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

浏览完整版本 : 上海地铁事故调查:申通集团负债近800亿元



outuo
09-12-26, 12:40
沉重的速度:上海地铁事故追问

本报记者 曾航 陈小莹

特约记者 衣鹏 上海报道

在向着“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狂飙的道路上,类似12月23日上海地铁一号线150号和117号客车相撞的事故,并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偶然事件。

12月24日,距离事故24小时之后,上海市政府面对媒体承认,“本次事故是上海地铁营运史上罕见的重大事故”。

这样的用词也同样十分罕见。事故定调的背后,上海的地铁已经经历了连续16年的高速发展。今年年底,上海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约350公里,在2009年底就将跻身全球三甲,位于亚洲第一,在世界上仅次于纽约和伦敦。

本报记者发现,地铁一号线的融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四个环节被分别切割给不同主体,其中上市公司申通地铁(11.45,0.00,0.00%)(600834)获得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母集团申通集团实际持有地铁资产并负责维护检修,上海两大国资平台上海久事公司和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负责融资,监管则由申通集团和港口管理局下属管理处共管。

这样的切割是上一轮上海轨道交通管理改革“四分开”的成果。但表面分开的背后,体制依然无法脱离“政企合一”的模样。虽然事故爆发在了地铁运营的环节,位于运营下游的监管主体模糊,以及上游的投融资渠道匮乏,同时给中间的运营环节增加了压力。

这个体制曾经保障了上海地铁在过去17年内的高速扩张,只是这一切似乎都不应仅仅被速度遮蔽,权责明晰的分体式改革应当更加彻底,而不是重新回归一体化。如何建立保障上海轨道交通风驰电掣的“制度地基”,追问才刚刚开始。

运营权责之裂

“一号线的日常维护完全由申通集团来负责,我们(上市公司申通地铁)只是租用集团的线路而已。”申通地铁董秘孙安告诉本报记者。

2006年的一份文件,已经清晰界定了申通地铁和申通集团的权责界限。

根据上市公司与申通集团签订的《关于资产使用的协议》,该公司继续租用申通集团所拥有的地铁一号线隧道、轨道、车站和机电设备等资产,财务报表显示,2008年上市公司共计向申通集团支付资产使用费约2亿7354万元。

在达成租赁资产协议之外,2008年上市公司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后者为申通集团全资子公司)签订了《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2008年度委托运营管理合同》,将地铁一号线的日常运营实际又委托回包给了申通集团的下属公司。上市公司并因此在2008年实际向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支付了日常委托运营成本共计1亿7673万元。

这意味着,一号线的实际持有者为申通集团,运营方是申通集团下属子公司,上市公司申通地铁只拥有使用权和收费权。此外,上市公司还从母公司申通集团租用了多辆地铁列车。

而在2006年6月,针对一号线的资产归属,两者之间曾有一次未遂的“让渡”——上市公司曾经向证监会提交过采用定向增发5.5亿A股的方式,募集30亿资金收购集团一号线列车、车站、机电设备等资产,但该方案未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

虽然没有完成产权、运营权正式装入上市公司,但在此之后,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还是重新签订了一份《关于资产使用的协议》,维持原来使用权归上市公司的界定,但大大提高了上市公司应该向集团上缴的使用费。

按照新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至2011年6月30日止,申通地铁一号线每通行一次列车将向集团支付1250元资产使用费,预计全年共需支付2.45亿元。这个价格相比此前5年收取的130元/次标准,即全年2600万元左右的标准大幅提高。

而根据本报记者获得的一篇来自上海某国资集团的内部报告,上海一号线年整体运营收入仅为3亿元左右。

对于这次大幅调高使用费以及使用费的用途,当时众说纷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上市公司支付的大额费用里,应已覆盖了检修的费用。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在2005、2006年,上市公司每年向地铁运营公司支付了4亿元左右的地铁大修、改造费及委托运营成本。

