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论坛

浏览完整版本 : 阿道夫·希特勒



outuo
08-01-23, 00:51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889%E5%B9%B4&variant=zh-hans)4月2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20%E6%97%A5&variant=zh-hans)-194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5%E5%B9%B4&variant=zh-hans)4月3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30%E6%97%A5&variant=zh-hans)) 自193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3%E5%B9%B4&variant=zh-hans)起任德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5%9B%BD&variant=zh-hans)总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0%BB%E7%90%86&variant=zh-hans);193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4%E5%B9%B4&variant=zh-hans)起任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5%9B%BD%E5%9B%BD%E5%AE%B6%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5%B7%A5%E4%BA%BA%E5%85%9A&variant=zh-hans)(即纳粹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B3%E7%B2%B9%E5%85%9A&variant=zh-hans))领袖和纳粹德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B3%E7%B2%B9%E5%BE%B7%E5%9B%BD&variant=zh-hans)的元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9%A6%96_%28%E7%B4%8D%E7%B2%B9%E5%BE%B7%E5%9C%8B%29&variant=zh-hans)直至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variant=zh-hans)时期,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D%A6%E8%A3%85%E5%8A%9B%E9%87%8F&variant=zh-hans)最高统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5%B1%E5%B8%A5&variant=zh-hans)。他被公认为是二战的发动者与罪魁祸首。

生平简介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2)] 早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9/Baby-hitler.jpg/200px-Baby-hitler.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Baby-hitler.jp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Baby-hitler.jpg&variant=zh-hans)
孩童时期


希特勒生于巴伐利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B4%E4%BC%90%E5%88%A9%E4%BA%9E&variant=zh-hans)和奥地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5%E5%9C%B0%E5%88%A9&variant=zh-hans)的边界城市因河畔布劳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A0%E6%B2%B3%E7%95%94%E5%B8%83%E5%8A%B3%E7%91%99&variant=zh-hans)(Braunau am Inn)的一个海关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5%85%B3&variant=zh-hans)文职人员家庭,父亲阿伯雷·希特勒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4%BC%AF%E9%9B%B7%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曾经当过鞋匠,后来才转为海关文职人员。希特勒年幼随父亲加入天主教成为信徒,可是日后受基督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F%BA%E7%9D%A3%E6%95%99&variant=zh-hans)原教旨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E%9F%E6%95%99%E6%97%A8%E4%B8%BB%E7%BE%A9&variant=zh-hans)影响,曾立志要成为牧师。
希特勒童年时代性格即很倔强、放任,希特勒的童年很不愉快。目前有历史学家指出,希特拉小时候曾遭到学校同学的虐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9%90%E5%BE%85&action=edit),才造就了后来的希特勒。他很爱他的家人。他曾学习过绘画,但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非常差,因此未毕业就退学了。他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4%E4%B9%9F%E7%BA%B3%E7%BE%8E%E6%9C%AF%E5%AD%A6%E9%99%A2&action=edit),但都被以“不适合绘画”为由拒绝录取。父母双亡之后他的生活日益窘迫,不得不流浪到维也纳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4%E4%B9%9F%E7%BA%B3&variant=zh-hans)街头行乞,靠卖画为生,有时被雇佣来扫雪、扛行李。
希特勒早在中学时就接触了狂热的民族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91%E6%97%8F%E4%B8%BB%E4%B9%89&variant=zh-hans)思想,来到维也纳之后又阅读了大量宣传种族优越的书籍,更加痴迷于其中。他发誓要“为德国复兴而奋斗”。在他1925年出版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中,他表露了他对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的确信﹑对犹太民族的仇恨,并且为日后走上纳粹主义这道路埋下了伏笔。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3)] 一战与纳粹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variant=zh-hans)刚爆发时,希特勒志愿参加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第16团,在西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7%B7%9A&variant=zh-hans)与英法联军作战。191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17%E5%B9%B4&variant=zh-hans),他由传令兵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A0%E4%BB%A4%E5%85%B5&action=edit)晋升为下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B%E5%A3%AB&variant=zh-hans),并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奖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奖章,还曾两次负伤,在第二次负伤后养伤期间,德国向协约国宣布投降。战后,由于德国曾爆发以犹太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A%B9%E5%A4%AA%E4%BA%BA&variant=zh-hans)为首,与苏俄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4%BF%84&variant=zh-hans)第三国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8%89%E5%9B%BD%E9%99%85&variant=zh-hans)联手的共产革命,德国陆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86%E5%86%9B&variant=zh-hans)一方面要避免共产思想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B1%E7%94%A2%E6%80%9D%E6%83%B3&variant=zh-hans)在军队中蔓延,一方面又对如雨后春笋成立的各种新政党颇有兴趣,于是成立了一个调查局。希特勒因为这个调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而应征并获得录用。在慕尼黑大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5%95%E5%B0%BC%E9%BB%91%E5%A4%A7%E5%AD%A6&variant=zh-hans),他对被遣返战俘的演说才能让教授与战俘们同样印象深刻。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c/Nazi_Swastika.svg/180px-Nazi_Swastika.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Nazi_Swastika.sv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Nazi_Swastika.svg&variant=zh-hans)
纳粹党的标识


