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

浏览完整版本 : 中印边境战争



outuo
07-12-02, 18:38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2%E5%B9%B4&variant=zh-cn)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cn)或10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variant=zh-cn)至11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variant=zh-cn)间发生在中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variant=zh-cn)和印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B0%E5%BA%A6&variant=zh-cn)的藏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8F%E5%8D%97&variant=zh-cn)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古巴导弹危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A4%E5%B7%B4%E5%AF%BC%E5%BC%B9%E5%8D%B1%E6%9C%BA&variant=zh-cn)和此次战争几乎同一时间爆发。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8/8f/Xizang_Dong_1.png/400px-Xizang_Dong_1.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Xizang_Dong_1.png&variant=zh-cn)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1)] 冲突起因

中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variant=zh-cn)与印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B0%E5%BA%A6&variant=zh-cn)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到195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1%E5%B9%B4&variant=zh-cn)前后,印军侵占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A%A6%E5%85%8B%E9%A9%AC%E6%B4%AA%E7%BA%BF&variant=zh-cn)”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殖民者所占的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占部分中国领土。195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9%E5%B9%B4&variant=zh-cn),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2)] 中国观点

由于麦克马洪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A%A6%E5%85%8B%E9%A9%AC%E6%B4%AA%E7%BA%BF&variant=zh-cn)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于西藏南部的分界线。并且直到195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1%E5%B9%B4&variant=zh-cn)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A%A6%E5%85%8B%E9%A9%AC%E6%B4%AA%E7%BA%BF&variant=zh-cn)。因此,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3)] 印度观点

194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47%E5%B9%B4&variant=zh-cn)印度立国后,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英国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B%B1%E5%9B%BD&variant=zh-cn)殖民者占据的中国领土。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8F%E5%8D%97&variant=zh-cn)地区属于印度。 更多内容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no-Indian_W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Sino-Indian_War)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4)] 战争过程

1962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2%E5%B9%B4&variant=zh-cn)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cn),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打死打伤中国官兵数十人。10月2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20%E6%97%A5&variant=zh-cn),印军2万多人在空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9%BA%E5%86%9B&variant=zh-cn)的配合下从东段和西段向中国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反击,战争开始。 1962年10月20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20%E6%97%A5&variant=zh-cn)至28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28%E6%97%A5&variant=zh-cn)是中国反击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8%97%8F&variant=zh-cn)的边防军暂时收复了藏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8F%E5%8D%97&variant=zh-cn)和达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E%BE%E6%97%BA&variant=zh-cn)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0%E7%96%86&variant=zh-cn)边防军驱除了印军的37处据点。10月2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24%E6%97%A5&variant=zh-cn),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8F%E5%8D%97&variant=zh-cn)及达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E%BE%E6%97%BA&variant=zh-cn)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16%E6%97%A5&variant=zh-cn)至2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21%E6%97%A5&variant=zh-cn)为中国军队反击的第二阶段。11月14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14%E6%97%A5&variant=zh-cn)和16日,印军再次于中印边境发起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8%97%8F&variant=zh-cn)边防军在东、西段向印军发动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8%97%8F&variant=zh-cn)边防军拔掉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0%E7%96%86&variant=zh-cn)边防军则拔除了印军在班公洛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F%AD%E5%85%AC%E6%B4%9B&action=edit)地区的据点。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8F%E5%8D%97&variant=zh-cn)、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4%BE%E7%93%A6%E5%93%88%E6%8B%89%E5%B0%94%C2%B7%E5%B0%BC%E8%B5%AB%E9%B2%81&variant=zh-cn)(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说,向美国要求国际介入调停。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此后两国边境即以麦克马洪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A%A6%E5%85%8B%E9%A9%AC%E6%B4%AA%E7%BA%BF&variant=zh-cn)为界,但争议未断。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5)] 关于战争的争议

印度方面一直拒绝承认、否认或掩饰实际上第一次冲突早在6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6%E6%9C%88&variant=zh-cn)就开始了,并且发动者是印方,而坚决认为开战日期是中方10月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0%E6%9C%88&variant=zh-cn)的反攻.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6)] 中印停战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3/3e/MacMahon_Line.jpg/300px-MacMahon_Line.jp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MacMahon_Line.jpg&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MacMahon_Line.jpg&variant=zh-cn)
麦克马洪线示意


中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避免战争进入长期化,不利于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仍非常原始,必须倚赖西藏的藏民人力、牦牛拉车。中国方面于11月22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22%E6%97%A5&variant=zh-cn)零时起下令边防军全线停火。12月1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2%E6%9C%881%E6%97%A5&variant=zh-cn)起,中国边防军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9%E5%B9%B4&variant=zh-cn)11月7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7%E6%97%A5&variant=zh-cn)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等于将西藏藏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8F%E5%8D%97&variant=zh-cn)和达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E%BE%E6%97%BA&variant=zh-cn)地区交给了印度,另外还依约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1963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3%E5%B9%B4&variant=zh-cn)5月26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5%E6%9C%8826%E6%97%A5&variant=zh-cn)前释放和遣返战俘。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7)] 战争结果


