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
  ——2007年8月11日在长江商学院的报告

  袁伟时

  现在传统文化很热。我认为这有好,有不好。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要把它
放到历史经验里去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地方,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
了最丰富的典籍,没有任何国家有像中国这样多的典籍。另一方面,中国也创造
了很多珍宝,包括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和思想遗产;有一些东西到现在还在发挥作
用,比如中医。

  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不足,不足在那里?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国都要从传统社会转型变为现代社会;有些国家很顺利,有些国家则
迂回曲折。在后发展国家里面,中国是丧失掉很多机会的一个国家。

  600 年前——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首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
年。为什么他没有成为中国的哥伦布?很简单,他的活动不求利,远航是为了宣
扬国威,全部经费都靠财政拨款,数额太大,支撑不下去,被迫停止。他第一次
下西洋的人数高达2万8千人,而哥伦布的团队最多也就1千1百多人。当时正值所
谓 “地理大发现”时期,航海和远洋贸易推动世界前进;这一次机会中国丧失
掉了。

  第二次机会是16、17世纪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流出现高潮。以利玛窦为代
表,他于1582年到达澳门,1601年来到北京,在北京整整生活了10年,带来很多
西方的科学技术。举一个例子,中国自己的历法在元明时代一再出现测算失误,
吸收伊斯兰历法也解决不了。利玛窦和他的同伴和后继者龙华民、汤若望等传教
士带来的西方天文历算,解决了这些问题。沿用至今的阴历(农历)就是这些传
教士及其学生的工作成果。利玛窦还带来一幅世界地图,让中国人知道中国在世
界的东方,而不是世界的中央。康熙皇帝很喜欢西方的科学技术。他与彼得大帝
是同一时期的,都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学西方,建立了俄罗斯科学院;
他死后没有多久,莫斯科大学也办起来了。康熙皇帝则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当作个
人的爱好、宫廷的消遣,既没有建立起中国的科学院,更没有想到要在北京办西
方式的大学。机会又一次丧失掉了。

  1793、 1795、1816年,从乾隆到嘉庆时期,英国分别派出使者或送来国书、
礼品,要求和中国和平通商。乾隆爷的答复是,“天朝无所不有”。嘉庆皇帝则
宣称 “中国为天下共主”,不能容忍使团拒绝叩头,降旨“逐其使臣回国”!
英国使团里的人观察、分析后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很腐朽的国家。中国再次丧
失了和平融入世界的大好机会。现在有些文章宣扬,18世纪中国占世界1/3人口,
经济上也占世界1/3,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这个说法恐怕要考察,他们使用
的统计数字不一定可靠。中国当时的制造业固然比不上产业革命中的英国,15、
16世纪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等于19世纪中国的2.8倍;至于制度环境更加无可
比拟。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了,但是英国不是用铁甲舰将中国打败的,那个时候它
的军舰还是木头造的。而15世纪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是世界
一流的;到了19世纪,却被别人打得一败涂地。中国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有很多
珍宝,然而为什么社会转型这么困难,没有产生出现代经济?为什么没有产生现
代科学?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19世纪中国付出了代价,割地赔款大家都知道,但我认为应该特别
重视的一点是,中国光人口就损失了1亿多。从1851年到1865年,也就是太平天
国造反期间,中国人口从4亿3千多万降到三亿2千万,减少了26%。太平天国闹得
最厉害的江苏、浙江等地区,人口一直到20世纪初才恢复过来。这些冤魂基本上
是中国人自己杀死或者饿死的。这又是为什么?跟我们的文化有没有关系?20世
纪会不会好一点?照样不行。内外战争、运动和灾荒,也有1亿左右的中国人非
正常死亡,原因在哪里?中国文化那么优秀,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不足

  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中国文化究竟有哪些不足和缺失?

  第一个就是政治体制领域,儒学带来一系列问题。

  如果你要了解一个国家的状况,最好的办法之一是看它的法典。当时的社会
关系、文化状况、国家管理状况都体现在那里了。1810年,中国的法典(《大清
律例》)第一次翻译成英文出版,英国的一份报纸《爱丁堡评论》说,中国人在
很多方面的知识都是不足的,我们发展很快的东西,他们都不知道。

  中国的法典有什么特点呢?民法内容很少,基本内容是刑法,甚至连民事纠
纷也作为刑事案件来处理。这里面体现儒家政治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伦理与政治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是儒学,而儒学讲伦理和政
治的最多。从西汉开始,就强调以孝治天下,把家族伦理拓展到整个国家的治理,
后来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公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体现中国社会的
一个基本特点:宗法专制,伦理与政治统一,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完全是符合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是自然经济,经济状态比较稳定。

  第二个特征是专制制度下严格的等级关系。用孔子的话说:“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现在有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很好的,好在哪里呢?皇帝按照皇帝规
范行事,君、臣、父、子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这是从好的方面来说的。但它的
另一面是等级森严,不能逾越。而英国在1215年就有《大宪章》,国王加税要得
到诸侯的同意,要保障各地自由、自治的权利。中国的大小事都是天子或尊长说
了算;抗上是极大的罪恶;儒家政治理论把这些合理化了。中国没有国际学术界
界定或多数学者公认的封建制度。如果是封建制度,国王、诸侯之间是契约关系;
而中国没有这样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服从。用孔子的话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
大人,畏圣人之言”。假如有争议,由谁定是非呢?由圣人和皇帝的话来决定,
圣人的话是最后的标准。公元一世纪,汉章帝召集儒门的代表人物在白虎观开会,
由班固执笔写出一部《白虎通议》,章帝批准后颁行天下。以儒学为指导,为国
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制定详细的规矩或规范。突出中国传统文化
的核心:三纲六纪(六亲),服从尊长。以后历代的法典,唐、宋、明、清的律
例都继承了《白虎通议》,将三纲六纪作为贯穿始终的东西。一般的老百姓犯了
罪,按照身份的高低、亲疏关系给你定罪。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法的缺陷。

  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