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红资俱乐部不是俱乐部。俱乐部只是挂名而已实际上没有会员。“我们要的是俱乐部的气氛每个人都有资格当红色资本家。”
新红资俱乐部餐厅位于东四九条的一个有200年历史的四合院内。院内300岁的枣树枝繁叶茂。秋天树上挂满红色的果实餐厅用它熬出原汁原味鲜美的红枣汤。新红资俱乐部的小厨房可以做出地道的“中南海”菜。“中南海”菜其实就是寻常百姓家中的普通菜也是中央领导人爱好的菜。在烹饪技术高超的厨师手下那些普通的菜式变得美味无比。
商户简介:
掌灯时分,车窗两边的黑纱帘挡住了外面好奇的目光,一辆上世纪70年代产的“红旗”加长轿车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穿行。在车上,一位身着旧款军服的女子将一瓶MoretChandons香槟和俄式鱼子酱送到坐在宽大后座上的客人手中,并将这一路的闲闻野史娓娓道来:这里曾是段琪瑞执政府,他在1916年担任中华民国总理,后因出卖山东而逃命;这里是北海,而对面就是中南海;现在经过的是新华门,据说美丽的香妃,喜欢从这里的门楼上眺望下面的穆斯林市场,以寄思乡之情;司机身后的一层电动玻璃,给客人提供了完全私密的空间,发烧级的立体声音响缓缓地流淌出《蝴蝶梦》的古典旋律,车子最后停在了东四九条66号大院的门口。
四合院的故事
这不是某个电影的开头,也不是小说的片断,只要花上1888元,任何人都可以享受那样的“红旗之旅”,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虽然没有门牌,但门口永远停着的一辆老式轿车,可以让你一下子记住这座神秘的四合院。这里曾是满洲国复辟时的秘密联络处,1998年被一个中文名叫做龙安志的美国律师花重金买下,于第二年开辟成一家别有韵味的餐厅。初衷只是龙安志想给自己大使馆和商会的朋友提供一个聚会的场所,渐渐地做出了名堂,成了各大财团的“CX-O”们消闲的场所。故宫的瓦匠,恭王府的木匠,颐和园的画匠,无不为它增添着皇城的贵气。每一块砖都是人工切割的,屋顶上不使用水泥或钉子,仅用夯实的泥土。枣红色的门廊、杏黄色的窗帘、绿色的传统植物,影壁前的人力车,一切都精致得别开生面。
酒菜里的学问
新红资餐厅只有6个服务员,5个厨师,但掌勺的这几个绝不是一般的厨子,无一不是进出过大宅门的家厨。
每一样菜都有它的故事,上菜的时候,服务员都会绘声绘色地讲给你听。比如,有几位元帅来自辣椒之乡———四川和湖南,于是菜谱上就有了“元帅虎皮尖椒”,辣得你嘴唇冒火。客人点得多的还有刘伯承元帅最喜欢的“云南香竹鲩鱼”,这道不带骨刺的鱼,撒满了茴香、胡荽以及其他香料和小葱段,夹在两片竹网中间用炭去烤,香味难以形容。红军长征路经云南的时候,当地居民做这种鱼给他和部队吃。
院子中间的地上有一个包着铁皮的木板,看上去挺怪异,其实下面是一个备战备荒时期挖的防空洞,因为冬暖夏凉,现在已经改成了酒窖,里面放着各种香槟与红葡萄酒,均是从法国直接进口的。常来的客人最喜欢自己走下酒窖,挑选心仪的红酒开怀畅饮。
如果是在小酒吧里喝酒,服务员一定会推荐这样几种光名字就让人过耳难忘的特调酒:“长征”———喝了整夜的酒也会走长路回家;“红谷之梦”———加入了雪碧,味道较淡。
有来头的家具
这里虽然是个很齐整的四合院,但是真正招待客人的,只有两处屋子,一处是清朝宫廷风格的北屋,一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浓郁怀旧色彩的东屋。
北屋里那些被岁月磨去了光华与棱角的桌椅,少说也得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博古架上收藏的书籍和精美瓷器、大展柜中皇帝穿过的龙袍、屋子东头雕花架上垂下的细纱隔出的小小雅间。
东屋是个小小的酒吧,因为北屋地方有限,没有预订到地方的客人总会先到这里稍许等待。这间屋子的风格和北屋截然不同,摆放的桌椅沙发,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苏联式,其中很多是从中南海撤换下来的,所有的沙发都磨出了白色毛边。
在北京这样“京官”云集的氛围里,新红资将这场吃饭之秀做到了极致,所以各阶层人士纷纷慕名而来。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