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克林
本人1998年博士毕业起就一直在华为、电信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
Concordia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方面的工作。参加多个
3G和4G产品的标准化和开发,是IEEE高级会员,两个国际期刊编辑,多个国际会
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著有两本书,其中最近的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的研
究生教材《无线通信系统:从射频子系统到4G关键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From RF Subsystems to 4G Enabling Technologies)
更是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有两项美国专利或申请。
本人可以很自信的说,在中兴通讯能达到我的研究水平的人不会超过三个。
我在朋友的推荐下有机会4月27日到 ZTE 的 无线标准部和无线预研部参加
面试。4月27日上午9点30分标准部的左志松接待我,随后在五楼的一个会议室,
左志松、无线预研部的胡部长、我本人通过电视会议与一个标准部的人力资源经
理王雪进行交流。
一开始左先生和胡部长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我过去做过的工作。然后我介绍了
我的那本新书上介绍的最新的4G的关键技术。我介绍了各种目前的3G和4G标准,
我们在香港为华为公司参与的IEEE 802.16m 标准化的情况。胡部长问询哪些技
术是4G的关键技术,我说了:软件无线电、职能无线电、智能天线、MIMO、LDPC、
无线传感器网络、Relay、超宽带通信(UWB)等。胡部长说Relay不能算关键技术,
因为早就有了。胡部长提出如何让超宽带通信技术集成到LTE里面,比如把20M
Hz带宽的LTE用UWB 扩展到100M Hz时,我介绍了二者结合很难,因为UWB至少需
要用500兆带宽。胡部长似乎对UWB技术一点都不了解。胡部长说超宽带技术就是
CDMA的扩展。他只说对一半。胡部长说,认知无线电不属于4G关键技术;我说华
为和三星都给IEEE 802.16m提出了认知无线电的标准建议(proposal)。然后我
又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然后告诉胡部长,相关内容都在我的书中。胡部长说要
看那本书,左先生说已经把那本书相关的内容转发到他的信箱。总的感觉是,胡
部长可能只知道LTE,他以为4G就是LTE;但是严格意义上讲,LTE根本达不到ITU
IMT-Advanced 定义的4G要求,而IEEE 提出的WiMaX II (802.16m)更接近ITU 定
义的4G 要求。
∷婧笸跹┪恃倚枰嗌俟ぷ剩宜滴叶郧挥懈拍睿灰钕喽允媸示
行。胡部长随后说让我之后再和王雪联系工资的事情,就出去了。
剩下的事情是左先生考核我一些问题,比如LTE的下行和上行都用什么多址
复用方式。我说上行用SC-FDMA,下行用OFDMA,这是为了节省手机的电池。左先
生点头表示同意。再后来,王雪要求我出具在加拿大工作的工资单,我说这需要
看我的税单,我明确拒绝,因为涉及隐私。再后来,尽管我不愿提供要求多少工
资,要求参照同等情况其他员工给,王雪要求我必须提供一个基本要求。左先生
也要求我提出一个要求。我提出20万左右,并说多点少点都没有关系,并说了一
些加拿大和香港的社会和生活开支的情况。
随后王雪让我说一些英语来考我的英语。因为自2000起英语一直是工作语言、
而且我还给学生用英语教过课,用英语出版两本书,当然我的口语不会差。我说
了几句。我想比王雪开始说的几句要强多了,王雪的英语是典型的中国口音英语。
在结束之前,我问王雪多长时间能够作出录用或不录用的决定:两周、一
月、还是三个月。王雪说,她的主管不在,正常情况是一个月内能作出决定。
随后我和左先生离开。当我问道左先生的头衔时,左先生说他是物理层的的
首席负责人。然后左先生很热情地开车送我到370路巴士的车站。
面试结束之后,我就在想,我的面试虽然不是很完美,至少在技术问题上,
左先生和胡部长都没有能难住我。我只是担心胡部长那里会有些麻烦,因为面试
期间,胡部长对我说话的态度似乎有点漠不关心的样子。而且自始至终面试时像
是应付,中途就退出。看来这个胡部长在ZTE 工作有不少年头了,也没有认真学
