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德语培训中心     Fahrschule Rainer     
第1页,共2页 1 2 最后最后
显示结果从 1 到 10 共计 14 条
  1. #1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其实只是一篇杂谈小话,不过题目要吸引人,就大话吧。大家都知道,标有红圈的L镜头是Canon镜头中的显贵,这个L,就取自于Luxury,另外诸如Leadership、Legend之类的好词儿也尽可以往上整。
    一、幽幽的绿圈
    红圈的L镜头都已经见得多了,这几年Canon又推出了一种绿圈的DO镜头,令人耳目一新,不过许多人大概并不了解,在Canon镜头史上,绿圈是比红圈更悠久的标志。
    既然聊起历史,不妨回到Canon源头开始。1934年,Canon的前身精机光学研究所试制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仿Leica的旁轴取景焦平面快门35mm相机,取名为Kwanon——观音,此即为Canon的开山之作。

    同年,Nikon的前身Nippon Kogaku也开始推出名为Nikkor的摄影镜头,但并不生产相机,于是两家一拍即合,此后Canon的仿Leica旁轴相机就配用Nikkor镜头。
    Hansa Canon+Nikkor 50/3.5
    蜜月总是短暂的,不安分的Canon很快就开始自己研制镜头,到1946年,Canon开始启用自己的Serenar系列螺口镜头,Nippon Kogaku随即停止向Canon提供Nikkor镜头,并且自己也搞起了旁轴相机,两个冤家从此分道扬镳。
    1959年,在新涌起的单反相机风潮之下,CN两家又同时进入了这一战场。老尼倾力以赴的Nikon F成为奠定其日后多年单反霸主地位的基石,主力就此转向单反,迅速停止其旁轴S系步伐,至于前两年又重推S2纪念版,不过是慰情之作了。

  2. #2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而老佳的首部单反Canonflex表现平平,Canon此时对未来判断不够准确,重心依旧停留在旁轴这支明日黄花上。不过Canon的镜头研发倒是丝毫没懈怠,61年推出用于旁轴的50/0.95,62年推出用于单反的R58/1.2,都是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大眼龙,63年推出第一支变焦镜头R55-135/3.5,64年推出当时光圈最大的超广角单反镜头FL19/3.5,各种新的光学材料和工艺也在紧锣密鼓研究之中。
    Canon 7+50/0.95
    1969年,Canon推出了两支相当昂贵的长焦镜头,前端赫然标有一道幽幽狼眼般的绿圈,这就是最先采用萤石镜片的FL-F300/5.6和FL-F500/5.6。由于玻璃材料对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白色光通过镜头后,不同颜色光不能聚焦于同一处,就会产生色散现象,对于长焦镜头尤其显著。萤石(氟化钙晶体)却是一种具有反常色散的材料,与光学玻璃配合使用可以大大消除色差。但这种好材料并不那么容易利用,一是达到光学级的萤石价格昂贵,再则萤石的物理特性难于加工。Canon成功将人造萤石应用于单反镜头,令长焦镜头获得了极为优异的光学表现。

    从此,Canon不断地推出带有萤石镜片的长焦镜头,树立起了老佳长焦的赫赫威名……
    FL-Fluorite 300/5.6

  3. #3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二、闪闪的金圈
    萤石镜片之后,Canon又在另一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非球面镜片。摄影镜头的镜片表面为球面,机械加工起来非常方便,然而在光学上却有不足之处,与光轴呈较大角度的光线不能汇聚于一点,这一特性就导致在
    大光圈下、以及像场外围的像差十分显著,结像松散,严重影响分辨率和明锐度。解决办法,自然就是将镜片表面精心设计为曲率变化的非球面,使离轴光线也可以汇聚于一点。
    不过非球面镜片可不是好啃的骨头,它同时带来了两个难题,一是在光学设计上的计算量和难度大大增加,二则在加工上,工艺也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球面研磨不能一步到位了。
    1968年,Nikon率先推出采用非球面镜片的Nikkor 10/5.6 OP,这是一支老尼最拿手的鱼眼镜头。三年后,Canon推出了一支佩有闪闪金色项圈的FD 55/1.2 AL,其中AL=Aspherical Lens。若给这支镜头颁荣誉奖章,那么它是地球上第一支实用于135SLR的非球面镜片常规镜头,老尼与之类似的Noct-Nikkor AI 58/1.2,则是起码六年以后的事儿了。
    Canon New F-1+FD 55/1.2 AL
    这一支FD 55/1.2 AL为六组八片双高斯结构,第二片为精细研磨的非球面镜片,不仅具有超大的光圈,而且大光圈下的边角像质也大为改善,远非普通的f/1.2标头可比,当然,价格也不可比,以Canon同年的镜头为例:

