的那一段,多么希望世间能多一些这类明智的父亲,少一些将自己孩子打死的愚痴之人啊。那篇文章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孩子喜欢一个人太正常不过了,没人喜欢,或者没喜欢的人,那才是真的有问题。要么太自轻自贱,要么太自卑懦弱。这位父亲的经验告诉我们,恋爱不是洪水猛兽,是孩子成长的绝好机会,或许一段没有结果的明恋或暗恋,孩子能更早懂得,如何在异性面前不卑不吭、掷地有声。



所以,一心想借用最近看到的这些案例,谈谈关于教育方面的几个话题。今天,我们聊聊的是青春期恋爱的话题。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里是讲禅修,为什么要谈论恋爱教育或性的问题,个人觉得情爱也是人身上的一种特质,天性带有的东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待它,也会引发种种问题,谈谈总是有好处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惨剧,跟东方人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们的传统理念中,骨子里对爱与性是很含蓄的,多数都会回避这个问题,虽然现代社会这方面已经开放了很多,但因为没有很好的引导,与中国传统的理念“婚姻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之间,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地方。




尊重成长,善巧引导

一颗种子,它该发芽的时候,就会发芽,强制阻止它发芽,就会变成畸形,当它不该发芽的时候,拔苗助长,也会变成畸形,这两种做法都不合适,顺应它自己本来正确生长的状态才是合理的。同样,对于孩子来说,既然给了他生命,就让他顺着自然的因缘成长,浇水和施肥就如同父母的爱,但最好不要象园艺者一样把树塑造成动物或小鸟的形象,树就是树,有它自己的美,不需刻意改变。



有些人可能比较好奇,佛教中不是也讲断欲吗?确实如此,但佛教中的断欲方法是很善巧的,而且方法还不止一种,有些是从观察身体不净来入手,有些是将爱欲转为大悲来入手,还有些直接体悟爱欲的本性,从而让自心更加柔软,爱的更广,但从来看不到用粗暴的手段直接解决问题的。而且,佛教虽然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老思想,里面也有如何维系家庭和协关系的教义,甚至有一种心咒,专门可以解决异性关系不合的问题,被世人美称为“爱情本尊”。而作为世间人,本来就不需要断除爱欲,正常人也是在十二岁左右就进入到青春期,该发芽的苗总是要发的,用打骂的方式怎么能解决问题呢。水漫上来了,只要引水入渠,便能起到灌溉的作用,如果用土去埋只能是泛滥成灾了。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作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过得幸福,但付出的越多,对子女的期许和要求也越多,希望子女能符合自己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和痛苦。本来都是真心实意为对方好,但也常常因这种带着欲求的好而彼此伤害。其实反过来想想自身,在青春年少的时候,不也有过懵懵懂懂的爱情感受吗?



学会接受,放手去爱

爱的方法是需要学习的,如果以爱为理由,期许子女完全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来生活,按照自己能接受的理念来思维,这种爱就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荷。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并不是为了复制一个长相和想法都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而生的吧。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在理念上不自觉的去排斥,总觉得十几岁就谈恋爱肯定就完蛋了,其实人发育到这个年龄自然就会产生这些心态,不如在这方面多去学习一些好方法,懂得如何引导子女安全的渡过青春期,在心态上能健康的成长,这也是一门大学问。


虽然一心不能真正解决每个家庭如何教育子女的实际问题,但今天分享给大家的这种禅修方法对家庭关系的和协却是有好处的:通过禅修,放下自己的执念。

首先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坐好,身体端直,心态放松,第一步,减轻过分执著子女的心念。先观想:自己的亲人子女,若恶语中伤、相互争论、分配财物、出现不幸,则好似仇人一样会使自己心灵受到刺伤。子女结婚以后,女儿成了别人家的人,儿子有了自己的家庭,终究不归自己所有,给了他生命,不代表谁就是谁的所属,儿孙自有儿孙福,又何必过分贪执呢?反复观想。


第二步:将自己的爱变得开扩广博一些:我对孩子的这份爱,不能只狭窄的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对于邻家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天下的孩子都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的成长,愿他们都能学会爱。这样反复观想,逐渐把自己的心量打开。


(以上内容,思维三分钟,在这里停三分钟)

亲情是我们这一世当中最难割舍的一份情缘,每个人不管长到多大,对家都有一份莫名的依恋,那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这份爱也是生起博爱的根基,人就是因为这一丝一缕的亲情,才能懂得在社会上如何去关爱别人,如何去尽到责任,但反过来说,如果这份爱过于纠缠执著,又会扭曲人性,出现很多的悲剧。所以希望通过禅修,愿大家都能放下执念,拥有博爱。



一心禅师禅修课程的打卡方式:
关注那达 点击“禅 · 陪伴”,再点击一心禅,添加学习课程。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每期课程。跟随一心禅师打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如您有疑问请在文章底部留言。




点击 “阅读原文” 聆听专业的禅修引导。




阅读原文阅读 9844
128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