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新车速记录与“和空气的斗争”
388 km/h!这是4年前德国改装车9ff在意大利Nardo高速环形赛道的速度记录。一举打破了先前由迈凯伦F1跑车保持的386.7 km/h记录。
为达成这一创举,9ff采用了谙熟的保时捷996车型为原型车,经大幅改装后命名为9ff-9V400。其命名已明白地指出了这款跑车的目标直指时速400km大关!
事实上9f-V400的确具备冲击400Km/h的能力,尤其是其经过大幅改装的水平对置6缸发动机。经过增压处理后,这款发动机爆发了618kw的最大功率,而最大扭矩也被催逼到880n.m。9ff对这款发动机非常自信,声称其完全由能力冲击400 km/h大关。不过冲击记录过程中9f-V400遇到的最大难题暴露在空气动力学上。
高速行进过程中,汽车的空气阻力将是整车最大的阻力源。为减少任何影响高速性能的阻力,9ff甚至拆除了后视镜并将后窗玻璃等缝隙用胶带进行封口、正面气流阻力则通过增大马力来加以应对,618kw对于9f-V400显得绰绰有余。
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2559723.jpg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2638760.jpg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2727197.jpg为减少任何影响高速性能的阻力,9ff甚至拆除了后视镜并将后窗玻璃等缝隙用胶带进行封口,正面气流阻力则通过增大马力来加以应对。
不过由于车速过快,车底会有气流进入,这一部分气流产生的“升力”一方面会降低汽车抓地力使动力流失;另一方面,过大升力很可能导致车体向上“起飞”,如同1999年勒芒耐力赛上腾空而起的奔驰CLK-GTR赛车。为此9ff颇费脑筋,一是在车身尾部设计导流板,以形成尾部低压区、顺利导出底部气流;另一方面加设了两个大型尾翼,在高速时提供可靠下压力。
当然,9f-V400的轮上功夫也不容小觑,9f-V400搬出了BBS为其配套的轮毂,而习惯参与各项速度记录的德国Continental轮胎也当之无愧地出现在9f-V400上。
让空气让路!
如何让车子跑得更快?动辄300Km/h的高速当然是每个车迷心中的期望,可是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呢?
很多人会说,power!power!power!难道高昂的动力就一定能产生高时速?错!
我们不敢奢望一款装配RA806E发动机的本田飞度能够产生300Km/h的最高车速——对于飞度来说,300Km/h是鬼门关!同样,做出最高车速的也并不一定就是拥有超高马力的车型,就像英国人的捷豹XJ220跑车,采用3.5升排量的V6发动机却同样做出了354.2Km/h的高车速。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如何让车子跑得更快?
不妨先翻出牛顿的力学经典理论。我们知道,当汽车的驱动力与阻力达到平衡,即向前的驱动力等于向后的阻力时,汽车就已经达到了最高车速。当然,其前提是汽车处于最高挡位且没有达到转速的极限。如果驱动力更大,那么汽车会继续加速,直至二者平衡;反之,汽车会减速,直至二者平衡。
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3458793.jpg如图显示了汽车在运动时最基本的受力。
这一理论并不枯燥,我们只是用它来说明两个问题:汽车的最高车速不仅和驱动力有关,也和阻力有关。换而言之,不仅与发动机功率(马力)有关,也与车身阻力有关。
那么,汽车的驱动力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常常关心汽车发动机扭矩这一参数,扭矩就是发动机输出的力矩,但是这份力矩难以将静止的汽车带动起来,于是需要有变速箱的帮助。变速箱利用齿轮啮合,将发动机向后的转速降低而将扭矩提高。这满足了汽车在各个速度区间里的阻力。当扭矩经过变速箱、主减速器再分配到车轮时,扭矩已经提升了数十倍。当这份扭矩在车轮上体现出来时,便是汽车的驱动力了。
如果还感觉难以理解,那我们可以像高中物理一样,在车轮前画上一个向前的箭头,这份力量就是驱动力,它由发动机产生。当然,动力越强汽车的驱动力也就越大。就比如9ff的9f-V400拥有618kw的最高功率和880n.m的最大扭矩输出,这是其达成记录的最基本要求。
-
回复: 刷新车速记录与“和空气的斗争”
汽车的阻力包罗万象,其中尤以轮胎与地面的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为主。低速阶段,汽车的主要阻力来自于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但在高速阶段,空气阻力以速度的平方为比,迅速成为最大阻力源。不同汽车的轮胎阻力不同,空气阻力也不尽相同。
在汽车工程设计上,常以经验公式1/2(Cd*A*ρ*U*U)计算空气阻力。也就是说,汽车空气阻力与空气阻力系数Cd、迎风面积A、空气密度ρ、相对速度U的平方成正比。Cd值是汽车设计里对空气动力学的考验标准,例如80年代推出的奥迪100是首辆达到Cd=0.30的轿车,Cd与汽车外形设计有关,不同的造型可以制造出不同的Cd值,从而降低汽车高速状态下的空气阻力。迎风面积A是指汽车最大横截面的面积,简单地理解就是在车体正前方投射出光柱,其后形成的阴影面积就是汽车的迎风面积。此外,空气阻力还与速度U的平方和空气密度ρ成正比。
