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涯的结束
2000年9月24日是举世瞩目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及国会大选。反对派指在大选中米洛舍维奇进行了舞弊,尽管如此,当选举结束时,塞尔维亚社会党的候选人米洛舍维奇得票率是百分之四十点二三;在野民主阵营的科斯图尼察得票率则是百分之四十八点二二。选委会表示,因为无人过半,必须在10月8日举行第二轮决选。9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欧美国家和国内反对派的反对声浪,宣布参加决选;而科斯图尼察阵营则宣称首轮选举中已获得过半数选票,拒绝参加第二轮选举,并要求重新验票,但遭选委会拒绝。最后引起反对党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大规模反米洛舍维奇集会。10月4日南斯拉夫抗议民众扩大,终于在10月6日由反对党控制首都贝尔格莱德,宪法法院裁定科斯图尼察当选总统。10月7日科斯图尼察正式宣誓就任总统。
之后米洛舍维奇被海牙国际战争罪行法庭列为战犯,被控在克罗地亚、 波斯尼亚及科索沃三场战争中犯下66项罪行,南斯拉夫宪法法院当时宣布,因南斯拉夫法律禁止引渡本国公民到国外受审而冻结任何引渡米洛舍维奇的事项,时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的科斯图尼察也拒绝批准引渡米洛舍维奇。2001年4月1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的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金吉奇指挥警察,在一场短暂的对峙之后逮捕米洛舍维奇,以国内法对其控罪。2001年6月,南斯拉夫宣布可以把本国公民送交国际战争罪法庭送交海牙国际法庭,一周内,米洛舍维奇被送交海牙,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国际战争罪法庭的前国家元首。有消息指出,美国政府当时以交出米洛舍维奇到案作为向塞尔维亚提供一亿美元经济援助的条件。同时,交出米洛舍维奇也有助于塞尔维亚政府改善在欧美大国心中的形象。
2002年10月2日克罗地亚总统梅西奇出席海牙法庭作证,指控米洛舍维奇挑起战争威胁。2005年6月1日,海牙国际刑事法庭播放一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录像短片,试图向法官证明米洛舍维奇确实在波黑犯下有种族灭绝的罪行。

[编辑] 与各国的关系


[编辑] 美国

美国与米洛舍维奇的关系在巴尔干半岛局势发展的不同阶段前后出现较大变化。在结束波黑战争的代顿条约签署前,美国对巴尔干局势基本采取了置身事外的外交姿态,对米洛什维奇的作用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重视。1995年,由于米洛舍维奇在代顿条约的签署中表现出灵活性、对谈判免于破裂起了积极的作用,美国转而认为米洛什维奇“是一个可以打交道的对手”(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语)。尽管欧洲国家普遍认为代顿条约的和平不是建立在一个公正的基础上的,也没有为大屠杀的受害者伸张正义,但是美国认为它至少实现了停火,因此美国一直保持对米洛什维奇的接触政策,将他视为维持巴尔干稳定的力量,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前和平谈判最终破裂、美国决心解决米洛舍维奇政权问题为止。

[编辑] 俄罗斯

俄罗斯族和塞尔维亚族同属斯拉夫族,同样信奉东正教,又拥有相似的共产党执政多民族国家联盟的背景,因此俄国一直是米洛舍维奇的主要支持者,对其有重大影响。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甚至有西方媒体猜测俄国出兵援助的可能性。米洛舍维奇倒台后,被海牙国际法庭通缉的米洛舍维奇的妻子和儿子流亡到俄国。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米洛舍维奇于1980年代初期首次访问中国,当时他任南斯拉夫最大的银行贝尔格莱德银行行长。1997年,应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米洛舍维奇再次访问中国。
在民间,中国民众经常用“老米”这个呢称来称呼米洛舍维奇,官方控制的媒体则经常称他为“米洛舍维奇同志”。中国网民普遍认为米洛舍维奇能够坚决顶住北约的压力,对科索沃实行铁腕统治,是民族英雄;媒体也赞扬他坚持“主权高于人权”的立场、与中国政府相一致。中国民众中这种与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同仇敌忾感觉,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时发生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被北约军机轰炸的“五八事件”后达到顶点。也有少数中国网友基于人权标准,认为米洛舍维奇的施政“有待商榷”。在米洛舍维奇的整个总统任期中,中国政府始终给予支持,直至他被塞尔维亚示威者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