  4. #4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FD 55/1.2,39K日元——FD 55/1.2 AL,145K日元价格相比几近四倍之多。
    东四兄补充:
    第一只非球面镜头系1966年由Leica制作的Leitz Noctilux 50mm f/1.2,Noctilux的第一代镜头,第一片和最后一片为非球面镜。从未量产过。非球面介绍: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aphy...aspherical.htm
    60年代佳能公司就开始研究非球面透镜加工技术,70年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当时的加工系统的精度现在看来也是非常惊人的,可以分辨0.02微米的距离。由于需要反复研磨抛光测量再磨再抛再测……导致产能低下。1974年终于开发出一套成熟的加工设备,月产能3000片。即使是这样,
    成本也太高,因此这种“研磨”片只用在高档镜头上。

    另外一种非球面是“模铸”型,就是弄一个非球面模具,把光学材料熔化了放进去。后来佳能又开始搞树脂模铸非球面,开始的时候口径做不大。一直到85年,佳能才有了成熟完善成本可控的非球面生产体系,这时候非球面就遍地开花了……
    Zeno再补充:
    现今的非球面镜片主要有研磨、模压、复合几种,对这几种类型和加工的介绍,有过一个主题,取自Nikon的宣传资料:
    研磨、模压、复合非球面镜片的制造原理
    http://www.cameraunion.net/forum/sho...hreadid=197854
    另一项在发展的技术是镀膜。光线射到玻璃镜片表面,大部分透射过去,也有一小部分会反射回来,反射的光线不仅造成镜头通光量下降,而且在镜头内部的反射还会引起眩光,这些当然都是很令人痛恶的。对镜片表面进行合适的镀膜,就可以降低反射率提高透射率,而由于白光又包含各种色光,一层镀膜只能对某一波长的色光起到适当的增透作用,因此要全面对各种色光增透,还需要良好的多层镀膜。
    早先的镜头限于技术水平,没有镀膜或只有单层镀膜,效果远不够理想,特别是对于镜片数较多的变焦头,问题尤其严重。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多层镀膜,就没有现代变焦镜头。
    七十年代初,日本厂家中Pentax首先发展成熟了多层镀膜技术,随后各家纷纷跟上,Canon于1973年建立了S.S.C.(Super Spectra Coating,超级分光镀膜)技术,从此开始大量采用,这一时期的FD镜头上,有红字标明S.S.C.以区别于从前的非多层镀膜版本,比如上面那支FD 55/1.2 AL,就很快出了FD 55/1.2 AL S.S.C.。直到七十年代末期进入New FD镜头后,S.S.C.已经得到普及,Canon也就不再在镜头上标明镀膜情况了。
    Canon F-1+FD 55/1.2 AL S.S.C.
    三、“先L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Canon,正是一个干劲冲天、豪情万丈的上升公司。虽然老佳一直辛苦打拼的专业旁轴市场此时已经日趋没落,而单反相机上老尼稳坐头把交椅地位,不过Canon凭借着普及型的Canonet系列镜间快门旁轴机、以及FTb型单反机,都取得了突破百万台的销量佳绩,另外Canon从六十年代开始在摄影器材之外拓展商用机器业务,积累的家底倒也还算殷实。
    不甘人后的Canon终于开始向专业单反的全新高峰发起了冲击,1971年,老佳发布了它的第一部专业单反旗舰F-1,以及一大套完整的镜头和附件系统,咄咄逼人之势毕现。
    1976年,Canon又一马当先,以AE-1将单反相机带入了电子化的新天地,并通过改进生产线,采用新材料(就是许多人所鄙夷的塑料啦),引入“价值工程”,出色地控制了成本。Canon A系列单反机以方便的功能、合理的价格而空前畅销,整个A系列产量超过八百万台,从1976到1984,连续八年Canon单反相机销量居于榜首,压得其余各路英雄颇为郁闷。