习新技术;过去十年学术界基本上解决了4G的核心技术,而他都不懂,只是在开
发LTE 的过程中学了点皮毛。
一日之后(28日下午),王雪给我电话,通知我说:“标准预研部认为我不
合适,可以推荐到公司其他部门”。这后半句话应该是外交辞令。我当即觉得非
常出乎意料。随后我和王雪联络,要求给出一个理由。王雪说,昨日他们报到公
司上层,上层讨论决定不录用。我随即说,总得给出一个理由吧。我说昨日在技
术上肯定无可挑剔,那个胡部长问的问题他自己都没有搞清楚。王雪说,可是他
是部长啊,他说了算。王雪所说的公司上层,实际上就是那位胡部长一个人。我
说,中兴通讯像他这样的部长有好几百个。是你们不喜欢我的风格、公司不能开
出我要求的20万年收入、还是现在没有空缺?这之前我就说过,我不要任何头衔。
王雪说,我被标准预研部拒绝都不是这些理由。我当时就很生气,说如果不招人,
就不要通知来面试,浪费表情、时间和精力。
王雪说,她自己的标准部的职位要求参加过标准制定、参加、主持国际的会
议、是一些编辑。所以我不适合他们的标准部。我说这些我都满足,也是两个著
名国际期刊的编辑、参加过华为在香港科技大学的4G标准制定和美国专利讨论,
经常参加并做国际会议的报告。王雪说,他说的是标准的国际会议讨论。我还告
诉王雪,我之前有一个美国专利,最近另一项在香港科技大学做的成果要被香港
科技大学的技术转移公司申请为美国专利。我向王雪表达了我的不满,并让她把
我的不满反馈到她的上司和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我告诉王雪,我投诉的目的只是
表达我的强烈不满,没有丝毫愿望再到这个部门,即使考虑公司的其它部门或华
为公司。我将把我的经历反馈给公司人力资源部。
我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办公室政治。这种办公室政治在中国的企业或中国人运
营的企业特别严重。经理们对于可能比自己强的人员都怀有戒备心理,担心这些
人会不听他调度、会暴露自己的学识浅薄、会担心取代他们的位置。这种担心完
全是不该的。在一个集体工作,一个健康的态度是,大家共同进步,相互学习,
合作。经理负责行政,没有人会想取代他,各司其职。我在国外生活10年,知道
中国人的这种办公室政治很严重。当我联系中兴通讯,以为这个几万人的大公司,
一切应该会很规范,经理们的心态应该也很平常心,因为公司人才济济,有高水
平的下属,很多事情应该更好办。真没有想到,最近回国的在企业的第一个面试
竟然是这样的。
我把上述情况向中兴通讯的人力资源部反应。希望他们确认知道此事。在一
周内我三次写信,要求他们回复说已经把我的投诉转发相关领导。但是,遗憾的
是他们一律不理不睬。这个国有公司看来在招聘环节就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而
公司根本就没有投诉处理机制。
我把上述经历发给我的通讯录中的朋友们,说想把这个经历发到海外网站。
结果,在国外的朋友基本上是支持的。在中国国内的朋友,90%认为是徒劳的,
建议我不要去投诉、去找关系。有一位在广州大型外企经理更有如下看法:
“你所碰到的问题,在中国大陆再普通不过,类似事件在我身边天天发生。
中国近十几年的发展,成就了很多外企及大型民企的本土管理人员,并因为
利益关系在这些企业当中形成了坚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不是跟自己有关系的人纵
使你有天大的本事插翅都难飞进去,这些企业面试都有很多关,大把的借口不要
一个人,很多海归都碰到了这种情况。
其实,不仅仅是企业,在大陆,在任何地方都是这样,政府部门,事业单位,
用人不惟才或惟贤,你可能在国外呆的时间长了,所以对这种情况出乎意料。
我本人一直在PCB外企,我们公司有芬兰人、美国人和日本人等,我对国内
的一些东西也很无奈,所以对你的心情特能理解。目前宜邮鹿镜募际踝茉
是芬兰人,她之前是诺基亚的PCB供应公司的总栽,后来我们公司为了做诺基亚
的订单,就收购了那家公司,我跟她关系不错,如果你不介意,我可以跟她说说
你的事,看她是否有合适的公司推荐。
在中国,在短期内,不要抱希望于大部分人的整体素质有多大的提高,在我们
公司,大部分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大陆人,素质都不行,我曾经介绍一个英国回来
的专业及为人都很优秀的朋友在公司财务部上班,因为当初直接找的老总,财务经
理没办法,但最后她霸道的作风硬是将我的朋友逼走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这样,还
是我上面那个朋友,后来进了华为,所以机会总会有的.”