就在事故发生的当口,申通集团和其下属的上市公司申通地铁正走到重新签约的十字路口。下一个10年的签约,或将对地铁一号线的权责做出更明晰的划分。



运营机构之杂

日常维护和租用线路分属不同经营主体,只是上海地铁“四分五散”运营结构的一小部分。

在2009年之前,整个上海地铁的运营分别给了两家公司,分别是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和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其中1、2、3、4号线由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承担运营管理服务,而现代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负责5、6号线的运营管理。

这种运营交由两家不同企业的方式,本是为了让上海轨道交通在运营管理中产生良性的内部竞争。但2009年初,在新一轮改革下,原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上海现代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被解散,原有的两个运营体系被拆解成相互平级的六个组织:上海地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运营公司以及运营管理中心、维护保障中心——这六个组织均直属于申通集团。

在职权分工上,维护保障中心负责全部线路的维修保障工作,运管管理中心则负责所有线路的运营管理,而运一、运二、运三、运四负责各条线路的日常运营。其中,运一公司负责1、5、9、10号线的运营,运二公司负责上海2、11号线的运营,运三公司负责3、4、7号线运营,运四公司负责6、8、12号线运营。

这样的运营结构拆分,只是在“四分开”改革原则之下的策略,更重要的是,其还为地铁的沉重融资开辟了渠道。

政府角色之惑

从地铁一号线到十三号线,近400公里的轨道铺遍全城。同时产生的,是高额的负债。还有16年来强政府的“上海融资模式”。

新的问题仍然是,“钱从哪里来?”这甚至让上海市市长无解。韩正在今年3月表示,对今后数年高达千亿的轨道交通总投入,“我也不知钱从哪里来”。

工商资料显示,至2008年年末,申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负债合计已达近796.8亿元。而申通集团成立至今,均无法保持年度主营业务盈利。年净亏损水平更是从5年前的几亿元上升至十几亿元,2008年约23亿元。

早在3年前,申通集团财务负责人就曾撰文警示:“轨道交通前期各线路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资本金比例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40%。”这位负责人笔下的“前期轨道”,意指轨道交通一、二、三、四号线。其中一、二号线的政府资本金投入比例高达95%和69%,贷款利息则由市级财政承担。在一号线的延长段和二号线建设中,一些沿线区级政府或下属企业参与了出资。

这种模式曾被久事公司高层公开发文称为“政企不分,建管一家,业主缺位”。该职称为高级经济师的高层认为,当时的运营主体上海市地铁总公司,集地铁规划、行业管理、建设、运营于一身,“政府职能和企业行为混为一体”。

本世纪投建运营的三号线(延伸段)、四号线共计225.6亿的建设总投资中,资本金仅约占31%。其余的部分则是当时的“新模式”——申通集团在2000年成立,其下属的“项目公司”,开始承担贷款资金的利息支出。

“政府”对地铁的倾注,由直接投入转为了曲线支援。久事和城投的政府背景为市场所知道,他们所发企业债、中期票券的信用凭据总是很高,但额度需要证监会批准。

此后,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提速。2005年上海市发改委的相关文件显示,至2010年,上海在建和新建的轨交项目共14个,总投资估算约1670亿元。其中需落实的资本金就达670亿。

但放在上海地铁事故的语境下,政府应该扮演的角色仍引发反思。有专家公开表示,在轨道交通发展初期之后,地方政府应逐步从目前的投资担保人角色淡出,转而强化对地铁运营的监管功能。

ifewig
09-12-26, 13:34
上海人诚实,直爽……不虚伪,不伪装。

林森
09-12-26, 15:17
那上海人有什么缺点。

明月
09-12-26, 17:59
我不认为


上海人诚实,直爽……不虚伪,不伪装。

ifewig
09-12-26, 19:14
那上海人有什么缺点。

缺点啊,那可太多了!

