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置顶
原创置顶
‘中国特殊’是以往中国城市研究中的主要观点。中国城市发展的确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在过去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为了强调中国的特殊性,把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对立物。(用赵刚的话说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化过程并非一个正常过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赵刚《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然而这种‘正常过程’,实际上仅仅是少数欧美国家近代城市发展的过程。把西方经验当成世界历史的‘正常’发展过程,而把非西方地区的经验作为这种‘正常过程’的对立面,是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做法。
其次,城市化的过程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因是因地而异,在中国也同样如此。忽视各地的差别,假设有一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统一模式,然后由此出发来与那种以西方中心主义为标准的‘正常过程’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再次,从具体的事例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基于西方经验的‘世界城市化的正常过程’之间也不乏相似之处,并非都是截然相反的。(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第十章)
因此以往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中国特殊’论,表面上是强调中国的特型,实际上依然是西方中心论的变种。而要破除形形色色的西方中心论,就必须从更多的视角来看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
希望能更具体了解中国城市发展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Mark Elvin 于1973年提出了‘14世纪转折点的理论’认为在14世界的磨歌时候,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是长期运作的因果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中古经济活力的消失。
Elvin的这个著名观点并不是其个人见解,而是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国际中国研究的主流见解。例如日本学者赙仪零诗认14世纪前,中国的省查历史走在世界前头的,而到了15,16世纪,却变成了落后国家;在例如漆侠认为宋代中国经济居于世界最前列,但在外族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逆转,因此14世纪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逐渐的缓慢的逆向发展。
总结一下国际上主流的观点:
第一,在南宋末年与明朝初年之间,中国社会经济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二,这个变化的结果,使得此后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与此前的时期相比,出现了重大差
异,因此形成‘转折’。
第三,这个转折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方式由以前的‘唐宋变革’转变为‘明清停
滞’。
以上转折论近年来受到了若干挑战。首先,韩儒林,师道纲等元史学者提出:元代并不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相反,在元代,中国的经济在唐宋发展基础上继续上升,‘有长足进步’(见元朝史)。
其次,林金树,杨国桢,陈志平等明清史学者也反对将明初划入这个‘转折’时期。他们认为明代初期的几十年,是一个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阶段。(见林金树《明初吴中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初探》,杨国桢和陈志平《明史新编》)
再次,郭文涛等农史学者认为元代与宋代一同构建了中国‘南方农业突飞猛进’的阶段,而明清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纵深发展’,从而‘达到顶峰’的阶段,因此元代以及其前后几十年并不存在‘转折’。(郭文涛《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
最后,从最新的一些关于唐宋和明清的研究成果来看,至少就江南地区而言,以往盛行的若干重要理论,如‘唐宋变革’和‘明清停滞’,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既然没有唐宋变革和明清停滞,那么以其为根基的14世纪转折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尽管至今为止尚未见有专门的著作对此‘转折’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但是近年来的许多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上对‘转折论’提出了有力挑战。从此意义上讲,‘转折’论尽管在今天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了。
总之,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宋末至明初中国主要经济发展地区,江南地区的农业的发展,与唐代宋代,以至明代清代,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的。因此是性质相同的发展。只不过是在发展的速度上稍有放缓。但是这可以用发展的周期性来解释,而不应该视为重大转折。
或者说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显然只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而已。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江南农业中,13,14世纪的确出现了如肝重要的变化,但是并不是出现了可以称之为‘转折’的那种重大变化。因此13,14世纪转折的说法是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的。
明朝的停是农民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