请看下一篇《海归求职历程(二):大学求职经历及中山大学求职遭遇》
--
--------------------------------------------------------------------------------
SMTH 网友群 :
“ group247944@msnzone.cn 加为好友即可”
--------------------------------------------------------------------------------
明眸皓齿,同灌和谐水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99.222.*]
[本篇全文] [本篇作者:plax] [进入讨论区] [返回顶部]
2
发信人: plax (贝齿), 信区: WorkLife
标 题: 海归求职历程:大学求职经历及中山大学求职遭遇 (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May 31 06:33:03 2010), 站内
海归求职历程:大学求职经历及中山大学求职遭遇
作者:杜克林
本人1998年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博士毕业起就一直在华为、电信科学院、香
港中文大学、加拿大Concordia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方
面的工作。参加多个3G和4G产品的标准化和开发,是IEEE高级会员,两个信号处
理国际期刊编辑,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成员。著有两本书,30多篇论文。
其中最近的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的研究生教材《无线通信系统:从射频子
系统到4G关键技术》(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From RF Subsystems
to 4G Enabling Technologies) 在英国出版后和也在美国同时出版。该书是剑
桥大学出版社重点推介的研究生教科书。有两项美国专利或申请。其中2009年5
月提交的4G专利,已经为我带来两万港元的初始收入。
对于在国内求职大学,可能遇到的情况,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比如2006到
2007年,我从加拿大联系国内的10多所各种档次的大学,除了3所大学有热情的
回应外、并都承诺给正教授职位,其他大学一律不予理睬。而这3所大学都和我
有某种关系:我本科的大学的辅导员成为该校计算机学院的党委书记;我硕士
士就学的大学相关院系可能看我是那里的校友;我博士的同一个导师的同届博士
在广东某大学担任副校长。所以我知道都得靠关系的。但是因为当时觉得这些地
方不太理想,再加上家庭原因,还有心理上不想靠裙带关系,以为将来靠实力就
能够自己找更理想的大学职位。
在海外这些年,也经常访问新语丝网站,了解国内的学术界的腐败。所以心
理上是有所准备的。比如大学系主任和院长提出什么要求,我都是接受的。因为
在中国,你光有水平是没有用的,学术界也像官场一样。这些我都准备接受,因
为我想活得舒适、体面。我从2010年2月起回国找工作至今,也联系了将近20所
大学,有10多所大学回应。基本上这些大学院系领导对我的学术水平都还是认同
的,也还是重视我的申请的。
在安徽某所大学,我发CV的第二天,院长和系主任就约我去谈。感觉到非常
的重视,也愿意特别引进并给与每年10万元的税后的额外补贴。然而,在起草合
同过程中,我发现我很难接受他们的条款。比如,他们那里连硕士点都没有,要
我发表多少SCI,说让我带领年轻教Γ⒈淼某晒梦沂鹈谝蛔髡摺R野
领导送到国外。最致命的是,五年中任何时候离开该学校,所有的额外补贴全部
吐出。如果三年内搞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被炒掉;或者未被安徽省批准为
教授,就被炒掉,必须吐出之前的每年10万元津贴。又说,合同中的“必须”条
款的解释权在学院:所以只要和让院系领导满意,不合格也是合格。这个合同我
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因为作为学者,自由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连出国短期访问的
权力都没有,不就是卖身为了那点钱了嘛。我决定放弃,不回头。
在南方某211大学,院长极力要引进我,面试时我主要介绍了我过去的研究
成果。学院的各个系的主任、学科带头人参加。他们同意给教授职称,只是没有