首先,中国人有的缺点,上海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的。

诚实和表达直接,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不会做人,
精明精打细算等同与斤斤计较小心眼,
等等。

如果人喜欢一种东西,就容易把它的特质归纳成优点,用褒义词表达出来。
如果人不喜欢一种东西,当然就会把它的特点总结成缺点,并用贬义词罗列出来。

所以,很多东西只是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是主观的。
如果在看待问题时,能把个人的主管感情对这个客观事物的影响降低到一种极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会相对客观一些。

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都是人。

happy2008
09-12-26, 20:31
上海人诚实,直爽……不虚伪,不伪装。
憑我认识的上海人之中,没有一个人有以上的这几点.

林森
09-12-26, 20:37
上海人,直爽……不虚伪,我也不觉得。我在那里生活过。最大的感受是上海人看不起外来人。

俺可是巨星喔
09-12-26, 21:32
最大的感受是上海人看不起外来人。 可以说得再直接一些嘛,不94势力么!

空空然
09-12-26, 21:35
上海人诚实,直爽……不虚伪,不伪装。

恐怕应该改成 上海人的某些人诚实,直爽……不虚伪,不伪装。

城市男孩
09-12-26, 22:07
上海人,直爽……不虚伪,我也不觉得。我在那里生活过。最大的感受是上海人看不起外来人。
这话说的属实,但是我要补充一点的就是,如果你是有钱的外地人,那上海人就不会看不起你,还有点想巴结你哦!虚伪啊!势利眼!
呵呵,如果在这里说的话有伤到哪位上海人,那本人纯粹无心的,我只是把我在上海生活了7,8年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也也许是我碰到的比较特殊吧!
哈哈,别见怪哦!

ifewig
09-12-27, 00:53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个方向的信息,那最喜欢起哄的我已经为大家找到了不少材料。希望大家会喜欢。

转贴:上海人的50个缺点 (http://pop.pcpop.com/080226/3894378.html)

1.不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乱闯红灯,被香港朋友誉之为”以自杀方式过马路”,看看今年上海因行人乱闯红灯而造成的死亡人数,真觉得香港朋友此言不虚!

2.穿睡衣逛马路、买小菜、逛超市、乘公交车、甚至逛南京路步行街,让外地人、外国人大惑不解。

3.在阳台上、大街上乱晾衣服,花花绿绿,人称”万国旗”。

4.乘车秩序差,好象都不知道乘车要排队的,哄抢位置就更不用说了,什么叫尊老爱幼?谁力气大谁老大!
(以上深蓝)

5.遛狗时让自己的狗狗在外面乱拉屎而不把狗屎清除掉。

6.在车厢里、餐厅等公共场所吸烟,完全不考虑到别人的健康!

7.夏夜在路灯下搓麻将到三更半夜,吵的附近居民无法睡觉。

8.随地吐痰!一次居然看到一个极时髦漂亮的上海美眉也这么做,真让人难过!

9.随手乱扔东西,明明路边就有垃圾箱的,就是不肯走那两步路!

10.吃野生动物!别以为只有广东人会吃,上海人也不是吃素的!

11.从车厢里往窗户外面乱扔东西,难怪马路上永远打扫不干净!
(以上阿毛爱女生)

12.在外地旅游时肆无忌惮的大声说上海话,上海人对此已司空见惯,但是这其实是素质不高的举动。

13.历史都发展到今天了,还是有不少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更瞧不起”乡下人”。但是,真正地道的上海人都是上海郊区的农民变来的,难怪余秋雨说,上海人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

14.贪小便宜,在菜场讨价还价买好了一斤青菜,临走时还要再拿一把。@#$%&

15.斤斤计较不宽容,早上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又有人因为被踩到了被推到了而大声吵架,从上车一直吵到下车,到现在我的耳朵还翁翁作响呢!
(以上妞妞)

16.在马路上骂孩子,多不文明!

