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原理谈磨合-献给磨合期内的朋友们
有感于AUTO发的关于磨合的文章,特地到哥们儿老武修理厂仔细观察正在大修的几台发动机,又查询了一些关于发动机磨合的标准及技术文章,酝酿了许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所有高速接触机械部件必须磨合!
新车在初始的数千公里内,机件配合间隙较小,油膜质量差,温升大(冷车启动温度很快到90),机油易氧化变质。加上较多的金属颗粒混入机油,使机油质量下降,同时,机件之间较大的摩擦阻力也使油耗增加。
发动机磨合对于延长寿命和经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形成适应工作条件的配合性质
1.1 扩大配合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
新零件由于表面微观粗糙和各种误差,装配后配合副的实际接触面积仅为设计面积的1/100到1/1000,配合表面上单位实际接触面积的载荷就会超过设计值的百倍到千倍。微观接触面积在高应力,高摩擦热作用下容易产生塑性形变和粘着磨损,引起咬粘等破坏性故障。因此,使新零件在特定的磨合范围下运动,粗糙表面的微观凸点镶嵌其上并产生微观机械切削现象,使实际接触面积不断扩大,在短期内形成适应正常工作条件的配合表面。
1.2 形成适应工作条件的表面粗糙度
每种工况均有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花度),零件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与工况的要求差距很大。在磨合中才能形成适应工作条件的表面粗糙度。
1.3改善配合性质
由于磨合磨损形成了适应工作条件的实际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度以及配合间隙,不但显著提高了零件综合抗磨损性能,也减少了摩擦阻力与摩擦热,故障率降低,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与耐久性。
2>改善配合副的润滑效能
磨合使配合间隙增大到适应正常工作条件的配合间隙,改善了润滑油的泵送性能,增大了配合副间的润滑油流量。不但改善了配合副的润滑效能,也有利于保持正常的工作温度和配合表面的清洁。
3>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与耐久性
金属在低于或近于疲劳极限下,磨合一定的时间,实现“次负荷锻炼”,可以明显提高金属零件的抗磨损能力和抗疲劳破坏能力。
发动机的微观磨合过程
第一阶段:微观几何形状磨合期
微观粗糙表面因微观机械加工作用逐渐展平,表面金属被强化,显微硬度成倍提高,产生剧烈的磨损,增大配合间隙,形成适应摩擦状态下的工作表面质量。
第二阶段:宏观几何形状磨合期
零件表面形位误差部分得以消除,磨损量逐渐减小,机械损失减弱。
第三阶段:适应最大载荷表面准备期
零件磨损和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逐渐稳定。
目前,国内的轿车在出厂前在台架上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磨合,而第二、第三阶段要驾驶员进行磨合。
基于以上的国标及磨合原理,大家不难总结出该如何磨合自己的爱车,个人建议如下,
在磨合期间,切勿在意由于低转速或某转速下不变档导致的积炭的产生或油耗的加剧。严格遵守厂家对磨合期的规定。
1500KM以内,着重对各个档位(倒档除外)的低转速空间(怠速-2500rpm)以每500rpm为单位进行定转速磨合,注意不要急加速
1500-3000KM,着重对各个档位(倒挡出外)的经济转速空间(2500-3500rpm)为单位进行定转速磨合,注意不要过急加速
3000-5000KM,可适当将最高瞬间转速提至4000-4500rpm左右,注意最高档位时速不要超过厂家规定,且转速保持时间不宜过长(0.5-1分钟即可)。
5000KM-首保,可在4500rpm以下转速随意使用,着重磨合提速(油门快速变化)
有条件的话,可以在3000-5000KM范围内换一次机油(不换也不会有问题)
一点心得,欢迎DX们批评指正!
-
回复: 从原理谈磨合-献给磨合期内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