空气动力学家不能改变空气的密度ρ,但能改变汽车的迎风面积A和空气阻力系数Cd,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轿车会选择低矮的造型,并将通体设计流畅的原因。
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4054150.jpg气流作用于车身产生的阻力,可以在风洞试验模拟进行。
此外,车体突出的各种附件也会成为阻力源。例如门把手、后视镜、引水槽等,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高速跑车采用电子摄像头来替代后视镜。例如9f-V400也将后视镜拆除,并对后门框等细处用胶带予以封盖。
当驱动力和阻力之间的问题解决后,另一问题也相应而生:在高速下奔跑的汽车如何保证其稳定性?以388Km/h行驶的9f-V400每秒便要驶过107.8米!在这个速度下,另一个可怕的问题产生了——升力。
升力是什么?通俗地说,当汽车行驶时,气流会少量地进入车体底部。在我们日常行车过程中,这部分气流并没有产生多大负面影响,但是当汽车驶向高速,这鼓气流便在汽车底部聚集,以至于无处外泄、气流越积越多,最后形成一个高压区。这相当于有一股力量聚集在底部,车速足够高时,气流的力量能将整车掀起!这并不是骇人听闻,1999年的乐芒24小时耐力赛中,奔驰的CLK-GTR便上演了“旱地拔葱”的特技——整个跑车腾空而起。这便是由于赛车在经过坡道后速度骤增,底部气流已经积攒起“造反”的能量,最终将车辆掀翻。
那么,解决的办法如何呢?事实上F1早有研究了。他们的做法是采用异常顺滑的底盘设计,将气流平顺地引出车尾。当车辆底部变得光滑之后,底部气流的摩擦力便降低,升力随之减少。法拉利F360便是这样设计的,其底盘所有部件均被保护板包裹,底部气流能够顺畅地流出。
不过,为了更好地导出气流,近年流行的做法是在后保险杠底部设计导流装置。如鱼鳍一样的几道导流板绝非坊间改装的装饰品,这种设计的作用在于抬高底盘尾部,让尾部的空间更大。这在高速行驶时能在尾部造成一个低压区,由于空气是流通的,前部压力更高的气流会向后扩散,最后被几道“鱼鳍”顺畅地引出车底。9f-V400的后保险杠也设计了类似的导流装置。今天,多数跑车都设计了这一装置,例如奔驰SLR、法拉利F430、兰博基尼Mercielago,甚至三菱EVO IX等跑车都有这一设计。
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4512996.jpg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4614334.jpg空气动力学工程师对SLR的底部导流装置进行模睨视验,可看出导流装置对气流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如图显示了奔驰SLR跑车底部气流的活动走向
当然,解决升力的办法不仅是利用导流板降低底部升力,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额外制造下压力来抵消这一升力。下
-
回复: 刷新车速记录与“和空气的斗争”
压力这一词语在F1赛场上颇为常见。F1赛车前有鼻翼、后有尾翼,额外制造了不小的下压力。事实上,下压力这一概念也是由F1赛场提出的。1968年,莲花49B赛车竖起了高高的尾翼。这一设计是科林•查普曼多年研究的心血——尾翼斜向前方有一定倾角,空气高速流过时作用在斜平面上产生向下的分力,这便是下压力。这种下压力将车体向下“按”,与底部向上的升力形成抵消。事实已证明,高速状态下尾翼的作用相当明显。。9f-V400便是加上了两个大型尾翼,其作用显而易见。
简单地说,要让汽车跑得更快,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空气的问题。如何让空气让路,这是任何竞速运动的一个大问题。甚至可以说,得空气者得速度。
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5381261.jpghttp://www.che168.com/Upload/Image/W...7505475959.jpg法拉利F2007赛车前有鼻翼后有尾翼,都是为了制造下压力而设计10多年前的法拉利F50,那个时代大型尾翼最盛行。
尾翼不是坊间的改装件。可多数民用改装车的尾翼只是为了制造凶狠的造型,并没有实际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不科学的尾翼改装甚至提高低速状态下的空气阻力,增大油耗。
-
回复: 刷新车速记录与“和空气的斗争”
388???
可以啊!!!TG用Veyron也就做出了407
F1铁定跑不快!!风阻太大了!!
没办法,没有风阻,何来的down force。
-
回复: 刷新车速记录与“和空气的斗争”
平方只是空气阻力,空气阻力功率的话还得再乘下速度,是立方:10:
不过还好,只有大于60kmh时空气阻力作用才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