  5. #5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对于摄影系统精髓所在的镜头群,Canon当然不遗余力,除了上面提过的几支绿圈和金圈,从1973到1978年间,老佳接连推出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牛头”:

    TS 35/2.8 S.S.C.——地球上第一支实用于135SLR的倾斜/移轴镜头;FD 35-70/2.8-3.5 S.S.C.——地球上第一支实用于135SLR的广角端达到35mm的标准变焦镜头,也是一支具有大光圈、高素质、近摄距……一系列先进光学设计的变焦镜头,为此后众多同类镜头的先锋;FD 24/1.4 S.S.C. Aspherical——实用于135SLR的最大口径24mm镜头;FD 85/1.2 S.S.C. Aspherical——实用于135SLR的最大口径85mm镜头;FD 24-35/3.5 S.S.C. Aspherical——实用于135SLR的最大口径超广角
    变焦镜头(当时);
    看看这些24/1.4、85/1.2,今天也有相同规格的L头嘛……对,它们正是今天的L头在三十年前的先祖,我们不妨称之为“先L头”吧,不过红圈,直至此时尚未出现。
    四、L、L、L
    转眼已是七十年代之尾巴,Canon的绿圈和金圈面世都已有了十年八载,而且这些鲜艳的项圈也只是一现昙花,很快又销声匿迹。以Canon活跃的性格,不再变出些新花样来未免对不起观众。
    于是,大路上忽然间冒出了头缠红巾的黑白三煞,呼啦啦扯起一面大旗:L头是我开,红圈是我戴,要想从此过,大把买路财。
    FD 300/4 L
    FD 500/4.5 L
    FD 800/5.6 L(此图片实际为New FD 800/5.6 L)

  6. #6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这几支长焦L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采用了特殊镜片——萤石以及UD。所谓UD,Ultra-low Dispersion,即超低色散镜片,是Canon在萤石之后开发出来、价格相对较低廉的特殊光学玻璃,作用与萤石类似,都是矫正镜头的色差,使成像获得出色的色彩表现。早先用黑白胶卷,镜头的色彩表现问题被掩盖了,在彩色胶卷逐渐大行其道的时候,色彩的还原和平衡就成为了评价镜头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良好的光学结构、萤石、低色散
    镜片、多层镀膜,都是为镜头色彩表现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

    说到这里,不顺便吹吹Canon的50/1.4标头未免过意不去了,虽然它一直无缘顶戴红翎,不过并不妨碍它的素质和价值。
    如今EF50/1.4U在各家的同类标头中身价数一数二的高(前些年是最贵,近来Contax推出N卡口50/1.4,价格盖过了EF),因为Canon敢放出豪言:俺这是标头中的标头。
    50/1.4、50/1.8之类标头采用的标准双高斯结构,最初由光学巨人Zeiss创立,这种四组六片对称结构的优点是可对各种像差和色差做良好矫正,具有很高的成像素质。此后大家就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做改进,1968年,老佳推出了FL 50/1.4 II,六组七片,改进的复杂化双高斯结构,该光学结构几乎就成为了此后日本各厂家的50/1.4的模范样板,一直到今天。
    FL 50/1.8 I结构图,四组六片,双高斯结构,1964年
    FL 50/1.4 II,六组七片,改进的复杂化双高斯结构,1968年
    New FD 50/1.4,1979年———EF 50/1.4 USM,1993年
    (请对比以上几支50/1.4的光学结构图,可见历经二三十年而未有多大的变化。)
    正是借助于良好的光学结构和多层镀膜,Canon的50/1.4从FD时代起,就具有极佳的色彩还原和色彩平衡,不仅是自家镜头群的色彩表现的基准,也成为国际色彩联合会曾推荐的色彩还原参照镜头。
    重新回到红圈L头上,1979年,Canon再次对镜头卡口做了些改进,FD升级为New FD。关于老佳单反镜头卡口的演变,从最初的R,到FL,到FD,到New FD,再到如今的EF,也是个值得聊聊的话题,以后有机会另外开帖。
    这里只简单说明,老佳手动单反的几种卡口,R、FL、FD、New FD,虽然有一些变化,但基本尺寸是相同的,都是外三爪插刀式,可以保证机镜的互换兼容。
    在New FD时代,第一支红圈L头是New FD 24-35/3.5 L,也就是前面提过“先L头”FD 24-35/3.5 S.S.C. Aspherical的后继版,特点当然也沿袭前代——非球面,一片大大的、精细研磨的、非球面镜片。
    New FD 24-35/3.5 L,结构图和样片:


    审视一下这几个领头的红领巾,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为加入L先锋队树立了

  7. #7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资格标准:
    A、对于广角、以及中焦,球面像差是主要拖后腿的,所以L头应该具有精细研磨的非球面镜片(随着技术发展,包括但不限于研磨);
    B、对于长焦,色散是重点问题,所以L头应该具有萤石、UD、Super UD之类的特殊镜片。
    当然啦,主要矛盾之外,广角和中焦也不是不存在色散,所以现在超广角也开始加上UD镜片,比如EF 16-35/2.8 L USM就同时具有非球面和UD:
    (浅绿色为非球面,深绿色为UD)
    而长定焦的像场均质性比较好,倒还暂没必要引入大口径的非球面镜片。总而言之,言之总而,A、B这两条L红领巾入队资格,自打二十多年前
    确立以来,Canon就一直恪守,从未打破。
    因为这两条硬性标准,当初象New FD 400/4.5、New FD 600/4.5这种专业大炮,再威猛都因为壳里没有萤石和UD,Canon就坚决不给戴红圈、标L。
    后来Canon也学乖了,EF镜头凡是135mm以上长定焦大炮,统统采用萤石、UD,好戴上红圈、标上L。(近来出现的DO绿圈异类,后面另说。)
    也是因为这两条硬性标准,老佳的镜头中,有两类始终无缘红圈:一类是鱼眼,另一类是折反。鱼眼这东东绝对是老尼强项,Canon一直做得不甚卖力,折反倒在六十年代曾经“丧心病狂”过一下子,不过进入EF以后,鱼眼只保留一支15/2.8,超声波马达也不给,折反干脆玩都不玩了。
    在结束本节之前,对New FD L头做一个小统计,纪念远去的手动时代:

    New FD 14/2.8 L
    New FD 24/1.4 L
    New FD 50/1.2 L
    New FD 85/1.2 L
    New FD 200/1.8 L
    New FD 300/2.8 L
    New FD 300/4 L
    New FD 400/2.8 L
    New FD 500/4.5 L
    New FD 800/5.6 L
    New FD 24-35/3.5 L
    New FD 20-35/3.5 L
    New FD 50-300/4.5 L
    New FD 80-200/4 L
    New FD 100-300/5.6 L
    New FD 150-600/5.6 L

  8. #8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总数:16
    焦距覆盖范围:14mm-800mm
    广角:4
    中焦:2
    长焦:10
    定焦:10
    变焦:6
    最大变焦比:6X(50-300/4.5L)
    特殊功能L镜头:无
    五、跨入新时代
    1985年,Minolta α7000一声炮响,为135SLR世界带来了AF革命,旧世界已经被打破,一个新世界正蓬勃兴起。
    Canon自从76年推出了AE-1,在电子化单反机方面本来是开路先锋,A系列之后又推出自动化程度更高的T系列,但在AF研发方面却似乎漫不经心。Pentax、Nikon在八十年代初期都有AF试验机型,Minolta更是成为一体化
    AF单反机的排头兵,Canon随即也推出了第一部AF单反机T80,但与α7000同台较量几乎全方位落于下风,也就难怪α7000成为空前受欢迎的机型,而T80成为老佳历史上最惨败、最短命的一部单反。
    不过与T80配套推出的AC镜头倒值得注目,T80与三支AC镜头仍为FD卡口,而且老佳此时已经采用了镜头AF驱动方案,AC镜头内置AF马达,为此镜身还丑丑地鼓起一个大包,同时取消光圈手动调节环(但光圈缩放控制仍为机械方式),多年之后回首这些特点,正是AF镜头的大势所在。
    另外有意思的,这三支AC镜头前端也都标有红圈,不过,与L系列的红圈还是大相径庭。
    T80+AC35-70/3.5-4.5+AC75-200/4.5
    其实,Canon当时在AF单反机上虽然有些漫不经心,但对单反机的AF解决方案还是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早在1981年,老佳就发布过一款FD卡口、内置马达的AF镜头,用在FD机身上可以实现AF功能:
    New FD 35-70/4 AF
    另在1982年,老佳还发布过一部带有QF系统的AL-1,QF=Quick Focus,这种“快速调焦”系统已经具备了AF检像系统的雏形,在反光镜箱底部有三组CCD进行相位检测,再送CPU运算后,在取景器里通过三枚发光二极管来指示焦点靠前、靠后、合焦。不过这个QF仅仅是起辅助作用,调焦动作
    仍然要由人手来做,不能直接靠相机和镜头包办AF。