审批权。总的感觉是,那位海归院长非常重视我。只是,最终决定权在校长手里。
到目前还没有决定。当然,这个学校院长也希望我和他个人能够进行合作,我觉
得也可以。在中国,知识不巴结权力,会被边缘化的。总之,我觉得这个院长对
我很不错。
在安徽的一所全国著名大学,我2月底联系了信息学院的院长,3月初他们就
安排我进行了面试。面试前系主任和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还专门和我谈,学院学术
委员会主任当即要我放弃外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我没有同意。有将近10名教
授参加我的报告。看得出他们还是很重视的。尽管我要求正教授职位,他们只同
意给一个副教授职位,并告诉我,他们对引进的人员的要求比现有人员要高很多,
未来升职也会有很高的要求。让我等他们6月份的最终的人才引进会议决定。我
也很乐意在这里工作,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
我联系江苏(包括南京)的6所大学没有一个给予回应。
在上海,我三天面谈了三所大学。感觉到这里的大学各有特色。其中上海大
学的院长刚从国外访问回来不久,对留学生的评价很负面,说他们把国内说得太
糟糕了。又说他们招人要签10年合同,学校把每年的2万元房补扣押一半以防止
这些人中途离职。院长又说,有些人不讲信用,在他们单位工作几年就离职到别
的大学去了。他们的待遇副教授一年在7到9万,正教授在8到12万,发表一篇SCI
奖励1000元,项目没有提成。我当时对院长关于中途辞职不道德的观惚泶锪瞬
同的观点,惹得他不痛快。在随后的日子了,院长通知我该校的学术带头人认为
我不是他们想引进的国际顶尖人才。
在上海的另一所大学,他们的一个所长非常想引进我,期望能够有助于把他
的研究所的博士点建立起来。我和他、还有系主任的谈话都非常轻松。他们的系
的实力在上海是非常强的。这里也是领导说了算。他们之前决定引进我为正教授,
后来在办理过程中我被通知,该校不能接受外国公民成为正式职位,但是可以考
虑访问职位。所以我就放弃了。他们的待遇好过上海大学。
在上海的一所著名大学,院长也和我谈了。院长认为我够正教授的水平,但
是怕学校方面不批,最后连副教授也搞不上。我当时坚持申请正教授。我的理由
是,我同班的17个博士现在在大学的都是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我的水平应该不
在他们之下。我当时因为有几个大学在谈,所以坚持申报正教授。但是,他们说,
他们要等11月他们学校的统一人才会议。等太久了。
再后来,上海另一所大学的人事处通知我去面试,在了解基本情况之后,我
决定不去面试了。
再说广东的大学。我联系了暨南大学。院长办公室很重视,立即回信。但是
我一看要求我傻眼了。他们要求副教授要有SCI多少篇,项目多少个。正教授要
求更高,还要得奖多少。我的水平连他们的副教授都不如。所以我只得放弃。广
东工业大学的电信学院的院长回信说,广东省人事厅对事业单位编制控制非常严
格,说他们今年只有一个名额,说有众多申请者。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们竞争。我
说愿意。他说到时候通知我。
再说深圳大学。以前我联系他们多次从来没有回应。这次我直接联系校长,
校长把我的CV转发给院长。院长的来信非常客气,也很重视。院长说,他们现在
编制已满,而且手续极其繁琐,要等下一次人才计划。并欢迎我来做报告,让我
参加了面试。我后来在深圳大学做了一次面试报告,面试现场气氛还是很轻松的。
院长说,我的外国公民身份不能获得正式任命,并说只能短期访问。院长很热情
和我谈话,说将来如果他们有课程可教,给我6个月的合同让我在这里教两门课,
或许将来人事制度会有变化。
我也联盗斯豕ひ荡笱钲谘芯可骸K侨梦姨峤环⒈淼囊恍┞畚模
说是要评审。之后我到了深圳,再次和他们的几个负责人联络。希望去面试。没
有得到回应。或许我应该打电话。但是也担心他们收到的申请太多,他们也搞不
清。我也就算了。
南方科技大学在网站上留下一个联系人和email地址,收集简历。我给他们
发送了简历。请求一个“确认收到”。但是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以上的经历只是说,经历这么长时间,虽然面试很多次,但是一个工作职位
也没有只是确定下来,出于各种原因。但是总的说来都还合情合理。
最让我恼火的就是中山大学。我二月份联系中山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黄继武。
黄教授反应还是很迅速的。看得出这个人是一个高效率的人。他们的申请需要专
门的表格,需要在表格中填写发表的论文、曾经获得的项目、获奖情况。并寄来