191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19%E5%B9%B4&variant=zh-hans),在执行任务旁听德国工人党(即后来的纳粹党)会议的时候,希特勒起身痛斥一个鼓吹巴伐利亚分离运动者是中了犹太人“要把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的奸计,德国工人党主席德莱克斯勒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8%8E%B1%E5%85%8B%E6%96%AF%E5%8B%92&action=edit)对此演说印象深刻并邀请了希特勒入党。不久后希特勒成为主席团委员,3年后即192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21%E5%B9%B4&variant=zh-hans)出任党魁,并正式将党名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并雇佣了一批打手成立了国民冲锋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BD%E6%B0%91%E5%86%B2%E9%94%8B%E9%98%9F&variant=zh-hans)。
192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23%E5%B9%B4&variant=zh-hans),希特勒因为啤酒馆政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5%A4%E9%85%92%E9%A6%86%E6%94%BF%E5%8F%98&variant=zh-hans)事件而入狱,在狱中由他口述完成《我的奋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1%E7%9A%84%E5%A5%8B%E6%96%97&variant=zh-hans)》一书的上半部分,表达出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废除《凡尔赛和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7%A1%E5%B0%94%E8%B5%9B%E5%92%8C%E7%BA%A6&variant=zh-hans)》,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并宣扬复仇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8D%E4%BB%87%E4%B8%BB%E4%B9%89&variant=zh-hans)、种族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8D%E6%97%8F%E4%B8%BB%E4%B9%89&variant=zh-hans)、民族沙文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91%E6%97%8F%E6%B2%99%E6%96%87%E4%B8%BB%E4%B9%89&action=edit)和反苏反共等思想。192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24%E5%B9%B4&variant=zh-hans)12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2%E6%9C%88&variant=zh-hans)出狱后,他于次年重建纳粹党并成立党卫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9A%E5%8D%AB%E5%86%9B&variant=zh-hans)(警卫旗队)。
1931年希特勒参加德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5%9C%8B&variant=zh-hans)选举,由于并宣扬仇恨主张而被天主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4%B8%BB%E6%95%99&variant=zh-hans)驱逐出教会,教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5%99%E7%9A%87&variant=zh-hans)并下令天主教徒不得投票给希特勒。至此希特勒与天主教决裂。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他后来上台即取缔天主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4%B8%BB%E6%95%99&variant=zh-hans),统一成为德国教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5%9C%8B%E6%95%99%E6%9C%83&action=edit),为此赢得了不少仇恨天主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4%B8%BB%E6%95%99&variant=zh-hans)的路德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7%AF%E5%BE%B7%E5%AE%97&variant=zh-hans)原教旨基督教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E%9F%E6%95%99%E6%97%A8%E5%9F%BA%E7%9D%A3%E6%95%99%E6%9C%83&action=edit)支持,使其可全面控制德国的宗教思想,为日后之恐怖政权打下基础。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4)] 第三帝国