中国方面:从麦克马洪在线,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将藏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8F%E5%8D%97&variant=zh-cn)和达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E%BE%E6%97%BA&variant=zh-cn)纳入版图。1979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79%E5%B9%B4&variant=zh-cn)2月邓小平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4%A7%E5%B0%8F%E5%B9%B3&variant=zh-cn)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1987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7%E5%B9%B4&variant=zh-cn)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之南建立“阿鲁纳恰尔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数字不详。但是根据阿鲁纳恰尔邦总人口数约为两百万来估算,在藏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7%8F%E5%8D%97&variant=zh-cn)地区的印度移民约为近百万。然而因为阿鲁纳恰尔邦和藏南地区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国以后如果再提出边境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移民将有很大的困难。
2006年以后,中印边界谈判透露出来的迹象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可能承认麦克马洪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A%A6%E5%85%8B%E9%A9%AC%E6%B4%AA%E7%BA%BF&variant=zh-cn)为正式边界,但希望收回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的达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E%BE%E6%97%BA&variant=zh-cn)地区(Tawang)。与此不同的是,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D%99%E7%8E%89%E7%8E%BA&variant=zh-cn)在2006年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6%E5%B9%B4&variant=zh-cn)11月13日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1%E6%9C%8813%E6%97%A5&variant=zh-cn)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节目中指出:“中国的立场是,你们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F%E9%B2%81%E7%BA%B3%E6%81%B0%E5%B0%94%E9%82%A6&variant=zh-cn)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全部拥有主权。这就是我们的立场。”但印度外交部也公开重申“阿邦属于印度的事实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务员代表团原订访问中国进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员来自阿鲁纳恰尔邦,北京当局认为一旦发给该员签证,无异承认阿邦属于印度。新德里当局因此取消代表团出国访问。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8)] 观点

西方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B0%E5%BA%A6%E5%B0%8D%E8%8F%AF%E6%88%B0%E7%88%AD&action=edit)》(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解放军作家金辉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91%E8%BC%9D&action=edit)在《墨脱的诱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2%A8%E8%84%AB%E7%9A%84%E8%AA%98%E6%83%91&action=edit)》书中对那段历史作了这样结论,“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编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5%A2%83%E6%88%98%E4%BA%89&action=edit&section=9)] 参见


麦克马洪线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A%A6%E5%85%8B%E9%A9%AC%E6%B4%AA%E7%BA%BF&variant=zh-cn)
中印边界问题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B0%E8%BE%B9%E7%95%8C%E9%97%AE%E9%A2%98&variant=zh-cn)
世界战争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6%E7%95%8C%E6%88%B0%E7%88%AD%E5%88%97%E8%A1%A8&variant=zh-cn)

outuo
07-12-02, 18:41
中印边境反击战中方真实伤亡人数解密

战前,指挥所的气氛是紧张的。张国华有时专心研究地图,有时离开地图踱着步子深思。“慎重初战”是个很不好驾驭的车头,初战必胜又是最起码的要求。与印军毕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极派”,还是“少林派”呢?估计不会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要“猫”当“老虎”打,像对付国民党的中等部队。当时有一种意见,为了慎重,只打沙则一点,吃掉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方案。张国华考虑再三,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吃就吃它一个旅!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位领导时,那位领导身体震了一下:“这太冒险了!万一……”

  还有一位领导不无担心:“现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战役发起时间向后推迟两天,以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

  张国华没有表态。他说:“看看部队准备情况吧。”

  阴法唐政委代表新组建的四一九部队师团两级领导再次进言:“张司令员,战役发起时间不能推迟!”

  “理由呢?”张国华不露声色。

  “我1万多人进入战场,在森林里隐蔽了一天一夜,不动烟火,再推迟两天很容易暴露作战意图。那时再进攻还有什么突然性!”

  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推迟,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意见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领导也认为张国华是在冒险,但毛泽东不喜欢墨守陈规。他把另一种意见的文稿推到桌子一边,颇有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方案定了。干部会上,张国华激越的声音把出击前的喧闹压了下去:“现在当面敌人不是1300,而是2500,准备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三至五天解决问题,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战速决,务必全歼。打起来不受‘麦线’约束,但要报告中央。打不好是前边的人负责,补给不好是管后勤的人的责任。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打不好,消极说法是未完成任务;积极说,是不够共产党员条件!”

  会后,他又布置:要多准备些猪肉,要把各团电影组组织起来,把军区文工团调到前方,以鼓士气。

  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便铺天盖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耸耸肩,笑了:“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军区前指刚刚收到这一鼓励电,还没来得及转发,又收到中央收回该电的通知。张国华心头一紧:出什么事了?等他收到第二封电报时,心中的疑团才渐渐解开。后一封电报只比前一封电报多了两句话:一句是“捷报频传”,另一句是颇带感情色彩的“中央、军委极为高兴”。为什么又收回前封电报呢?张国华寻思:看这口气,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他的高兴溢于言表,他希望电报能更大地鼓励前线士气……是的,一定是的!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3个旅,生擒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中方作战部队也付出了代价,伤亡1460人。
  摘自《红墙见证录》,当代中国出版社尹家民/著

羽龙
07-12-03, 01:31
在此战役中,印度军队不堪一击,作战作风,水平,战术都非常低下,所以就算是现在我也一样鄙视印度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