了申请百人计划的表格。我放弃申请百人计划。但是填表申请做一个普通的教授。
他们还要求提供两份推荐信给秘书。等材料收齐后就可以评审了。我的两份推荐
信都是国际上很有知名度或实力的教授。三月初我的材料备齐、提交,他们回信
说启动评估程序。我当时觉得这所大学是我在中国遇到的最为程序化的大学,而
且只有他们还要推荐信,当时觉得一定会给予最为合理的评价。所以我当时对对
加盟这所学校最有兴趣。
4月份我收到香港科技大学研发公司的来信,说我的第一项在那里完成的美
国专利成功转移给一个公司,算出我应该获得港元$19,392.50。同时我的第二项
专利已经和专利收购公司的谈判进入第二轮。这些我都转发给黄院长了。五月初
我给黄院长发信,告诉他我非常想到他们大学工作,如果评审委员会认为的不够
他们的正教授资格,副教授也可以。5月中旬份我来到深圳,问询黄院长评估结
果,希望能够面试一次。院长让我等等。几日后,院长回信说,“我们学院教师
应聘审查小组已经评价了您的应聘材料。根据评议结果,我抱歉地告知您,我们
目前不能提供给您教师职位。”
这个大大超出我的预料,因为之前我期望至少获得一次面试机会,让我去学
校做一次面试报告。于是我给黄院长写了信,“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想知道问题
所在。我想知道评审委员会的基本结论,因为这对我申请其他地方的职位也有帮
助。” 院长的回复把我给呛得半天没有说出话来:“我们的评价分为“研究方
向”“学术成果”“发展潜力”“教育背景”“岗位匹配”等几项。您在“学术
成果”“发展潜力”“教育背景”三项得分偏低。综合考虑您的年龄和成果,我
们最后决定不引进。”
在这五项指标中,第一项“研究方向”和第五项“岗位匹配”基本上与我的
学术水平无关。而三项与学术水平相关的职位全部得分偏低。还有这个年龄歧视,
我才39岁就老了。我才觉得正是干一番的好年龄。如果说教育背景,可能是本科
出自一个不知名的大学。那么黄继武本人的本科一样出自一个很一般的大学。如
果说我之前的专业不是电气工程,但是国外做电气工程很强的人很多都是数学物
理相关的专业,我的力学就是应用数学。把我的学术成果评价为偏低,我也是不
能接受的。我已经有英文期刊论文9篇,两本书(一本Springer 出的566页,一
本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的1024页)。中山大学的教授的背景我都看过,觉得比一般
的教授强。在学跎希一故橇礁鲂藕糯砹煊蛑墓势诳谋辔N以谙
港科技大学还有两项4G 移动通信的美国专利,而且第一项已经成功转让,我个
人已获得初始支付2500美元,第二项正在和工业界谈判。说我,发展潜力低,我
也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我要研究的都是无线通信领域最热门的与4G相关的技术。
我的学术水平真地那么低吗?这里说点题外话:2008年,我联系香港科技大
学做研究。我的香港科技大学的老板当时读了我的新书(当时还没有出版)手稿,
感觉非常出色。和我说,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和他个人签一年的研究合同,另
一个是他们有一个研究助理教授职位。建议我考虑后者,但是后者正在计划,他
是负责这个项目的总监(Director):他们在广州的霍英东研究生院和中山大学
合作搞一个研究生班。让我来教学。我当时因为担心那个合作项目搞不定,我还
是选择做了他个人的项目。当年12月,他还给我发来申请表格,告诉我工资为港
币25,000/月,需要在香港和广州两边工作。后来又来信说,我只需在广州工作,
又说这样可以省下香港的住宿费。后来他告诉我,因为招生原因,该项目取消。
我想作为中山大学信息学院的黄院长,这个项目应该和黄院长合作的吧。
所以,中山大学表面上的公正的同行评估,反而把我的学术水平看得一无是
处。而其他大学尽管没有同行评估,由院系领导个人说了算。但是他们能够从众
多的求职者中发掘出谁的学术水平高,只是他们可能会希望你能够和他们本人合
作。这里说一个笑话:文革期间,有一个劳动模范得票和毛泽东一样多。因为每
个人投三票,把毛泽东选上、把自己选上,再选上他认为最差的人(他认为这个
人肯定选不上,所以投他的票,别人就上不去),大家都这么认为;最差的人反
而被选成全国劳动模范,让毛泽东接见。我给黄继武表达了我的强烈不满。我说,
我求职,你们以任何理由拒绝我,我都接受,但是你们把与学术相关的几项评价
都评委“偏低”,这一点我不能接受,而且非常反感;这也玷污了我对你们表面
上公正的同行评估程序强烈反感:简直是在开玩笑!黄继武回应说,他们每年只
招8到10人,但是我研究了他们最近几年招聘的新人员,我的水平也不至于比他
们差,这不能把我评价为学跛健捌汀钡睦碛伞
我把黄院长的来信转发给10来个学术界的朋友,因为他们都知道我的水平。
