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德语培训中心     Fahrschule Rainer     
显示结果从 1 到 2 共计 2 条

混合查看

上一文章 上一文章   下一文章 下一文章
  1. #1
    高级会员 新生儿
    注册日期
    2014-08-14
    文章
    367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声望力
    12

    14 索达吉堪布<<残酷才是青春>>连载5

    第三章 懂得做人,比懂得做事更重要


    如果常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生活中的抑郁、纠结、焦虑、烦躁就会一扫而光,不但这些区区小事不在话下,甚至更大的事业也可以顺利成功。


    做事不成功,主要是执著太重


    我们平时做事情,要么是为名,要么是为利,要么是为自己,有了这些执著以后,心就静不下来,言行举止也跟着左右摇摆。


    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好分寸,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没有观察不行、观察太过分也不行,倘若过于极端,事情不会圆满成功。


    当然,我们做事不成功,大多数是执著太重所致。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说:


    有个木匠叫梓庆,他平时做的,就是祭祀时挂钟的架子。虽然这活很简单,但他做出来的东西,人人见后惊为鬼斧神工,觉得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


    当地的国君听闻他的能耐后,专门唤他来问其中的窍诀。梓庆说:“我一个木匠,哪有什么窍诀啊?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架子之前,首先守斋戒,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到了第三天,我就可以‘忘利’,把那些为自己得到功名利禄的念头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我就能‘忘名’,别人对我赞叹也好、诽谤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第七天可以达到‘忘我’之境。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了。因为心很清净,所以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我一眼就会看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就拿上斧子进山了。因为心很清净,所以哪些木头天生长得像野兽,我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把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这无非是以天合天,哪称得上是什么窍诀呢!”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也应该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事老是不成功了吧。


    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


    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往昔没有布施积福;富人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前世做过布施。


    有些人从小到现在,钱包里始终空空的,任凭自己怎么努力都没用。实际上,今生的富足,来自于往昔的布施。假如自己比较吝啬,那没有钱也怨不得别人。
    凡夫人总担心:“我布施了,享用什么?”而圣者却认为:“我享用了,布施什么?”其实,如果你经常布施的话,不仅不会因此贫穷,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财富。


    曾有一次,嘎达亚那尊者到河边去,见到一个女人手持水瓶,坐在那里嚎啕大哭。


    尊者问她为什么哭,女人说自己实在太穷了,到哪儿都找不到钱,真是不想活了。
    尊者笑笑说:“这没有什么,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


    女人抬起头,好奇地问:“谁肯买贫穷呢?”


    尊者说:“我肯。”


    “那怎么卖出去呢?”


    “要布施。要知道,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往昔没有布施积福;富人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前世做过布施。所以,布施是卖贫买富的最好办法!”


    女人听后很有信心,但苦于自己除了一个水瓶外,身上一无所有。尊者便教她用水瓶装水,然后布施给他,她以欢喜心这样做了。以此功德,她命终后转生天界,再也没有生到贫穷家。


    现在不少亿万富翁,活着的时候特别悭吝,宁可自己随意挥霍,也不愿帮助可怜众生。其实,人终有一天会死,死时连一分钱都带不走,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宁愿把辛苦积累的钱财全部留给别人享用,也不愿为自己的后世考虑一下呢?


    连佛陀都做不到让人人说好


    做一件事情,要让人人都说好,这个要求太高了,连佛陀也做不到。所以,凡事只要问心无愧就好,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自己发心清净,就应该坚持到底。


    往昔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善星比丘、达玛多匝、外道六大本师等人拼命地与佛陀作对,不管佛陀对他们如何慈悲,他们都不为所动——有人说佛陀戒律不清净,有人说佛陀见解不究竟,还有些外道见佛陀的庄严金身具足九种丑相……佛陀在经中也亲口说过:“世间上对我有信心者,其数量如指尖上所沾之微尘,而没有信心者,如同大地的微尘。”


