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漫注》
由
于 16-11-07 00:25 发布 (307 查看)
《微漫注》
魏征写的关系介绍信
选自《西游漫注》第十回(4)
在唐太宗下阴间之前,魏征给他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关系介绍信。揣着这封信,太宗心里踏实的走了。到了阴间,那崔判官一看到信之后,确实客气的不得 了。然后 阴司里的冥王,果然给太宗添了二十年阳寿。太宗这个高兴啊。还是魏征好啊!啊,别看平时对我铁面无情的,关键时刻还是他最靠谱。
其实呀。你以为魏征这介绍信真的起作用了吗?甚至是,魏征真的会替大唐皇帝谋私?当然没起作用,当然魏征也压根儿不会。那是他早已知道天意是如何安排,给 唐太宗做一个秀而已,好让他心里踏实点,这样的话,去世的时候心无恐惧,很容易这元神就离体而去了,就象脱一件衣服一样容易。
否则,以太宗当时的紧张程度,他死的时候,这紧张会让他死死抓住这个躯壳肉身,同时他又必须离体。那么,他会死的很痛苦,就象乌龟被从壳里面揪出来一样的 痛苦。
越是怕死的人,越是会在剧烈的痛苦中死去和离体。越是不怕死的人,越是轻松而去。原因就是这个。这才是魏征写关系信给太宗的真正目的。你看那信中,尽是跟 崔判官叙旧唠嗑的寒暄话。那判官看了信,笑得不行,还不忘嘴巴上应酬太宗,太宗也没瞧出名堂来。
总之,太宗就这样被哄着愉快的出离了肉身,顺利出发到达阴间。魏征配合天意安排,做得挺好。
关于魏征给太宗的这封书信,好像没人研究到过这一层,不知道魏征的这番深意。毕竟么,人生在世,基本上只死一次,极少人会有这么死去又活来的经验。但也不 是说没人知道,很多修道人都明白的很,只是,可能他们不看西游记吧,或者看明白到这儿了也不说罢了。
扫一扫,更多图文音
《微漫注》
阴间的法律
选自《西游漫注》第十回(4)
如果您接着往下挖掘,还有更让你出乎意料的事情。就是那个十八层地狱。如果这地狱的功能,真的就象小说中描述的、象传说中描述的,那它的功能实质上 就是销 毁犯了罪的生灵的业力、罪业。这个犯罪,不是以人间的法律或政府规定来判断,是以人间的道德来评判。换句话说,人间的道德标准,其实是阴间的法律!有人一 直觉得古代人类的道德是虚无的,却不知,那正是阴间的法律。你死后到阴间,是下地狱,还是被抛到九幽之外,还是轮回到哪一个层面的时空转生,等等,其实在 你死之前活着的时候,只要按照古老的传统道德一衡量,就已经可以确定了。
前面咱们说过,道德犯罪份子下了地狱,乃是被一层一层的剥皮。剥什么皮?剥离那些在世上你违背道德占有的别人的资源、所形成的一层一层的身体,也就是那一 层层的皮。所以呀,看着那刀山、火海、血池、拔舌、剥皮、抽肠的时候,别光顾着害怕了,思考思考他们的运作机理,是怎么来把那占有的资源回收,并且转换成 人家原有的资源。
说到这儿,我想,一定是打破了你对时空、三界结构的原来的认识。这是好事啊,三界的时空结构,他的确是纵横交织、不能用我们日常的这种高低、上下、大小来 度量的。要是按照现在这个牛顿时空体系的概念来理解的话,别说认识传统文化常识不容易,想读懂老子的《道德经》、想读明白《易经》那就更困难了。
扫一扫,更多图文音
《微漫注》
人皮的层数比人家少
选自《西游漫注》第十回(5)
最近几天火热流传一个新闻,2011年10月24日,在北京,地坛小学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进行一场足球友谊联赛,比人家年龄大、 个头 高、身体壮,但是结果中国学生以0比15结束了比赛。
这里面有什么问题?身体虚弱、反应迟钝、精神涣散,这是中国人目前很普遍的身体状况。这个是通过锻炼改善不了的,为什么?我的结论是:因为人体中深层的身 体淤滞不通、因为人皮的层数比人家少。如果还想追究这是为什么?缺失的答案就在前面……
扫一扫,更多图文音
《微漫注》
天机这东西
选自《西游漫注》第十一回(1)