17.一向节约的上海人吃自助餐时却比较浪费,为什么?
(以上jessie)

18.事事爱围观的习惯是我对上海人最不上眼的看法。
(以上nash)

19.上海人不够团结。
(以上Jessica)

20.对于上海人,有钱就是爷,比北京好一些,北京是有权才是爷;

21.听到洋文(无论东洋西洋还是印度,只要是叽里咕噜的外国语)就腿软,不但哈日、哈韩,而且哈所有的外国人,以满嘴叽里咕噜为荣;

22.贪图小便宜,一架吵翻天;
(以上流浪部族)

23.在外地或是在外地人比较多的地方,上海人的眼神常有些怪怪的,时时在昭示自己是非外地人,这是一种文明的排外吧?

24.男人细腻有余,阳刚不足。做饭洗碗,拖地洗衣。那是责任和绅士,可是到了单位很少有能胜任一把手的位置,缺少点胆气和魄力。

25.女人柔媚有余,果敢不足。偶尔的依赖性可能是一种温柔雅致,可是多了娇气的发嗲就成了矫情了。”作”是上海女人创作的生动名词,比野蛮女友还难以捉摸。

26.上海的孩子太聪明少,了一点纯真和童趣,很早就懂得竞争和心计,在团队中懂得展示自己却不能去照顾他人。这是家长的悲哀还是整个氛围教育的偏离?
(以上东方语)

27.整天说“cana”。

28.上海人一看人家说有什么不好,比如闯红灯什么的,马上就会说这是外地人做的——这本身也是上海人的陋习!
(以上灵炅)

29.从前面的帖子看,绝少有人愿意回应主题,大多数人都在回避。所以我提出一条,不愿意听到别人说上海人的缺点,就是上海人的陋习。这种习惯往往通过看似狂妄自大的姿态表现出来,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缺乏自信。

30.我一个朋友是学习法语的,他的法国老师就经常表现出对美国的不屑一顾,特别不喜欢学生夸美国的东西。其实,这正表现出了法国在美国文化的冲击下日渐没落的局面。上海曾经没落过一段时间,所以造就了如今很多上海人要靠自大来掩饰自卑。上海今后要蒸蒸日上,必须要克服这种没落的小市民心理。

31.上海人的另外一个陋习是从媒体到平民百姓,总是有意无意地强化对外地人的歧视。比如报道什么刑事案件的时候,如果是外地人做的,就喜欢强调其外地人(特别是民工)身份,如果是本地人做的,就不强调了。久而久之,市民对外地人的印象也就固化了。我的看法是,就算是外地人在上海的刑事犯罪率高于本地人,媒体也不能因此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地域歧视意识。草率地把个体归于某个群体,并以此为理由歧视一个群体是不公正的。从这方面来说,媒体只知道迎合小市民的心理需求,素质实在不高。
(以上rake99)

32.坐地铁、公交车已经快是先上后下啦。而里面那些要下车的人都必须经过重重万难,才能挤出来~
(以上Channel)

33.上海人还有一个十分恶劣的习惯——糟蹋绿地!来居民小区或者街头绿地去看看吧,到处是人们扔下的垃圾!这到底是为什么?绿地惹人厌了?即使改不掉乱扔垃圾的毛病,扔在一毛不长的柏油地上也好。为什么要和肥沃的草地过不去?
(以上来自天堂的问候)

34.在公共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让位子。
(以上richy280)

35.本题写得很好,可以看出对上海人爱之深,评之切。其实上海人最大的陋习是不把自己当成中国人。我们大家是希望上海变得更好才来关注她。可是很多人在回复中肆意地制造一些咬文嚼字的攻击,很没意思。
(以上雨林开窗)

36.上海的某些40岁以上的“妈妈桑”(包括一些男性朋友)最让人受不了,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可以拿出八年抗战的精神,没完没了。
(以上=SY=地下party)

37.去年三月份因为我家宝宝要做一个小手术住进了上海市儿童医院,同室有上海人进出板着脸,好像这是她家,不管别人家宝宝是否睡觉洗澡,笑闹开门窗随她心。

38.医生护士大着嗓门只会吼人,连扫地的也不正眼瞧人,管你脚不脚来个大扫荡。
(以上千与千寻)

