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冷僻
色即是空
什么意思?
可打印查看
不算冷僻
色即是空
什么意思?
有一次,有位学僧请示赵州禅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禅理怎样解释呢?”
“听我一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处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来同。”赵州禅师回答。
学僧听偈后仍然不解,赵州禅师又说:“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
可是,学僧还是不明白,又问:“禅师!我请问您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啊!”
赵州禅师两眼圆睁,大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世界上所见的一切物质,禅学上叫做“色”,色法都是依因缘条件而成的,色法不能单独存在,因此没有自性可得,这个不可得色即是空,所以色的当体是空,这就是“色即是空”的含义。空不是没有,虚空能包容一切万物,因此经上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这个意思。
俗人固执的认为一切都有实体,处处障碍,无法贯彻现象与本体,一旦体悟诸法无我,缘起性空,就知道禅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禅心了
以下摘自黄老《心经》 略说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译本中: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当怎么修习呢?他提一个问。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由于关键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首先要谈五蕴和五蕴皆空。五蕴头一个是色蕴,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之中以色蕴是空最不好领会。色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有风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电有电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磁石一样在空间就成一个场。如要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废料用电磁铁一吸,其中铁就吸上去了,这样就把铁挑出来了,为什么能把铁挑出来?因为有个磁场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样东西。」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类头脑中,有物质存在的认识给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体,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氢、氧等等,种种的化合而成了千变万化的种种物质。一切原子不过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还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这些颗粒都带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动性,声音有声波,光线有光波,无线电有无线电波。所以无线电、电视,我们为什么能收到?就是通过电磁波,发射台把携带节目的电磁波输送到我们这里,就在我们这一小间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节目,都是电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见,闻不着,一点物质性都没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万里外的足球决赛让你看见了。另外一重是颗粒性,颗粒性就是说,能量集中的地方称之为颗粒。那么就没有什么叫物质的。现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语言,也成了科学家的语言。在高级试验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新的家族,许许多多种类的子,试验当中,你把它们封起来,有时有些「子」忽然间就没有了,就变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来。宏观世界宇宙也证明,有的天体在崩溃,有的天体在新生。可以从空变成有,也可以从有变成空。所以我们从现代科学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过去容易了。过去我们老认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怎么说它是空?实际它当体就空。这些是木头,木头不过是元素,元素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不过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动和能量,没有什么叫木头。木头就没有了,木头空了。这个是金属,金属还是一样,它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动和能量,这个金属的概念也没有了。所以现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佛法,一种是想从佛法中对科研的方向找到一点启示,再一种就是他们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他们认为不可思议,已经突破科学的领域,科学已有的规律对现在科学试验所发生的现象解释不了,他们想从佛经上找到一些启发,以求得解释。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势,所以我常说:这是世界文化大飞跃的前夕。同时,电脑的发明解放了人脑的劳动。过去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可以代替人的体力,起了工业革命。现在电脑可以代替人的脑力,电脑可以替你查资料,给你计算,我写了一部书,简体字翻成繁体字,很麻烦,通过电脑去翻就会很快,电脑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人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