诗曰:“百岁光阴似水流,一生事业等浮沤。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头边雪片浮。白蚁阵残方是幻,子规声切想回头。古来阴骘能延寿,善不求怜天自周。” 说的是 人生看似绵长,实则苦短,真正能让你长久的,乃是积德、行善。积阴德自然可以使寿命延长。行善则可以形成自己的循环体系、不受下界因素的制约了,这循环体 系修道人称之为周天。
古往今来,佛道人神,谁个曾点破,修善者如同修道人会形成周天?几百年来,西游记的读者,有多少人见到这句诗会豁然开朗、怵然心惊?有网友说天机这东西知 道了也不能用,那或是因为知道了并没有理解,或者是不知道遵循了马上就能用,或者是不知道这效果,不象吃果子那样马上满口余香的,他是潜移默化的就起了作 用,一时难于察觉,时间长了自己会发现早就起作用的了。
扫一扫,更多图文音
《微漫注》
不识真经
选自《西游漫注》第十一回(4)
若说结局,这西游记乃是一个有点悲催的取经故事,因为丢掉已经到了手里的有字的真经,折腾了那么长时间、苦行了那么远的路途,到最后,无字的真经拿 到了也 不认得、却取来了有字的不真之经。我认为那燃灯古佛乃是出于“气不过”,才收走了无字真经,为啥他老人家气不过呢?因为这帮取经人,连眼皮底下、手心里头 的有字真经都识不得,更不要说那无字真经了,东土众生更是不识。人家东土人士就是更钟意掺假的廉价水货。至于我为什么一再这么感叹,到得小说结尾处,一定 会奉上答案的。
扫一扫,更多图文音
《微漫注》
玄奘的牛皮
选自《西游漫注》第十二回(1)
可是你看那玄奘设定的目标是什么?看他的济孤榜文,这榜文最后一句乃是他的终极目标:“早登极乐任逍遥,来往西方随自在。”
玄奘的目标,你意识到什么问题没有?早登极乐任逍遥,意思就是跳出轮回、出离三界、登上佛国世界、就算没有正果,也做一个永生不灭的佛国百姓了。西游记中 说的极乐世界,并非佛教经书中提到的极乐世界,佛经中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天国世界的意译称呼。但是任何一个佛他的世界都是可以用极乐来形容的。西游记称释 迦牟尼佛在极乐世界,许多人以为谬误,以为作者对佛教一知半解。唉……
来往西方随自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人去了极乐世界之后,甚至还不是一般的佛国百姓那么简单,他甚至可以想去哪个佛的世界就去哪个佛的世界了!这玄奘不知 道,恐怕千百年来没有几个人知道,每个佛世界的物质组成方式都是不同、时空差异巨大、甚至构造原理都毫不相干,你想去吗?先把自己彻底拆卸了,拆到原始之 水的地步,然后再从新按照人家的构造规则组装自己吧。嘿,等你重新组装之后,恐怕已经完全不是你了。
读到这儿,我想你心中已经明白个大概了,这玄奘的牛皮吹的过于大了。恐怕他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恐怕他是读佛经多了,记忆力又好,随便拿来两句自己觉得 不错的,能表现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就这样拿来用了。
扫一扫,更多图文音
《微漫注》
见愚人不说话;见君子说真话;见真人说天机
选自《西游漫注》第十二回(3)
西游记小说,写什么都传神。却说那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自领了如来佛旨,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实有德行者。也怪不得她找不到有德行 的人, 你看她和徒弟变作疥癞僧人在长安城转悠,整天所言所行都是跟世间人的观念相反的。眼见得江流儿和尚玄奘法师开坛作法,这菩萨又上街了。他们带着袈裟、锡杖 上街做起流动摊贩来,沿街叫卖。
这菩萨没遇见城管一个,倒是颇遇到一些擅长做买卖的有钱和尚。话说甄选高僧,不少和尚就想着带上钱钞、来京城活动活动,就能选上高僧了。但是很遗憾,他们 带来买头衔的钱没用上,正不知道如何花差呢,遇上了这破破烂烂的疥癞僧两个,这俩僧人潦倒,但是手头上的袈裟锡杖看上去倒是名贵货。