193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3%E5%B9%B4&variant=zh-hans),在路德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7%AF%E5%BE%B7%E5%AE%97&variant=zh-hans)原教旨基督教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E%9F%E6%95%99%E6%97%A8%E5%9F%BA%E7%9D%A3%E6%95%99%E6%9C%83&action=edit)、垄断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E%84%E6%96%AD&variant=zh-hans)资本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84%E6%9C%AC&variant=zh-hans)集团和军界支持下,纳粹党发展成为国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8B%E6%9C%83&variant=zh-hans)中的第一大党。1月3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30%E6%97%A5&variant=zh-hans),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国会纵火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BD%E4%BC%9A%E7%BA%B5%E7%81%AB%E6%A1%88&variant=zh-hans)”与“长刀之夜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5%BF%E5%88%80%E4%B9%8B%E5%A4%9C&variant=zh-hans)”等事件,他逐渐打击及削弱异己党派与党内反对派,巩固自身势力。193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4%E5%B9%B4&variant=zh-hans)8月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1%E6%97%A5&variant=zh-hans),总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1%AF%E9%82%A6%E5%A4%A7%E7%B8%BD%E7%B5%B1&variant=zh-hans)保罗·冯·兴登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9D%E7%BD%97%C2%B7%E5%86%AF%C2%B7%E5%85%B4%E7%99%BB%E5%A0%A1&variant=zh-hans)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9%A6%96%E5%85%BC%E5%B8%9D%E5%9C%8B%E7%B8%BD%E7%90%86&variant=zh-hans),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无限期连任,并命令所有军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9B%E9%98%9F&variant=zh-hans)、法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5%AE%98&variant=zh-hans)以及政府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4%BF%E5%BA%9C&variant=zh-hans)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9%A6%96&variant=zh-hans)和总理,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B%AC%E8%A3%81%E8%80%85&variant=zh-hans),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纳粹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4%8D%E7%B2%B9%E5%8C%96&action=edit)。在执政期间,希特勒废止魏玛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D%8F%E7%8E%9B%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将德国改称为纳粹德国或德意志第三帝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84%8F%E5%BF%97%E7%AC%AC%E4%B8%89%E5%B8%9D%E5%9B%BD&variant=zh-hans);并解散国会,取缔其他一切政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4%BF%E5%85%9A&variant=zh-hans)和团体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A2%E4%BD%93&action=edit),迫害和屠杀天主教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4%B8%BB%E6%95%99%E4%BC%9A&variant=zh-hans)、自由派别基督教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7%AA%E7%94%B1%E6%B4%BE%E5%88%A5%E5%9F%BA%E7%9D%A3%E6%95%99%E6%9C%83&action=edit)、民主党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91%E4%B8%BB%E5%85%9A%E4%BA%BA&action=edit)、共产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B1%E4%BA%A7%E5%85%9A&variant=zh-hans)人和犹太人,宣布纳粹党和第三帝国合为一体,开始了他的独裁之路。
在第三帝国初期阶段,他的某些经济措施一度使得德国经济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阴影,也因此获得低下层民众的支持。希特勒承诺“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排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9%9B%E6%8E%92&variant=zh-hans)与面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D%A2%E5%8C%85&variant=zh-hans)”,而且他的承诺在第三帝国初期(1933年—193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8%E5%B9%B4&variant=zh-hans))实现了,从而使更多人拥护希特勒。所以战后有人这样评价他:“元首在1938年之前是伟人,1938—1940年之间是暴君,1940之后则是个彻底的疯子。”这句话不无道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0/Benito_Mussolini_and_Adolf_Hitler.jpg/150px-Benito_Mussolini_and_Adolf_Hitler.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Benito_Mussolini_and_Adolf_Hitler.jp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Benito_Mussolini_and_Adolf_Hitler.jpg&variant=zh-hans)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5)] 二战