我们还回到「色即是空」上,这个地方从科学上说,东西根本就是波动和作用。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么都没有,有这种动。再做个比方,这个试验谁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把电灯都关了,你点一枝香,你把香拿来旋转,就看见一个亮的圆圈出来了。你要是按8字形转,就出现一个8字。从前演节目,把火棒点起来,可以出现各种花,哪里有这些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就是一个点著了的香头,一个点,它在动。所以佛说这一切物质如旋火轮,一个火在旋转,成了一个轮子。实际上没有这个轮子。所以只是一个东西的动相。现在我们全是动相,我们不要以为桌子是在静止,桌子的每一个每一个小原子通通都在动,原子中的电子在乱动,忙乱极了在那儿动。桌子本体也在动,我们人呢?你我也在动,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转,转一圈八万多里,你在动,桌子也动,一天转八万里,都在动。地球自转一圈八万多里,而且地球围着太阳也在转。太阳围着它的中心也在转,这个中心也要围着它的中心在转,到哪个中心找到头,不知道。实际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在动,本来没有东西,只是动,动中感觉有。一根香一动就出来圈了,没有这个圈,这是一种错觉,认为它是个圈。这就能解释「色即是空」。
再说,所谓这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有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凑出来的,就形成这么个东西。例如水因风在吹动,水面上产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风而出现的,它没有固定的「自性」。风停波息,波又回复成水。这个譬喻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义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从水中生出了波,说明「空即是色」,波又回归于水,说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著。小乘证了空,他就执著空,空成了你执著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第三、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我们把色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菩萨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一个精简的笔法,否则每个都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一直到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亦复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说五蕴皆空,但不可以产生断灭见。消除这些相,正是显本相。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来参观故宫博物馆,这里许多器件都是金的,我就告诉你说: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是成立的。我又告诉你,这个是金子做的塔、佛像、坛城,彼此都是不一样的,当然这话也成立。刚才说一样的是我,现在说不一样的也是我,可是这两句话都对。因为金子代表性,性则相同,事相就千变万化。性是一样的,这就是佛性。佛性、妙明真心、实相,这些都是名词,这些名词不同,说的是一样的事情。这个佛性也可以拿磁性做比方。一个带电的电线放在磁场里它就要旋转,这是电动机的原理。眼前的电风扇就是电动机,电风扇一开就动了。另外,你要是在磁场里安装一个旋转的线圈,它就要生电,就是发电机的原理。所以磁场的作用很大,产生作用的是磁性,但是你要找出这个磁性是找不到的。磁铁有磁性,但是找磁性就不可得。通过磁性,可以理解人的自性(佛性),但你要找是找不着的。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正由于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心啊,而这一切事相都是从本心本性所显出来的,并无实体,所以说五蕴皆空,唯有一心。
大藏寺祈竹仁宝哲《般若心经》开示摘录
【何名五蕴自性空耶 所谓即色是空】
从这一句经文开始,观自在解释如何观证‘五蕴’之自性为‘空性’的方法与过程。
首先是从‘色蕴’说起,因为只要能参透‘色’序‘空性’,其他四蕴之空性本质也是同样的道理了。
有些人以为‘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是一种邪见。他们认为善恶、因果也都是不存在的,什么都是不存在的,这个见解把‘空性’误解作‘无’,这并非‘空性’的意义,同时也是不符合佛法的。而一般人的凡俗观点则视一切事物的真正体性为实有,这也是错误的。‘空性’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并无自性,并非以个别地与客观地存在的方式而存在。这一点比较难说明,必须在听了以后反复思维推论方可明白。有关‘空性’之教理,若要研学,必须小心要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可出错,否则去到经文中后面部分时,会生出极大的错误见解!
我们以‘色蕴’的‘空性’作为例子:比如我面前的这个茶杯子,它是一个实物,所以属于‘色’的范围之内,一般的俗见视它为有自性地存在的茶杯,也就是说它的体性向来就是茶杯,如果我们推前去想一想,它本来是什么呢?它本来是陶泥,加上水份,加上人手加工与烧制过程,最后我们见到成品时就叫它为一只茶杯,这茶杯到底是什么呢?这茶杯节体性与身份到底在哪里?茶杯是陶泥吗?是水吗?是加工的过程吗?都不是!陶泥并非茶杯,只是原料!水也不是茶杯,加工的过程也不是茶杯。若果同样的陶泥、水、制作对等造出一个略矮身、略宽的形状,它就不是一只茶杯,而是一只碗了,但大家去想想:既然似乎这形状决定了它是茶杯这是碗的话,茶杯是否就是指这个形状呢?如果以同样形状的物品放酒进去,大家就叫它为酒杯了,那茶杯去了哪里呢?在装茶的时候它是茶杯,装酒的时候它是酒杯,那么节话,它的身份又不是取决于形状了,那它是否取决于所装东西呢?明显地,茶杯与茶并不相同,茶杯并不存在于茶液之中,我们到现在,还没找到茶杯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如果我们把这茶杯打砰来研究,还是找不到茶杯到底在哪里,是在这个碎开了的杯柄中吗?是在这块碎片中吗?是在这个杯盖中吗?都不是!茶杯并非指某一个部分,所以茶杯并不存在于某一块碎片中,也就是说:茶杯并非我们称为茶杯的这件物品的组成部分、茶杯节体性并不存在于它的任何组成单元之中。你没法拿着一块碎片而说‘这就是茶杯!’碎片只是茶杯的部分,并非茶杯!我们把所有的碎片放在一起,它们的总和与原来的茶杯并无分别,如果我们去研究碎分节重量总和、质料成分等等,都是与原来的茶杯是一样的,这是否就是说:组成节部分之总和等于茶杯呢?如果我们把碎片黏起来成为一只碗的模样,它们的总和并无不同,但也就不是茶杯了。从另一方面去惟论,假设我们有十头牛,它像的总和也就是一群牛,不可能是一群羊!刚才我们已说过:茶杯的一块碎片都不是茶杯,一堆‘不是茶杯’的总和不可能等于一只茶杯,我们只能说它们是一堆茶杯的组成部分,但不能说它们就是茶杯的本身!我们可以用上一生寻找,都不能找到茶杯节个别存在的体性!