别看这有钱僧修行不咋地,砍价可是真精明。一看对方俩人的潦倒模样,就寻思着这俩人肯定缺钱花。你看他如何张口:“那癞和尚,你的袈裟要卖多少价钱?”他 张口就喊人家癞和尚,你知道有多轻蔑么?你我都是佛弟子,怎么说也是同修,见面应先合十、应平等相待的嘛。他可好,这先声夺人,跟对方拉开距离,从气势上 打击压倒别人,让人家没底气喊高价。
然后菩萨张口就是天价。这愚僧一听,马上想这遇到大骗子了这今天,居然给我这么高的报价来砍,看来这价钱必定要往死里砍。但是看这癞和尚肯定不是做买卖的 料,于是遮掩不住的笑起来,且看我如何以抄底价来搞掂。
那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 你看他,首先贬低对方智商、再贬低货品质量、再贬低货品实用价值,让你再也没有能抬价的着力点。然后再来个欲擒故纵,不买了,让对方心里感觉自己手头的货 品马上一文不值。
你看看,这有钱僧做买卖实在是精明透了,深得市井交易的精髓。换做一个普通做小买卖的,这三两句就把对方给糊弄住了。而且为了贬低袈裟的实用价值,这僧人 甚至从对方也是一个和尚的角度来了一句釜底抽薪的话,那就是“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对于和尚来说,最高追求是什么? 不就是长生不老、得正果成佛吗?切!少来,就算是达到最高追求目标,也不值得花这么多钱。
哈哈,你就看吧,果然如我所说,他以为这果位是可以用钱来买的。估计他师父就是这样糊弄凡俗信众,不断的让人家捐钱捐物,以换取什么进天国、得佛果的承诺 的。这简直跟现在寺庙中那些法师大师什么的一模一样的水平嘛。
他以为这句话是给对方釜底抽薪,其实是抽了自家釜底的薪。他这一番自言自语、自以为得计的砍价高论,菩萨听都没听完就直接走人了。遇到这种愚昧的人精,花 一粒唾沫都是白白浪费。
菩萨走着走着,就撞见了下班回家路上的丞相萧瑀。这邋遢窝囊和尚遇见大官,也不回避,大大咧咧的。但是你看那萧瑀,跟前面那愚僧的地位悬殊、高那么多,但 是遇到这邋遢和尚却跟那愚僧是完全两极的相反的反应。
首先,萧瑀看见袈裟就自知是不凡之物,并不对和尚的外貌做任何偏见。和尚又开出了“袈裟要五千两,锡杖要二千两”的天价。你看人家萧瑀丞相怎样对待。人家 可是有涵养,看对方开出天价,就了解人家开高价的原因,给别人肯定自己价值的机会。菩萨闻言,就知道对方心意了。但是菩萨仍然不急于说好处,却说“有好 处,有不好处。”哎,你见过这样卖东西的姿态么?并且菩萨居然还说“有要钱处,有不要钱处。”为何菩萨如此说?这是买个破绽。把萧丞相领到了三岔路口。然 后菩萨细述了好和不好,要钱和不要钱的理由。
萧瑀一听,知道这人不是脑子进水,而是遇到高人了。这萧瑀也不考虑自己丞相的身份,也不看对方的穷样儿,下马便施礼。口称“大法长老,恕我萧瑀之罪。”就 是说萧瑀为自己开始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的跟他说话而道歉!
并且萧瑀就直接说想这袈裟给做水陆大会的玄奘法师用。然后就直接带着这潦倒贫僧去见皇帝!你就想想吧,这皇帝可是谁想见就能见的么?但是萧瑀为什么当即就 决定这么做了?因为萧瑀看人不是看外在,而是看对方的道德层面。他听闻对方的话,就知道对方是个有资格直接跟皇帝说话的贵人!萧瑀如此器量,菩萨心中也很 愉快。
太宗见萧瑀引着两个疥癞僧人,立于阶下,唐王问曰:“萧瑀来奏何事?”萧瑀就说明原因。太宗很高兴,就问那袈裟价格。菩萨依然报出最高价。太宗就跟萧瑀一 样,询问袈裟与锡杖为何这么值钱。菩萨就更加详细的道出了这袈裟、锡杖的真实来历。你看这唐王与菩萨,一个坚决不要钱,一个坚决要给钱。跟那愚人全然相 反。其实呀,就算这袈裟可以售卖,那愚人就算富可敌国也不会卖给他,世上的多少钱财也无法跟这佛国圣物相比。
你看这菩萨,见愚人,不说话;见君子,说真话;见真人,说天机。
扫一扫,更多图文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