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大学演讲系列之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
2016-12-19 国际佛学网
转载
本文转载于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系列——心灵的诺亚方舟,主要收录了2010年6月索达吉堪布应邀前往北京,参加第四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的研讨,后分别在北大、清华与部分知识分子关于大乘佛教的理念,进行互相交流、沟通的精彩内容。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宗教的学习、研究不可缺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这句话虽有不同解释,但我认为,前半句是指依科技所取得的发明、发现,如果没有宗教指导,则必定是盲目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儒教、基督教等大多数宗教,都有导人向善的一面,科学若没有以此为前提,反而一味地急功近利、唯利是图,那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下场?只能是人类自己毁灭自己。
所以,现在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对宗教的希求必不可少。假如你没有正确的信仰,成天盲目地追求物质,那在这个社会上,也许你的事业、财富、名声、地位等很成功,但它所带来的不一定是快乐。如今,常听人说“某某高校的大学生自杀了”、“某某成功企业家跳楼了”、“某某高官领导服毒了”……据统计,这几年跟前十年比起来,人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自杀率却越来越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人们缺乏信仰,除了维护自己以外,根本不在乎他人的利益,也不在乎整个社会的和谐,这样一来,即使外在的生活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但实际上,自己内心也非常困惑、焦虑、痛苦。所以,这个社会特别需要宗教信仰,不然,物质文明越发达,伦理道德就会越下滑,久而久之,人类必定自取灭亡。
我平时不管是一人静坐,还是跟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始终都重视信仰的作用。尤其对如今很多人来讲,若能多多少少接受一点佛陀的智慧,这的确很重要。否则,你得个人身却没与佛法结缘,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就像在大海边渴死一样,实在特别可惜。现在不少人每天忙忙碌碌地追求,可是到头来,空空一世、一无所得,只有在后悔不已中撒手人寰。这种非常可悲的景象,在我们眼前已上演过无数次,故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而应将目光专注于佛陀无与伦比的慈悲与智慧上。
1)佛教在大悲方面的不共之处
佛教的智悲,其实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尽管其他很多宗教对人类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尤其像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引导,才让他们摆脱了诸多困惑,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宗教的教义只提倡保护我们人类,却不涉及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在大悲的广度上还不太够。那么,为什么要悲悯天下一切众生呢?因为它们的生命跟人类的一样宝贵,它们同样希求快乐、逃避痛苦。然而诚如《入行论》所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这些众生由于愚昧无知、智慧鲜少,以至于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却反而去造招致更多痛苦的因;虽想求得快乐,却将自己的乐因当成仇敌一样消灭了。
现在好多人也是如此,由于后天的生活、教育所致,追求快乐的因缘根本不知道。在座的很多大学生,在世间上你们是成功的,因为从无数的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但到了这样的学校后,你想过没有:追求快乐的因是做善事,避除痛苦的根源是断除恶业?倘若对此一无所知,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正见都没有,那即使世人再羡慕你,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恐怕也不能列入“智者”的行列。
当然,这样的苦乐因缘,并非因为是佛陀说的,所以就必须要承认。造恶业必定受苦,造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这是一切万法的真相。就像吃了毒药会损恼身心;吃了妙药的话,即使四大不调也会得以痊愈,这是一种因果规律,而不是因为佛陀是万能的,就能主宰世人的苦乐。
2)佛教在智慧方面的不共之处
除了悲心广大以外,佛教在智慧上也超胜一切,不管对胜义谛、世俗谛的诠释,都找不到任何瑕疵。就拿世俗谛来说,世间包罗万象的种种知识,如天文、地理、生理、物理、化学,释迦牟尼佛早已在经典中描述过。举个简单的例子,《时轮金刚》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将一年三百六十多天的太阳运行,包括日食、月食的具体时间,算得连一个小时都不差,并能准确说出银河系和太阳之间的深妙关系。这种发现,在天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从而引起了当今学者的普遍关注。
还有,佛教的医学也非常先进,像现代西医和中医《本草纲目》等中所发现的东西,在藏地医学续部里早有明示。因此,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阅读了《贤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教经论后,对佛陀的智慧感叹不已,他对朋友说:“释迦牟尼佛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所以,在座的知识分子,对佛教应当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其实,知识分子的好处就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依靠研究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不易退转;而知识分子的缺点,则是邪见比较重,怀疑心也经常产生。当然,怀疑也并非都一无是处,禅宗常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假如你有大的怀疑,那在研究佛教时,所得的收获也许不同凡响,最终可将相续中的疑惑遣荡无余。否则,就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对佛教一无所知便信口开河、肆意诽谤,这种做法实在令人震惊,而且也十分不可取。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61)在《仲夏夜之梦》中说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因此,你们研究任何一个宗教时,务必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观察。当然,佛陀也并没有说“必须接受我的宗教”,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都有自由,信仰哪个宗教也可以随意选择。但在选择的过程中,你最好是依止真理,否则,追随愚笨者的说法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不太美好。
所以,各位在选择信仰时,一定要依靠智慧观察,看其教义是否颠扑不破。比如释迦牟尼佛说“胜义中一切法皆空”,你对此若没有感受的话,那只是一种纸上谈兵,没有多大意义。只有依靠理论上的抉择,真正体会到空性的意义,你才会明白了然、明然、澄然或明空无别的境界。此境界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你却很清楚地了知,在这种境界中,众生与菩提没有任何差别。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也说:“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众生与菩提之间只是一线之隔,正如《经庄严论》所言,觉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众生。
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众生因为被无明、烦恼、分别所缚,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刹那也没见过,始终在迷乱妄念的作用下,于六道轮回不断流转,在红尘俗世中不断奔波。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务必要具有明辨取舍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源于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果没有这个,那么科学技术再发达,也只能成为毁灭人类的因。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反过来讲,宗教也需要科学的支持。任何一个宗教,若想广泛弘扬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趋入有缘众生的心田,就要适应当代社会,有一定的组织化、规范化,同时,科学也要能为其教义提供佐证,否则便很难为世人所接受。
以前汉传佛教中,太虚大师等人为了弘扬佛法,着重强调“人间佛教”。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两方面的看法:首先,“人间佛教”不能太过世俗化,否则,就会有损原始佛教的固有本质。比如对三宝的“信心”,你若用欢喜心、爱心等词来代替,便会扭曲它的意思,这样的人间化就不合理。但如果在其本意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以现代用语解释佛教非常深奥的内容,例如把“众生”、“有情”叫做“生命”,如此便于人们理解是很好的,这样的入世法也很重要。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