在政治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4%BF%E6%B2%BB&variant=zh-hans)体制上,希特勒领导下的第三帝国相对魏玛共和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D%8F%E7%8E%9B%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ans)时期是倾向于极端民族主义的。193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6%E5%B9%B4&variant=zh-hans),德国与裕仁天皇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3%95%E4%BB%81%E5%A4%A9%E7%9A%87&variant=zh-hans)领导的日本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5%E6%9C%AC&variant=zh-hans)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8D%E5%85%B1%E4%BA%A7%E5%9B%BD%E9%99%85%E5%8D%8F%E5%AE%9A&action=edit)》;次年,墨索里尼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2%A8%E7%B4%A2%E9%87%8C%E5%B0%BC&variant=zh-hans)领导的意大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4%8F%E5%A4%A7%E5%88%A9&variant=zh-hans)加入了这个协定,从而形成了德、日、意三大轴心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D%B4%E5%BF%83%E5%9B%BD&variant=zh-hans),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对外进行侵略战争的同时,在国内希特勒实行法西斯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8%A5%BF%E6%96%AF&variant=zh-hans)式的一党恐怖专政,仇视且排斥其它非纳粹政党和思想,包括共产主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B1%E4%BA%A7%E4%B8%BB%E4%B9%89&variant=zh-hans)。他建立的第一个集中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86%E4%B8%AD%E8%90%A5&variant=zh-hans)即为关押共产党之用。他还鼓吹民族优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91%E6%97%8F%E4%BC%98%E8%B6%8A&action=edit),仇视其它民族。他在国内建立冲锋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2%E9%94%8B%E9%98%9F&variant=zh-hans)、党卫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9A%E5%8D%AB%E5%86%9B&variant=zh-hans)、盖世太保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B%96%E4%B8%96%E5%A4%AA%E4%BF%9D&variant=zh-hans)等独立于德国国防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5%9B%BD%E5%9B%BD%E9%98%B2%E5%86%9B&variant=zh-hans)之外的纳粹军事组织,实行种族灭绝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8D%E6%97%8F%E7%81%AD%E7%BB%9D&variant=zh-hans)政策。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德国以及其占领国领土上大量建造集中营,犹太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A%B9%E5%A4%AA%E4%BA%BA&variant=zh-hans)以及其他人种的遭到了空前的大屠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5%B1%A0%E6%9D%80&variant=zh-hans)。根据粗略估计,期间总共有约600万犹太人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屠杀。
在战争方面,希特勒在军事上摒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模式,创立了并且实践了闪电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7%AA%E7%94%B5%E6%88%98&variant=zh-hans)、空军支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9%BA%E5%86%9B%E6%94%AF%E6%8F%B4&action=edit)等新型战争模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8%E4%BA%89%E6%A8%A1%E5%BC%8F&action=edit),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式。
1936年3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variant=zh-hans),在他的指挥下德军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E%B1%E8%8C%B5%E5%85%B0%E9%9D%9E%E5%86%9B%E4%BA%8B%E5%8C%BA&variant=zh-hans)。7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7%E6%9C%88&variant=zh-hans),德军伙同意大利军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4%8F%E5%A4%A7%E5%88%A9%E5%86%9B%E9%98%9F&action=edit)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7%8F%AD%E7%89%99%E5%86%85%E6%88%98&variant=zh-hans),扶持佛郎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9%83%8E%E5%93%A5&variant=zh-hans)取得政权。193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8%E5%B9%B4&variant=zh-hans)3月12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2%E6%97%A5&variant=zh-hans),第三帝国吞并奥地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5%E5%9C%B0%E5%88%A9&variant=zh-hans);9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9%E6%9C%88&variant=zh-hans),英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B1%E5%9B%BD&variant=zh-hans)、法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5%9B%BD&variant=zh-hans)、德国与意大利在德国慕尼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5%95%E5%B0%BC%E9%BB%91&variant=zh-hans)签定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苏台德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5%8F%B0%E5%BE%B7%E5%8C%BA&variant=zh-hans)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5%95%E5%B0%BC%E9%BB%91%E5%8D%8F%E5%AE%9A&variant=zh-hans)》。193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9%E5%B9%B4&variant=zh-hans)3月15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3%E6%9C%8815%E6%97%A5&variant=zh-hans),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进军并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D%B7%E5%85%8B%E6%96%AF%E6%B4%9B%E4%BC%90%E5%85%8B&variant=zh-hans)。为避免苏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8%81%94&variant=zh-hans)卷入战争,导致德国两线作战,希特勒邀请斯大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5%A4%A7%E6%9E%97&variant=zh-hans)会晤,并于同年8月23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8%E6%9C%8823%E6%97%A5&variant=zh-hans)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5%BE%B7%E4%BA%92%E4%B8%8D%E4%BE%B5%E7%8A%AF%E6%9D%A1%E7%BA%A6&variant=zh-hans)。1939年9月,纳粹德国采取闪电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7%AA%E7%94%B5%E6%88%98&variant=zh-hans)战术,迅速侵占波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5%85%B0&variant=zh-hans),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0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0%E5%B9%B4&variant=zh-hans)春,希特勒指挥德军仅用6周时间打败英法联军,占领丹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B9%E9%BA%A6&variant=zh-hans)和挪威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C%AA%E5%A8%81&variant=zh-hans)。5月开始进攻法国,并相继攻下荷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D%B7%E5%85%B0&variant=zh-hans)、卢森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2%E6%A3%AE%E5%A0%A1&variant=zh-hans)和比利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F%94%E5%88%A9%E6%97%B6&variant=zh-hans)。6月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4%E6%97%A5&variant=zh-hans),英军被迫从敦刻尔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5%A6%E5%88%BB%E5%B0%94%E5%85%8B&variant=zh-hans)向英国撤退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5%A6%E5%85%8B%E5%B0%94%E5%85%8B%E6%92%A4%E9%80%80&action=edit)。6月1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14%E6%97%A5&variant=zh-hans),巴黎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B4%E9%BB%8E&variant=zh-hans)沦陷,6月22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22%E6%97%A5&variant=zh-hans),法国与德国签订了德法停战协定,法国投降。由希特勒制定的旨在摧毁英国的“海狮行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7%8B%AE%E8%A1%8C%E5%8A%A8&action=edit)”于同年9月展开,不列颠空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D%E5%88%97%E9%A2%A0%E7%A9%BA%E6%88%98&variant=zh-hans)正式开始。德国空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5%9B%BD%E7%A9%BA%E5%86%9B&action=edit)不分昼夜地对英国境内包括伦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C%A6%E6%95%A6&variant=zh-hans)、考文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83%E6%96%87%E5%9E%82&variant=zh-hans)在内的各大城市进行轰炸。但是在首相丘吉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8%E5%90%89%E5%B0%94&variant=zh-hans)的率领下,英国成功抵制住了德国的空袭威胁。
194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1%E5%B9%B4&variant=zh-hans)6月22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22%E6%97%A5&variant=zh-hans),300万德军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越过苏德边界进军苏联,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苏德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8F%E5%BE%B7%E6%88%98%E4%BA%89&variant=zh-hans)。希特勒曾妄图在6-8周内打败苏联。战争开始时,德军连连获胜,并迅速深入苏联内部。然而1941年底的莫斯科保卫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E%AB%E6%96%AF%E7%A7%91%E4%BF%9D%E5%8D%AB%E6%88%98&variant=zh-hans)粉碎了希特勒的闪击战术。同年12月7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2%E6%9C%887%E6%97%A5&variant=zh-hans),珍珠港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F%8D%E7%8F%A0%E6%B8%AF%E4%BA%8B%E4%BB%B6&variant=zh-hans)爆发,美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B%BD&variant=zh-hans)对日本宣战,希特勒向美国宣战。194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2%E5%B9%B4&variant=zh-hans)底到194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3%E5%B9%B4&variant=zh-hans)初,22个德国陆战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AF%E5%A4%A7%E6%9E%97%E6%A0%BC%E5%8B%92%E6%88%98%E5%BD%B9&variant=zh-hans)中被全歼,同时,英国将领蒙哥马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2%99%E5%93%A5%E9%A9%AC%E5%88%A9&variant=zh-hans)在阿拉曼战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6%8B%89%E6%9B%BC%E6%88%98%E5%BD%B9&variant=zh-hans)中也取得胜利。194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4%E5%B9%B4&variant=zh-hans)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hans),美英盟军在诺曼底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F%BA%E6%9B%BC%E5%BA%95&variant=zh-hans)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C%A7%E6%B4%B2%E7%AC%AC%E4%BA%8C%E6%88%98%E5%9C%BA&action=edit)。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共同打击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面临覆灭的命运。同盟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8C%E7%9B%9F%E5%9B%BD&variant=zh-hans)军队很快在各个战场转入全面反攻,德军则节节败退;1944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4%E5%B9%B4&variant=zh-hans)之7月20日密谋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7%E6%9C%8820%E6%97%A5%E5%AF%86%E8%B0%8B%E6%A1%88&variant=zh-hans)希特勒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8%8C%E7%89%B9%E5%8B%92&variant=zh-hans)在东普鲁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B1%E6%99%AE%E9%AD%AF%E5%A3%AB&variant=zh-hans)鹰堡遭到预藏炸弹行刺暗杀失败;至少3000人涉案被审判有罪被处以极刑。[来源请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E5%88%97%E6%98%8E%E4%BE%86%E6%BA%90&variant=zh-han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6/Stars_%26_Stripes_%26_Hitler_Dead2.jpg/150px-Stars_%26_Stripes_%26_Hitler_Dead2.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Stars_%26_Stripes_%26_Hitler_Dead2.jpg&variant=zh-hans)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Stars_%26_Stripes_%26_Hitler_Dead2.jpg&variant=zh-hans)
美国报纸刊登希特勒的死讯