换一个对像来研究:衲叫做罗笙登杜,这个罗笙登杜的自性身份到底在哪里呢?如果罗笙登杜是真正如我们的想法这样地存在的话,他只可能是以回种情况之一而存在:
(1)罗笙登杜是这个身体;
(2)罗笙登杜是我的思想知觉
(3)罗笙登杜是我的身体与心的总和;或
(4)罗笙登杜是这我的身体与心的总和以外的东西。
除此以外,逻辑上并无第五个可能性。如果罗笙登杜真的存在,他只可能以以上四种方式之一而存在。我们逐一去查究:
如果罗笙登杜就是我的身体,他是这身体的某一部分呢,还是所有部分的总和呢?如果说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的话,你可以指出那一部分是他吗?罗登杜是我的头吗?是我的脚吗?是我的肺吗?透过一步一步的筛证,可以看出罗笙登杜并非身的某一部分。既然身体的一部分都不是罗笙登杜,它们的总和也没可能会是罗笙登杜,因为一组非罗笙登杜的东西总和逻辑上不可能成为罗笙登杜,正如十头牛加起来绝不可能会是牛以外的一种东西的结论一样。
如果罗笙登杜是我的思想知觉的话,在提到我的思想的时候为何我们要说 ‘罗笙登杜的思想呢’?如果我就是这个思想知觉,那就无需以‘我的思想’来标志它了。思想知觉还分为眼识、耳识等六识,如果罗笙登杜就是知觉的话,由于知觉有很多种,那就等于说有很多个罗笙登杜了,这也明显地是不合理的。
如果罗生登杜不是这身体,也不是知觉,那身体与心(注:知觉)这两种 ‘非罗笙登杜’的成分加起来之总和断不可能是罗笙登杜,所以罗笙登杜也不是身体与知觉之总和。
既然罗笙登杜并不存在于身体中,也不存在于心识知觉中,也非此二者之总和,那他是否存在于此二者以外呢?假设没有了我的身体与知觉,那还有甚么罗笙登杜可言呢?可见他也非存于身体与知觉以外!
我们刚才用了茶杯及罗笙登杜这个人作为参思‘空性’的对像,但其他的万事万物之‘无自性’的存在方式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透过同样的方法去禅思它们的‘空性’本质。
前面已经说过,物质(‘色’)并非不存在,而是无自性的,它们并非我们所想的不依条件因缘,独立自存的实在个体,说‘即色是空’并不否定依各种因缘而形成的物质之存在性。既然说‘色’是并非自性有的,并非独立自存的实在个体,那他们是以何形式存在的呢?他们的存在依赖于心念中假定为能安立的相及立名。天上的彩虹似 乎十分实在,有着自已的形相,色彩,距离等等,但若去寻找彩虹,会发现它是寻不得的,文只是依赖阳光,水分及观者之距离等因素方可存在的;同样地,我们的身体依赖着身体的各部分之组合现相而存在,它只是在我们意念中的一种现相,并非自性有的实体,所以是不能寻得的。
‘色’同时依赖立名方可存在,例如大家把我称为寺院的方丈,在安立了 ‘方丈’这个职衔后,我就成为了‘方丈’,在未立这个名之前,‘方丈’并不存在,在立了‘方丈’这个名后,‘方丈’就存在了,这个‘方丈’的存在依附于大家立名的过程,没有立名,‘方丈’并不存在,我的肉体并非‘方丈’,我的思想也不是‘方丈’,这个‘方丈’是不可寻得的,只赖于立名,在立名后,这个‘方丈’才存在,大家见到他时会说:‘呀!方丈来了!’所以,万事万物是以立名之形式而存在的。