  9. #9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由于T80的彻底失败,Canon痛感这样搞AF单反系统恐怕不是办法,又硬着头皮推出了MF单反的终结者T90,据说T90本来也是要做成AF机的,但最终还是含恨取消了AF系统。T90对于Canon、乃至整个单反相机领域都是一部具有某种革命意义的机型,不过这个与以L头为核心的本话题太远了些,不再多吹,推荐拜读两位老C家xitek和ejz的帖子:
    Canon SLR外形设计的里程碑:T90
    http://www.cameraunion.net/forum/sho...hreadid=117363
    说说T90
    http://www.cameraunion.net/forum/sho...threadid=44631
    紧随Minolta之后,Nikon、Olympus也都推出了新一代的AF单反机。于此AF大潮汹涌而来的风口浪尖之下,曾在电子化上遥遥领先而洋洋得意的
    Canon几乎面临着不成功便成仁的艰难境地——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春秋时楚庄王称霸之前,声称自己乃如某怪鸟:“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后来居然真被他做到了。而在两年的沉寂之中,Canon暗自调集了光学、电子、机械各路精英埋头苦干,终于在1987年初一鸣惊人,发布了全新的AF单反机——EOS650。
    在EOS650的广告语中,赫然写着:Designed for the Future(为未来而设计),这句话也确实不是胡吹大气,两年当中Canon卧薪尝胆,为新的
    AF单反系统做出了一个重大变革:改换卡口。
    对于任何组合式的系统,接口总是关键环节,它制约着各部分兼容与否、性能发挥、乃至整个系统的发展潜力如何……卡口对于可换镜头的相机,当然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远的且不说,先来看看镜头最大光圈的问题吧。
    为了说明问题,还要再引入一个概念——像面定位距,也称卡口截距或者法兰焦距,细究起来这个定位距要分机身和镜头各自的,不过咱这儿不必那么较真,把它们当成一回事儿好了:像面定位距等于卡口端面到焦平面的距离。每台机身上都有个一圈一杠的标志,那一横杠就代表着胶片平面
    位置,也就是镜头接上机身后的焦平面位置。
    各家在设计镜头时,要保证对焦距离为无穷远时的成像平面(焦平面)与镜头卡口端面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不论短焦长焦、定焦变焦什么镜头,凡是自家同一卡口的,这个像面定位距都统统一样。
    好了,镜头的最大光圈就受制于这两个参数,一个是像面定位距,另一个是卡口内径,从理论上:最大光圈上限=卡口内径/像面定位距。
    现在拿具体例子来验证一下:
    前面提到过,老佳手动单反的几种卡口,R、FL、FD、New FD,基本尺寸是相同的,都是外三爪插刀式,内径为48mm,像面定位距为42.1mm。新的
    EF卡口改为更大的内三爪插刀式,扣除内爪的尺寸,卡口有效内径仍然有54mm,像面定位距44.2mm。另外作为对比,老尼F卡口是内三爪插刀式,扣除内爪的尺寸,卡口有效内径44mm,像面定位距46.5mm。
    EF镜头最大光圈上限=54/44.2=1/0.82
    FD镜头最大光圈上限=48/42.1=1/0.88
    F镜头最大光圈上限=44/46.5=1/1.06
    当然啦,理论只是定下了一个高高的天花板,限制你所能跳的最高限度,
    但实际上连这个天花板也是不大可能摸到的。所以——
    最大光圈的FL、FD、New FD镜头:FL58/1.2、FD55/1.2、New FD50/1.2;
    最大光圈的F卡口Nikkor镜头:58/1.2、50/1.2……
    虽然理论上FD镜头可以达到f/1.0甚至更大的光圈,不过实际受种种限制并没有做出来,而与卡口内径较小、像面定位距较大的F卡口Nikkor镜头一样,最大光圈只做到了f/1.2。
    而Canon新系统的EF镜头,为了展现一下新的超大卡口的威力,迅速发狠搞出了一支EF 50/1.0 L USM,至今仍然是单反镜头中光圈最大的怪物,作为一支标头简直变态,体重近一公斤的大铁砣,72mm的大眼睛(要知道New FD 50/1.2 L不过52mm口径),镜头后部两侧还特别收束尺寸,不然换镜头的时候只怕都拿不稳它。