    圆满如佛陀者尚且如此,身为凡夫人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曾有个企业老板,一心一意想利益所有员工,希望每个人都说自己好,但始终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不管他怎么绞尽脑汁,付出再多的财力、物力,仍有一些人跟他唱反调。所以他特别想不开,有一次跟我诉苦,我就告诉他:“佛陀都无法让所有众生满意,我们恐怕更不行了。你的心愿虽然不错,但可能还要再考虑一下。”


    要知道,众生真的难以一一取悦,《伊索寓言》中就有个故事:


    有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用一头驴驮着货物去赶集。


    在回家的路上,小孩骑在驴上,老人赶着驴子走。路人见了,指指点点说:“这孩子真不懂事,让老人走路,自己享受。”


    小孩忙下来让老人骑上。旁人又说:“这老头怎么忍心让孩子走路,自己骑驴?”


    老人听了,赶紧把孩子抱上来,两人一同骑。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说:“这一老一小太残忍,把小毛驴都快给累死了。”


    两人只好下来走路,可还有人笑话他们:“有驴不骑,真是大傻瓜!”


    最后,实在没办法,二人扛着驴子回家了。


    可见,不管做什么事情,要让众人全都满意,这是绝对做不到的。权衡之下,大多数人认可,也就可以了。


    我曾让很多人提意见,看看我讲课讲得怎么样——


    有人说:“你叽里咕噜讲那么快,谁听得懂?慢一点!”于是,我就故意放慢语速。


    有人又抗议:“你慢吞吞的,谁也不想听,我都打瞌睡了,讲快点好不好?”那不快不慢的适度在哪里呢?这个确实没法把握。


    如果我讲得稍微广一点,有人就说:“你啰啰嗦嗦讲半天,我还有事情呢,发挥得少一点,不要太啰嗦了!”然后我就简略一点。


    结果又有人抱怨:“你讲得这么略,肯定谁都不懂。我除了听法以外,没有别的事情,应该讲广一点,多引用教证、理证。”


    既然怎么做都不满意,后来,我只有凭自己的能力和良心来划一条线了。


    藏地也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有家人娶了一个新媳妇,媳妇刚进门时,婆婆对她挺不错,她贤惠能干,但唯一有个缺点就是不爱说话。后来婆婆非常不满,说她像哑巴一样,就因为这个原因,非要把她休掉。


    她丈夫也没办法,只好听母亲的话,把她送回娘家。


    这时,媳妇唱起了一首歌:“世上之人难取悦,少语嫌弃被赶走,多语鸪鸟被射杀,不知彼等需什么?……”


    的确,有时候在生活中,我们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有些人建议“适中”一点,但适中的标准也因人而异,每个众生的根基、意乐不同,判断的结果也有天壤之别。实际上,要令大家全部满意,这是根本办不到的。

  2. #2
    高级会员 新生儿
    注册日期
    2009-06-21
    文章
    156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声望力
    17

    预设 回复: 索达吉堪布<<残酷才是青春>>连载5


主题讯息

目前查看此主题的会员

目前有1位用户正在查看此主题。(0 位会员和 1 游客)

相似的主题

  1. 索达吉堪布<<残酷才是青春>>连载4
    由菩提花开论坛中谈天说地灌水版
    回复: 2
    最后发表: 14-10-01, 12:42
  2. 索达吉堪布<<残酷才是青春>>连载3
    由菩提花开论坛中谈天说地灌水版
    回复: 2
    最后发表: 14-10-01, 12:41
  3. 索达吉堪布<<残酷才是青春>>连载2
    由菩提花开论坛中谈天说地灌水版
    回复: 2
    最后发表: 14-10-01, 12:40
  4. 索达吉堪布<<残酷才是青春>>连载1
    由菩提花开论坛中谈天说地灌水版
    回复: 2
    最后发表: 14-10-01, 12:39
  5. 回复: 1
    最后发表: 14-08-09, 13:13

发文规则

  • 不可以发表新主题
  • 不可以发表回复
  • 不可以上传附件
  • 不可以编辑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