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推论:孔子杀了蔡伦?
孔子和蔡伦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两人本不可同日而语。但如果看一下两个人所处时代的文化传承联系,你就会发现蔡伦之死未必和孔子毫无关系。
关公战过秦琼肯定是子虚乌有的,孔子杀蔡伦倒是有点可能!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孔子倡导的 “君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仁、义、礼、智、信“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对维护封建家长专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孔子,中华文明才成为世界上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地说声:谢谢孔子!
孔子生前不得志,死后不到三百年,又经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劫难,但封建统治阶级最终还是发现了孔子学说的妙用。从汉代开始孔子的学说就几乎是天下独尊了。始于汉朝的科举制度不仅是“学而优则仕”的具体体现,而考试的内容就是要考考想当官的人对孔子礼教的理解。一代代有抱负的年轻人,不仅把当官作为人生的首要追求,而且要花费多年心血去研究孔子的论著,然后不惜毕生精力去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唯一通向官场的狭窄通道!
孔子,也就这么登堂入室,成为了中国人头脑中一个固定的记忆模块,成为不可超越、不可诋毁的神!甚至直到今天你只要说几句对孔子略显不公不敬的话,就会有人跟你发神经!
谈到蔡伦(约生活在公元105年),首先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蔡伦、造纸术的价值。
历史学者们认为,在公元2世纪之前,中国的文明程度并不比西方先进多少,甚至还落后于西方。汉代以后,中国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西方,从公元7—8世纪到十五世纪期间,甚至元末明初,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枝独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蔡伦造纸术(当然还有随之衍生的活字印刷)的巨大贡献。轻便、廉价的纸张取代竹简后,政令传达和文化传播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也大大提高。普通人参与知识学习也成为可能,社会整体知识更新就全面加快了。如此说来,蔡伦的功劳无法估量!我们也应该对他说声:谢谢了!
好在蔡伦遇到了好皇帝。公元105年,当时的皇上看到蔡伦送来的样纸非常高兴。当即就决定予以重奖。怎么个奖励法?皇帝也不过是在孔夫子的思想范畴里考量了一下,然后就做出了几千年来中国帝王一直很俗套的决定:封官、行赏。一句话,既给官位,又给金钱,双管齐下!学而优则仕吗,这本来也没什么错,但问题也容易出在这里。蔡伦先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他的长处不一定在官场,也未必能适合做官。对他的物质奖励也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多少钱是多呢?结果呢,蔡伦官倒也做了,当上了龙亭侯。人倒也富了,但老是遭人陷害,倒霉的事儿也一个跟着一个。蔡伦几度受辱之余,含恨服毒自尽!这就是人类第一位伟大发明家的悲惨结局!
我们的民族不是不重视人才,遗憾的是,每当面对一个优秀人才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就是给官做来体现人生价值,给金钱奖励以体现家国的关怀。这是我们念头根深蒂固,这种念头最初就来自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尊卑世界观,。或许,这是后人对孔子的误读,或许独尊儒术的时代,也只能官位至上!
蔡伦所处时代的具体背景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如果以此推论,你说蔡伦是怎么死的?
当商业和科技的萌芽在欧洲出现的时候,因为欧洲没有被封为神的圣贤,也就没有思想上的条条框框。那些人才也就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连会杀个牛,做个面包都让你的职业世袭者。后来有了汽车、电灯、无线电等的发明成果,那就把你的专利保护起来,让你的企业做大。只要你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就让你发大财!这个财可以让家族世代继承,也就比皇上给的多得多了。马可尼、奔驰、贝尔等企业,赫然就是无线电、汽车、电话等发明者的名字!诺贝尔哪里来的钱去设那个全球最知名的人文和科学的奖?还不是专利带来的财富?
当然,蔡伦时代太早了,那时的人不可能有今天的认识。但后来的中国对科技、商业人才也一直没有一个科学公正的重视态度,这可就是一个问题了。商人、科技人应该靠法律而不是靠“红顶子”来保护自己,政府应该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己任,而不是这个封官,那个给奖。几千年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也好,商人也好,要么红得发紫,要么一败涂地!可惜,当这些人风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何走红,等到自己在官场没看准风向身败名裂的时候,依旧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到底是不是孔子杀了蔡伦并不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非批判的继承显然无济于当代。要知道,没有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会万古优秀!
看看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吧,搞科技、搞发明的悲哀在中国远没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