  10. #10
    论坛管理员 高中二年级 outuo 的头像
    注册日期
    2006-12-29
    住址
    Vienna, Austria
    年龄
    43
    文章
    7,072
    Thanks
    8
    Thanked 15 Times in 14 Posts
    文章
    3
    声望力
    10

    预设 回复: 大话Canon L头 转自 色影无忌

    其实对于EF卡口,大口径尚且不是最重要的特点,EF卡口最重要最根本的特点是——全电子化。
    手动镜头与机身相连,少不了各种机械件,传递最大光圈、控制光圈收缩等等,用久了难免有磨损。比如用在带高速过片马达的New F-1上,时间长了金属的光圈收缩杆都会被打出个凹坑,极端的甚至被打断。而且随着自动曝光的发展趋势,相机与镜头间的要传递的信号越来越多,机械连接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特别对于采用机身AF驱动方案的镜头,还有更加突出的问题,机身AF马达必须通过连杆传动给镜头对焦。这种方式的缺点,一方面连杆传动会存在虚位和磨损;另一方面,机身马达输出的扭矩范围较为固定,启停也不够非常迅速,马达强劲的高级机身对焦驱动快、马达弱的低端机身对焦驱动慢,小镜头驱动起来有劲,驱动大镜头就相当费力。这就不象镜头内置AF驱动马达,可以根据本镜头的情况灵活选用扭矩不同的马达,达到尽可能合理快速的对焦驱动,对于长焦大炮尤其显著。
    EF镜头采用镜头AF驱动方案,内置AF马达以及光圈控制马达,与机身通过全电子化的EF卡口连接,由八个电子触点光速传递最大光圈、设定光圈、对焦距离等等信息。
    这就是EOS——Electro-Optical System——电子光学系统的真谛。EOS,也恰巧是希腊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
    六、EF+L+USM+IS+……
    1987年,EOS系统发布之后,由于EF卡口与FD不兼容,过去的众多FD镜头不能再沿用于EOS相机,为新系统开发高素质的新镜头,提供一个完整而强大的摄影系统就成为当务之急。
    最省事的办法当然是拿FD镜头改成EF卡口紧急应阵,老佳首先推出了一支EF 100-300/5.6 L,光学结构与New FD 100-300/5.6 L完全相同,含一片萤石与一片UD,全焦段都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光学表现。镜头内置弧形对焦驱动马达与电磁光圈控制马达,实现自动对焦与自动光圈控制。不过这支镜头毕竟是个急就章,弧形马达的对焦速度和吱吱声音都还不够爽,镜身做工和操作手感也令人颇有微辞。
    (红色为萤石,蓝色为UD)
    是年底,老佳又推出了一支全面对得起观众的镜头,EF 300/2.8 L USM。光学结构依然继承FD,坚固的结构,精良的做工,一切都好得无可挑剔。尤其叫人喜出望外的,这支镜头加了一样东西USM——Ultrasonic Motor
    ——超声波对焦马达。
    (红色为萤石,蓝色为UD)
    Homipan兄,这里有张把Fly拍成Monster的片子,用Schneider CompononEnlarging Lens 28/4+FD皮腔+FD-EOS转接环+EOS D30拍摄。
    我觉得直接用MP-E65大概就可以出来这个效果,省去中间一堆。

主题讯息

目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目前有1位用户正在查看此主题。(0 位会员和 1 游客)

发文规则

  •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 不可以发表回复
  • 不可以上传附件
  • 不可以编辑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