看看他们的回信吧:
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
关于这些,估计就是中国特色。如果有一定的关系,或者预先给哪位领导打
过招呼(在他手下干),可能就通过了。
没办法,中国的学术界也是一个大官场,缺乏真正干实事的人。现在的评价
机制就是数数,而不管质量的。除了极个别的大学正在做这方面的改革,但还处
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
“Sorry to hear that.
I think you may emphasize on industrial job search. Academic
positions follow hot research topics (because of recent funding trends)
and prefer young applicants; unless very established researchers for
selected senior positions are needed (though infrequent) to attract
major funding. I imagine industrial position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
海归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
“目前国内的现状就是如此,公平性是非常差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即便是申请到学校职位到学校工作之后,你会发现太多太多明文规定的对教
育、年龄、校内校外来源等的歧视性文件。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忍受。
如果x大搞定,则去x大。如若不然,若一定要选择学校,可以选择西部一些
急需人才有发展潜力的学校。只是,最近几年回来的人比较多,这些三流到四流
的学校也变得牛气冲天了。我觉得可以考虑优先选择公司。我记得深圳有不少从
康大回来在一些公司上班的。毕竟,深圳的公司还是比较多的。”
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海归博士,浙江大学信息学院教授:
“对不起,回信晚了。国内就是这样,一向是唯出生论、唯血统论,现在又
加一个唯利是图论。
建议您,试一试以下几点:
1. www.elliit.liu.se
2. 澳门科技笱
3. XX大学”
美国博士,加拿大RIM公司技术经理,滑铁卢大学高级研究员:
“仔细看了中大的评语, 我也很失望和生气. 明目张胆地歧视年龄和教育背
景是第二让我生气的, 第一让我生气的是说你的学术成果得分偏低, 一个鸟中大,
把你的博导拿出来, 谁能哪怕出一本国际上能有影响的书我就服! 你这样的情况
学术成果还算偏低, 我真不知道他们的标准和公正从何而来.
关于年龄歧视, 我更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 不象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还没有年龄,性别歧视方面的顾及, 更没有立法. 要是在北美, 光是凭黄继
武邮件中提到的综合考虑你的年龄这句话就可以告他并胜诉, 作为一位院长, 他
敢直言不讳地在邮件中告诉你, 可见年龄或性别歧视在国内还根本没提到议事日
程上来. 在这一点上, 告他和学校也没用.
另一点也更清楚了, 国内虽然公开招聘的位置也越来越多, 但唯材是用在评
估中占的比例太小, 近期改变的可能很小, 你也只能多试一些学校, 希望能碰到
招聘中主要看重芰,学术氛围更浓的学校.
保持耐心, 保持希望!”
英国Brunel大学无线通信讲师:
“首先,如果你想回国发展,我劝你能尽量放宽心情去适应国内的这一套,
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第二是要有坚强的信心,一次不行换个学校再试,经验
就会积累。
我对国内的招人标准也不是很了解,感觉你最好要通过熟人朋友和那些系/
院领导多接触和多交流,机会才能出现。希望以上浅见能有所帮助。”
南京邮电大学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你先去公司上班,国内其它机会你再慢慢找,不然你整天呆在家里,你的
信心也会受到影响。现在的国内环境与过去不一样。国内这几年的风气非常不
好。”
(XYS20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