194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5%E5%B9%B4&variant=zh-hans)4月28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28%E6%97%A5&variant=zh-hans),苏联红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A2%E5%86%9B&variant=zh-hans)攻入柏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8F%E6%9E%97&variant=zh-hans)市区。希特勒宣布邓尼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2%93%E5%B0%BC%E8%8C%A8&variant=zh-hans)海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5%86%9B&variant=zh-hans)元帅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5%B8%85&variant=zh-hans)为元首继承人,宣传部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A3%E4%BC%A0%E9%83%A8%E9%95%BF&action=edit)戈培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88%E5%9F%B9%E5%B0%94&variant=zh-hans)为总理继承人,党务部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9A%E5%8A%A1%E9%83%A8%E9%95%BF&action=edit)鲍曼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2%8D%E6%9B%BC&action=edit)为党务继承人,并下令逮捕不忠的帝国元帅戈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88%E6%9E%97&variant=zh-hans)和盖世太保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B%96%E4%B8%96%E5%A4%AA%E4%BF%9D&variant=zh-hans)首领希姆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8%8C%E5%A7%86%E8%8E%B1&variant=zh-hans),之前他还枪毙了企图叛逃的卫队长,爱娃·布劳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4%9B%E5%A8%83%C2%B7%E5%B8%83%E5%8B%9E%E6%81%A9&variant=zh-hans)的亲戚菲格莱因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F%B2%E6%A0%BC%E8%8E%B1%E5%9B%A0&action=edit)。4月3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30%E6%97%A5&variant=zh-hans)15时30分,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8%B1%E5%A8%83%C2%B7%E5%B8%8C%E7%89%B9%E5%8B%92%C2%B7%E5%8B%83%E5%8A%B3%E6%81%A9&variant=zh-hans)举行婚礼,之后希特勒用一支7.62毫米手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9%8B%E6%9E%AA&variant=zh-hans)自杀,而爱娃·布劳恩则服氰化钾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0%E5%8C%96%E9%92%BE&variant=zh-hans)自尽。1945年5月8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8%E6%97%A5&variant=zh-hans)夜,纳粹德国正式投降,德国战败。不久盟军在总理府的废墟中找到了希特勒尚未完全焚毁的尸体。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6)] 推翻希特勒的密谋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7)] 1938年