39.上海人尤其是一些貌似摩

ifewig
09-12-27, 00:54
张一一:从四大缺点看丑陋的上海人

2008年10月22日21:13  来源:新浪博客  我要评论(3) (http://comment.hunantv.com/comment/?type=news&sid=52214)

一旦你和上海人打上交道,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丑陋。
一、阳盛阴衰
上海这个城市有着四张“文化名片”,分别是刘翔、姚明、韩寒和余秋雨。有意思的是,这四个最有名的上海人,无一例外都是男人,在这里,你根本无法看到任何有关“男女平等”的痕迹。
然而,刘翔、姚明、韩寒和余秋雨们,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作为运动员的刘翔和姚明,他们的商业运作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别忘了,在“奥运会金牌大户”中国,我们并不缺乏好的运动员;而在现阶段的中国,有思想的,能搞好经济建设的人才,才是最为紧缺和必需的资源,对刘翔和姚明的过度炒作,只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迷失方向。而作为上海另外两张“名片”的韩寒和余秋雨,就显得更加的荒唐和可笑,一个是侥幸出了本自传炒作成功的,一个是就会写几篇无病呻吟散文、甚至连自传这样长篇都写不出来俨然还以“大师”和“儒宗”自居的,这两位的“成功”,远不仅仅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悲哀,更是所有中国人集体的悲哀。
从刘翔、姚明、韩寒、余秋雨这诠释着上海城市文化的四个上海男人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浮躁”。
二、崇洋媚外
上海人管北京人、广东人、江浙人以及其它所有凡上海人以外所有的内地人都叫“乡下人”、“农民”或者“瘪三”,他们显是早已忘了,他们的爷爷奶奶曾都是从苏北乡下和浙江农村逃荒出来的“乡下人”、“农民”和“瘪三”。
上海人的子女几乎从不会到上海以外的地区去上学,当然,成绩特水货家境特糟糕实在没办法的除外。上海人的子女留学多在日本,上海话、日语和国语,是上海的三种“官方语言”。在上海,往往只要有一个日本人在场,所有人立马就舍弃他们平素奉为玉语纶音的在上海话而改用日语交谈,在上海,日语的普及程度会让你感到惊讶。
上海人开得最多的是日本车,去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会盛气凌人难抑骄傲地跟你说:“这是大日本帝国的原装货,便宜又耐用”,说着说着,口水便要流将出来,那语气,仿佛大日本帝国就是他们的亲爹。
三、冷漠自私
如果要评选中国“最没有人情味”的城市,那一定非上海莫属。如果在上海你骑自行车摔了个头破血流,千万别指望有人会帮上你一把,只要还不曾听见后边有人一边在拼命地摁车铃,一边极不耐烦地骂骂咧咧:“哪能啦,侬快点啦,阿拉还要上班啦!”这就是对你最好的人道主义救助。
行色匆匆的上海人从不知红绿灯为何物,走大路如同他们自个儿家里客厅,所以上海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是最高的,据说有关方面正考虑在上海的十字路口引进北京披黄马褂的交通协管员,这好歹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上海的公交和地铁永远都是“先上后下”,3年前张一一先生在上海曾有过一次乘地铁的美好经历,到站后又过了三站还没法脱颖而出冲出车门,只好绝望地大呼“救命”,这才有人极不情愿地让出一条羊肠小道,让我在过了四站后才如逢大赦遍体鳞伤地挤下车,从此谈上海地铁色变。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有网友拍到姚明的父母乘地铁去五棵松体育馆看篮球比赛,我当时就想,要是把这五棵松体育馆搬到上海去,我保证姚明他爹妈一定看不到那场比赛。后来,我又听说张曼玉也乘坐北京的地铁了,我又想,曼玉姐有本事你去上海坐上两回试试,没准还没十月就能让你做妈咪!王志文和戴娆合唱的一首情歌这样唱道:“在人潮汹涌的都市寻找内心完美的自我,你是不是有些在意?”是的,我确实很有些在意。
四、没有文化
我曾说过湖南人没文化,但那毕竟是气话,是对近些年湖湘文化的日渐没落的恨铁不成钢。倘若以上海人作为参照系的话,湖南人其实个个称得上“鸿儒”的了。湖南好歹还有几千年高天厚土的文化沉淀,但作为上海这样一个舶来城市,头重脚轻根底浅,如同美国人一般上溯两三百年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了,正如同周迅那挺爷们的歌喉所唱:“你飘啊飘,我摇啊摇,无根的水草”,根基相当地浅薄,根本就无从谈起什么文化的底蕴,所以像韩寒和余秋雨这样最没有文化的两个人,都能大步流星堂而皇之地跻身上海最著名的“文化人”,成为上海的城市象征和文化名片,真是没有办法。
上海人嗓门特大,有个掌故说,一老外看到俩上海人在激烈地吵架,热心肠走过去排解,原来这俩上海人不过是在说悄悄话。这掌故虽然有些“臭”上海人的意思,但也能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上海人内心的惶恐和空虚,因为没有文化的支撑,因为内心空虚和不够自信,所以上海人才拼命要从大嗓门中去寻找安全感。
上海人的“没文化”,还表现在他们行为的浅薄,上海人是出了名的势利眼,唯物质论,上海人对货币有一种天然的眷恋和情有独钟,上海女人宁可每天在家啃咸菜馒头也要挎个LV包出门,实在是让人敬佩又落泪。
骄傲的上海人呵,什么时候,能低下你们并不高贵的头颅呢?