以刚才的茶杯作例:我们已经反复说明了,不论如何寻找,茶杯的个体性并不能寻得,茶杯只是陶泥配合水份及烧制与造形等过程之组合,再加上我们的命名为‘茶杯’,它只是如此地存在。没有堪能安名的基础──陶泥,水份及制造各种因缘,茶杯便不存在;即使有了这个因缘而起之物,没有了命名‘茶杯便不存在;即使有了这个因缘而起之物,没有了命名‘茶杯’这概念,‘茶杯’还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六道轮回中经历无教生生死死,是因为因果与业力的牵引之下,在过去造了业因,就必定会受生而感苦,同时又做了新的因,将来还必定会继继受生;综合这些业因,不外乎由身体,语言及意念所造作的,而这些身,语,意作业不外乎由贪嗔痴所引发,这三毒(即贪嗔痴)归根究底乃由我执而生的。在渐渐体悟我们所最为珍爱的身体之本质为‘空性’的过程中,我们对它的执恋也会自然退灭,种种烦恼也故此会消退,渐渐地,我们所有的痛苦的根源──我执与无明──会被拔起,从而体验到自在之境。
我们的痛苦,轮回生死等都源出于我们执取‘我’与其他事物与现像为有自性及实在地存在的这种错误的看法,要由轮回中解脱,必须看透体悟到万事万物的真实谛──它们的真正体性只是依附缘起及名相而存在的。如果不能生起甚深妙之‘空性’正见,即使具备了菩提心等方便,亦不能成就解脱或佛果位, 故此,此‘般若空性’智慧是我们用作对治我执的方法,斩断轮回的慧剑。我们的痛苦与轮回源出于我们对事物的一贯错误观念,以为它们为实有,由这个‘我执,执取一个本无自性的‘我’为实有的生出了贪念,嗔恨,甚至继而作出或说出种种业因,最后受到业果之报而体验痛苦与不停的生死轮回,不能超脱。一旦能体悟了‘我’的‘空性’本质,我执即得以断除,轮回生死这个循环之枷锁也被斩断了。 大家单单听衲所说的并没有用,必须自已细心参思观察:这个‘我’到底是在那里?必须列出所有的可能性,然后逐一推敲,到最后会发现这个我们一生以来,或者应该说是从无始生死轮回以来,我们执恋的‘我’,并不能真正寻得。这个‘我’,以及一切万事万物,只不过是很多元素的组合,加上我们给他们的名相标志而存在的,并非个别地,客观地,有自性地存生。我们一直执取‘我’ 为实有,其实这个‘我’只是依附着因缘组合及我们之赋予名相才得以存在的; ‘我’并非不存在,只是说‘我’并非以我们一贯所以为的实在方式而存在, ‘我’是无自性,依缘起及名相而存在的。这个才是‘空’的意思,‘空性’是 ‘无自性’的意思,不是‘无’或‘不存在’的意思!执取‘我’或其他事物为自性有地存在的,是错误的见解;但若以为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也是一种错的见解!万事万物只是因缘之组
缘又为何物?
何谓神?何谓仙?何谓缘?何谓天?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呵呵 转得好 直接针对我的提问
但是 我认为
佛教哲学并没有摆脱Metaphysik式的本体论模式
它的确把"物质自性为空"这一点给看透了
但是它接下来又陷入了以"五蕴","业果","缘","轮回"组成的Metaphysik中
所以佛学说到底只不过以缘代物
是非彻底的思想革命
但仅以它的这些思想成就
我就认为佛学在宗教中已经十分高明了
还有 不得不说的是
文中把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给不恰当地通俗化了
作者的确知道些物理知识
但是理解程度不深
犯了不少望文生义的错误
但这也难怪作者
只是作者大胆断言 科学已有的规律已经解释不了那些神奇现象 所以需要佛法指导
那是大错特错的了!!
作者是太低估科学家的能力了!
物理学的确在本世纪经历了哲学思想上的大变革 十分壮观的
其中某些方面还真和佛学有殊途同归之处
但是物理学是自我完善的 而且它的精妙程度 对自然的透视深度 个人认为高于佛学
所以,万事万物是以立名之形式而存在的
爱死这句话了
佛学还是很可爱滴:13:
逮哪个用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