193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8%E5%B9%B4&variant=zh-hans)间,希特勒正在中欧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6%AD%90&variant=zh-hans)准备入侵捷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D%B7%E5%85%8B&variant=zh-hans),制造欧洲大战的危机。那时有见识、有谋略的第三帝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8%89%E5%B8%9D%E5%9B%BD&variant=zh-hans)政治人物与将领们,很多都想对这个失去理智、四面树敌的“疯人”希特勒加以抑制,由于希特勒与其一小撮纳粹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4%8D%E7%B2%B9&variant=zh-hans)党徒不可理喻,于是他们企图逮捕希特勒,另组军政府,然后执行比较有理性而合乎实际的政策。
这群阴谋绑架领袖的德国将军,竟包括时任陆军总司令温柏鲁奇泽 (http://de.wikipedia.org/wiki/von_Brauchitsch)将军、前任参谋总长温贝克将军、时任参谋总长赫尔达 (http://de.wikipedia.org/wiki/Franz_Halder)将军、柏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F%8F%E6%9E%97&variant=zh-hans)守将韦兹里本 (http://de.wikipedia.org/wiki/Walther_Otto_Dietrich_von_Witzleben)、波茨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8%8C%A8%E5%9D%A6&variant=zh-hans)守将伯鲁克道夫 (http://de.wikipedia.org/wiki/Walter_Graf_von_Brockdorff-Ahlefeldt)及军需处长、柏林警察局长等人,可说是将星云集。他们已约定于1938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8%E5%B9%B4&variant=zh-hans)九月十四日下午八时,乘希特勒返抵柏林时举事,逮捕希特勒。
在他们万事俱备之后,忽于计划逮捕前四小时得知,英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B1%E5%9C%8B&variant=zh-hans)、法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95%E5%9C%8B&variant=zh-hans)两方领袖已对德国入侵捷克的要求,作出重大让步。一时间希特勒变成民族英雄,这些德国将军不愿违背民意,逮捕“领袖”,于是计划喊停。嗣后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执行入侵捷克计划,九月二十八日签订慕尼黑协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5%95%E5%B0%BC%E9%BB%91%E5%8D%94%E5%AE%9A&variant=zh-hans),接着更并吞捷克、入侵波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3%A2%E8%98%AD&variant=zh-hans),自此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B0&variant=zh-hans)。
战后,英国首相丘吉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2%B1%E5%90%89%E7%88%BE&variant=zh-hans)回忆起这桩密谋,不禁喟然叹曰:“这是历史上发生的小事,而使全人类命运随之打滚的又一例证!”(见丘吉尔“二次大战回忆录”第一集“暴风雨的来临”第十七章)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8)] 1944年

