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现实往往不是如此,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常会将你的人生打乱。因此,我们在享受快乐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当快乐被摧毁时,自己应该怎样应对?
比如,你现在有钱时,要考虑:“如果以后破产了,变成乞丐了,我该怎样生活?”现在你家庭和和美美,要思索:“一旦家庭出现问题了,我该怎么办?”假如提前有所准备,一旦遇到痛苦时,就不会愁眉不展,更不会崩溃。
比如,你现在有钱时,要考虑:“如果以后破产了,变成乞丐了,我该怎样生活?”现在你家庭和和美美,要思索:“一旦家庭出现问题了,我该怎么办?”假如提前有所准备,一旦遇到痛苦时,就不会愁眉不展,更不会崩溃。
年轻人一般对感情特别执著,往往认为恋人就是幸福的支柱,由于内心的期望过高,一旦恋人背叛了就无法面对。其实,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想:恋人离开了自己,或许正是个机会,未来会有更好的选择。
佛教认为,生活中的任何不顺,都可以转化为成功的良机。因此,当我们遇到不愉快时,要善于从反面挖掘出价值。比如,当别人骂你时,就把它当作修安忍的机会;当你被单位开除了,没有丧失信心,而要尽快寻找其他出路。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发出的感言,如此精神非常可嘉。人与人真的差别很大:有些人特别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击,遇到一点挫折就倒下了;有些人则有面对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违缘,也能顽强地站起来。所以,大家应该观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还是坚强的人?
我曾在一个书院,见到过一件名为“抉择”的雕塑。这个雕塑造型独特——一个人悬在空中,双臂向身体两侧平伸,被许多双手往外拉扯着。这是什么喻意呢?表现人在抉择的过程中,常常被光明与黑暗、爱与恨、幸福与悲伤等矛盾撕扯。由此我想到,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对黑暗;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败……若有了这样的准备,不论社会如何复杂,你应对起来都会十分自如。
失去并不可惜:索达吉堪布精彩问答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但实际上,这一切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佛教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人懂得该怎样挖掘。可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
问: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有时候欲望也是一种动力,如果人人都知足少欲,可能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请问,在发展和知足少欲之间,怎样保持平衡?
答:知足少欲跟发展并不矛盾。佛教不是要求大家整天浑浑噩噩,什么都不追求。
追求不等于贪欲。作为一个年轻人,如果有过多的贪欲,这当然不合理;但如果你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或者为了正常生活而赚钱,这种追求是可以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过了头,否则可能变成贪欲,这样一来,就会对自他带来害处。
总之,只要对自他有害,这种追求就不可取;若是对自他无害,这种追求是可以的,这与佛教的观点不相违。
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