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把遏制经济增长过热作为当前首要任务
央行:价格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行业
央行报告建议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步伐
央行:上半年中国居民消费贷款显著增多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王宇 刘诗平)中国人民银行8日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指出,当前,国内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加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报告分析认为以下四方面因素加大了通涨风险:

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当前旱情较重,秋粮生产形势有不确定性。而快速城市化、接近12%的经济增长使对商品粮的需求大为增加,生物燃料用粮需求仍会较快增长,国际粮食供需关系也在进一步趋紧。肉类供应增加存在一定周期,同时生猪饲养成本已显著上升,肉价维持高位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并容易波及其他食品价格。

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近期国际油价再次走高。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此外,在产能集中释放后,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煤电油运紧张。

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将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可能拉动消费物价上涨。

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人民银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2%,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此外,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央行表示,总的来看,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目前更需关注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的风险。
相关新闻
国家发改委称将从快从重处理乱涨价案件
学者忧心中国通货膨胀将失控 呼吁决策者警惕
大范围物价上涨席卷全中国 只因商品太便宜?
多种食品涌起涨价潮 新一轮涨价箭在弦上?
《瞭望》文章:居民感受涨价之痛 “病”在分配
中国经济半年报:物价飞涨 租房过一辈子?
专家:发展就要忍受CPI超3% 判断通胀为时尚早
南方周末:肉价与房价怎么可能与通胀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