主条目:7月20日密谋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7%E6%9C%8820%E6%97%A5%E5%AF%86%E8%B0%8B%E6%A1%88&variant=zh-hans)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9)] 著作


《我的奋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91%E7%9A%84%E5%A5%8B%E6%96%97&variant=zh-hans)》
《第二本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A%8C%E6%9C%AC%E6%9B%B8&action=edit)》(Zweites Buch)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action=edit&section=10)] 参见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Commons-logo.svg/30px-Commons-logo.svg.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Commons-logo.svg&variant=zh-hans)
维基共享资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4%E5%9F%BA%E5%85%B1%E4%BA%AB%E8%B5%84%E6%BA%90&variant=zh-hans)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阿道夫·希特勒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Adolf_Hitler?uselang=zh)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0/Wikiquote-logo-zh.png/40px-Wikiquote-logo-zh.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Wikiquote-logo-zh.png&variant=zh-hans)
维基语录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B4%E5%9F%BA%E8%AF%AD%E5%BD%95&variant=zh-hans)上的相关摘录: 阿道夫·希特勒 (http://zh.wikiquote.org/wiki/zh:Special:Search/%E9%98%BF%E9%81%93%E5%A4%AB%C2%B7%E5%B8%8C%E7%89%B9%E5%8B%92)



德意志第三帝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6%84%8F%E5%BF%97%E7%AC%AC%E4%B8%89%E5%B8%9D%E5%9B%BD&variant=zh-hans)
戈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88%E6%9E%97&variant=zh-hans)
戈培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88%E5%9F%B9%E5%B0%94&variant=zh-hans)
希姆莱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8%8C%E5%A7%86%E8%8E%B1&variant=zh-hans)
7月20日阴谋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7%E6%9C%8820%E6%97%A5%E9%99%B0%E8%AC%80%E6%A1%88&variant=zh-hans)