明月
09-12-27, 12:44
如果说河南人是旧时中国人的缩影,那么上海人是现时中国人的写照。不要把崇洋媚外的帽子只给上海人扣上,泊来文化现在已经横扫中原大陆。上海人的唯西洋是举,崇权势之用以是举国之通病。只不过像楼上的那位MM所说,上海人表现的更突出一些,他们不懂得伪装,所以不讨好罢了。

空空然
09-12-27, 13:39
如果说河南人是旧时中国人的缩影,那么上海人是现时中国人的写照。不要把崇洋媚外的帽子只给上海人扣上,泊来文化现在已经横扫中原大陆。上海人的唯西洋是举,崇权势之用以是举国之通病。只不过像楼上的那位MM所说,上海人表现的更突出一些,他们不懂得伪装,所以不讨好罢了。



我不认为

上海人诚实,直爽……不虚伪,不伪装。


呵呵,明月啊,好像你被ifewig给套进去了呵呵,你看看你都说了什么: 人家说上海人不伪装, 你说你不认为; 现在呐,你主动说上海人不伪装!

shawien
09-12-27, 16:43
是人总有优缺点,不要去讨论别人的,先管好自己吧。看不惯别人就别去搭理,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尽管看不惯上海,还是一个劲的往上海挤呢。只有完美的人才有资格对他人评头论足。

二月樱桃
09-12-30, 00:23
http://www.outuo.net/vbulletin/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119911&stc=1&d=1262125389全中国人民都有缺点。。
全中国人民都有优点。。
全中国人民都有的上海市市民也有
同样上海市市民有的全中国人民也有

I LOVE SH

ifewig
09-12-30, 00:50
http://www.outuo.net/vbulletin/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119911&stc=1&d=1262125389全中国人民都有缺点。。
全中国人民都有优点。。
全中国人民都有的上海市市民也有
同样上海市市民有的全中国人民也有

I LOVE SH

顶这个回复!我顶,我狂顶!




如果人喜欢一种东西,就容易把它的特质归纳成优点,用褒义词表达出来。
如果人不喜欢一种东西,当然就会把它的特点总结成缺点,并用贬义词罗列出来。

所以,很多东西只是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是主观的。
如果在看待问题时,能把个人的主管感情对这个客观事物的影响降低到一种极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会相对客观一些。

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都是人。

I LOVE SH :65:

狗毛小老大
09-12-30, 17:44
顶16,17楼......
没错,上海人缺点很多,但强调上海人有什么意思呢?不都是中国人吗?树大招风吗?......: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