前任:
安东·德莱克斯勒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89%E4%B8%9C%C2%B7%E5%BE%B7%E8%8E%B1%E5%85%8B%E6%96%AF%E5%8B%92&action=edit)纳粹党领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B3%E7%B2%B9%E5%85%9A&variant=zh-hans)
1921-45年继任:
无前任:
Franz Pfeffer von Salomo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ranz_Pfeffer_von_Salomon&action=edit)冲锋队领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B2%E9%94%8B%E9%98%9F%E9%A2%86%E8%A2%96&action=edit)
1930-45年前任:
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A%93%E5%B0%94%E7%89%B9%C2%B7%E5%86%AF%C2%B7%E6%96%BD%E8%8E%B1%E8%B0%A2%E5%B0%94&variant=zh-hans)德国总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E5%9B%BD%E6%80%BB%E7%90%86&variant=zh-hans)(1)
1933-45年继任:
约瑟夫·戈培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A%A6%E7%91%9F%E5%A4%AB%C2%B7%E6%88%88%E5%9F%B9%E5%B0%94&variant=zh-hans)前任:
保罗·冯·兴登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9D%E7%BD%97%C2%B7%E5%86%AF%C2%B7%E5%85%B4%E7%99%BB%E5%A0%A1&variant=zh-hans) (总统)元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9%A6%96_%28%E7%B4%8D%E7%B2%B9%E5%BE%B7%E5%9C%8B%29&variant=zh-hans)(1)
1934-45年继任:
卡尔·邓尼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1%E5%B0%94%C2%B7%E9%82%93%E5%B0%BC%E8%8C%A8&variant=zh-hans) (总统)
(1)国家元首和总理的职能已在1934年至1945年合并为元首兼帝国总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9%A6%96%E5%85%BC%E5%B8%9D%E5%9C%8B%E7%B8%BD%E7%90%86&variant=zh-hans)

outuo
08-01-23, 00:52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d/Adolf_Hitler_in_Yugoslavia_crop.JPG/150px-Adolf_Hitler_in_Yugoslavia_crop.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Adolf_Hitler_in_Yugoslavia_crop.JPG&variant=zh-hans)
任期
193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33%E5%B9%B4&variant=zh-hans)1月3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E6%9C%8830%E6%97%A5&variant=zh-hans) – 1945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5%E5%B9%B4&variant=zh-hans)4月3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30%E6%97%A5&variant=zh-hans)前任库尔特·冯·施莱谢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A%AB%E7%88%BE%E7%89%B9%C2%B7%E9%A6%AE%C2%B7%E6%96%BD%E8%90%8A%E8%AC%9D%E7%88%BE&variant=zh-hans)继任约瑟夫·戈培尔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4%84%E7%91%9F%E5%A4%AB%C2%B7%E6%88%88%E5%9F%B9%E7%88%BE&variant=zh-hans)德意志帝国元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9%A6%96_%28%E5%BE%B7%E6%84%8F%E5%BF%97%E5%B8%9D%E5%9C%8B%29&action=edit)
任期
1934年8月1日 – 1945年4月30日前任保罗·冯·兴登堡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F%9D%E7%BE%85%C2%B7%E9%A6%AE%C2%B7%E8%88%88%E7%99%BB%E5%A0%A1&variant=zh-hans)(总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1%AF%E9%82%A6%E5%A4%A7%E7%B8%BD%E7%B5%B1&variant=zh-hans))继任卡尔·邓尼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1%E5%B0%94%C2%B7%E9%82%93%E5%B0%BC%E8%8C%A8&variant=zh-hans)(总统)出生188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889%E5%B9%B4&variant=zh-hans)4月2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4%E6%9C%8820%E6%97%A5&variant=zh-hans)
奥地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5%A7%E5%8C%88%E5%B8%9D%E5%9C%8B&variant=zh-hans)因河畔布劳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A0%E6%B2%B3%E7%95%94%E5%B8%83%E5%8A%B3%E7%91%99&variant=zh-hans)逝世1945年4月30日
德国柏林政党纳粹党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4%8D%E7%B2%B9%E9%BB%A8&variant=zh-hans)配偶爱娃·勃劳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8%B1%E5%A8%83%C2%B7%E5%8B%83%E5%8A%B3%E6%81%A9&variant=zh-hans)

jessy4me13
08-01-23, 01:07
一直蛮想看我的奋斗中译本。

Tracy
08-01-31, 23:32
我一直好奇他那hakenkreuz是哪儿来的灵感~ 是有根据还是他自己想的?还是在西方有什么特别意义?
还记得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这边有些人对佛教的卍会反感,就是因为hakenkreuz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