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nessa
07-01-12, 22:40
肥 胖 的 病 因 机 制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过度蓄积,超过正常生理需要,而且有害于身体健康和正常机能活动的一种病态,是机体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和细胞肥大导致体重超标的病理状态。肥胖的发病机制是热量的摄取大于热能的消耗,最终以脂肪形式储存与体内,形成肥胖。
肥胖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是一组多病因疾病,不但与饮食营养、生活方式、代谢失调、功能障碍、遗传倾向、心理因素等有关,而且受传统观念、文化素质、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既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学原因。诸多因素之间密切相关或互为因果。
五 个 发 胖 信 号
如果你发现最近有以下现象中的一个或更多,那么要注意控制你的体重了,因为肥胖之前也是有预兆的。
科学观察发现,身体发胖前往往会出现以下五个反常现象及预兆:
1、 爱吃爱喝:
只要不是得了糖尿病、“甲抗”之类的疾病,突然的胃口增大,特别喜欢喝水和饮料等,大多是发胖的前兆。
2、 贪睡:
睡觉特别香,已经睡了足够的时间还想睡或者经常哈欠连天,在排除过于疲劳的情况下,是肥胖到来的迹象。
3、 变懒:
一贯勤快的人变得懒了,遇事无精打采,或者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假若不存在什么疾病,有可能是发胖的预兆。
4、 劳累:
与平时相比,近来总感到疲劳,多活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只要不是生病,就有可能是肥胖悄悄向你走来。
5、 怕动:
如果是爱运动的人,渐渐地不想再动了,甚至感到参加运动是一种负担,也可能是发胖的信号。
红色信号已经亮起来了,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肥 胖 的 多 种 成 因
简单地说,肥胖是人体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的结果,既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
1、 饮食因素:
它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食用过多的油脂成分可以促进脂肪组织的增长,特别是饱和脂肪。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过多地摄入热量总是与摄入过多的脂肪有关,因为同量的脂肪携带热量的效率要比同量的淀粉和蛋白质高很多,所以“吃的不多”并不表示“吃的热量不多”。
2、 环境因素:
主要指人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等。如杨贵妃时代的“以胖为美”,自然决定了人们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而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更会使人发胖。美国的“可口可乐化”或“麦当劳式”的快餐饮食和生活习惯,决定了美国近30%的肥胖发病率。
3、 遗传因素:
遗传不仅与肥胖有关,而且也与消瘦有关。这种遗传性与母亲的关系更大,如果母亲肥胖,那么她的孩子肥胖和消瘦的可能性是75%。
有肥胖遗传背景的人或者是有肥胖倾向的人,代谢对身体的影响很有效。也就是说,如果在饥荒年代,对于有肥胖遗传基因的人,很少的饮食也能使这些人活下来,这些人有了“勤俭基因”。但当这些人在短期内富了以后,饮食不仅得到了满足,而且这种“勤俭基因”可以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将热量储存起来,产生肥胖。
4、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代谢率逐年下降,所以同样的饮食,同样的运动量,在20岁时不胖,可到了40岁就会发胖。
肥 胖 的 世 界 性 警 告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全球肥胖人口在过去20年里急剧增长,全世界已经有10亿人属于肥胖症患者。
泛美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2/3的成人体重超标,1/3的成人患肥胖症;在加拿大,50%的人体重超标,患肥胖症人口占13%;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德国、芬兰等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至少50%的人口超重,15%以上的人患肥胖症。而且,肥胖现象出现了两种令人担忧的趋势:一是逐渐向青少年发展,二是由第一世界向第三世界蔓延。
中国现今的肥胖人数已经超过了7000万。有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肥胖人数可能会超过2亿。
肥胖症已被证实是人类长寿的主要障碍之一。肥胖症患者易患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他们面临的死亡风险比体重正常的健康人高50%~100%。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症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10大主要威胁之一。
据北京医疗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53%的肥胖症患者至少有以下疾病之一: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去年6月份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性肥胖病学术大会上,一张世界肥胖病发病率排行榜的统计图表明,中国名列第10名。
忽 视 肥 胖 危 及 生 命
新世纪之初,国际肥胖症大会发布报告,全世界因患肥胖症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同期全球饿死的人数。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肥胖定义为一种流行性疾病,美国已经将其列为与吸毒和枪支泛滥等同的社会问题。正如WHO 肥胖特别工作小组负责人菲利詹母斯博士指出的:肥胖人数正以每 5年一倍的速度增长。它是一种规模巨大的流行病,一个灾难必须唤起公众的觉醒,将把肥胖作为一个严重的疾病以及一个重大的全球保健问题来看待。
现代社会肥胖病频发,已使肥胖成为一种流行病,而不仅是影响美观,并且有碍于社交与日常生活的外表特征,如不能得到有效防治,还很可能演变成严重合并症。科学界和医学界把肥胖定性为病,主要是因为最大的致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胆石症、肿瘤、骨关节病等都与肥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忽视肥胖常常会危及生命。
无 奈 的 吃 无 辜 的 胖
当今社会宴请成风,赴宴者无不牢骚满腹却又无何奈何。就是家庭之间,此风也是日盛,同仁间闲聊的内容往往是休息日举家饱餐,婆家、岳母家都是盛情难却,以致于刚立志者碍于情面破坏了减肥计划。
不吃会得罪人,是人们共同的认识,其实既然是亲情之间又何妨明说呢?老人一般都会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理,总不会为此大动肝火吧?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把情况讲清楚,这里面也有许多学问、艺术,需要学习、探索。
中国人历来好客,面对满桌美味,捱不过情面,忍不住诱惑又怨得谁呢?因此要尽量避免应酬的场合,会朋友的时间更要避开吃饭的时间。
真的无可奈何之际,不妨以矿泉水之类斟满面前杯子,对别人的劝助得体地说说谎未尝不是件善事。可以争取主动拣些清淡东西,细嚼慢咽,越斯文越好,别人也不会再注意于你。要以自己为主,任何时候都应该如此,稍长些时间,任何人都会理解的。
吃 真 的 是 一 种 享 受 吗 ?
人们吃东西,心情好的时候往往不加选择,什么都对口味,很容易过量。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哭闹的时候,往往给块糖、给点安抚宝宝。或曰:“宝宝乖带你去吃……”此类言语,在公众场所,比比皆是。我们小时候就听过,然后在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吃是在哭、闹——即情绪不佳状态下发生的,也可以说是在吃不好的情绪下。过后往往是因此引发的消化不良,暴饮暴食伤身。
心情不好,对食物一般比较反感,也可以以食解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发生过食,导致身体热量储存,引起肥胖。
吃不仅仅是果腹的行为,也的确是一种精神上、感官上的享受,但是现代医学证明,贪恋口福的人往往容易患各种疾病,对此不可不重视。心情好与不好,更是饮食的大忌。
胖友,为了您的健康,请注意您吃的情绪。
有 的 人 为 何 食 欲 强 ?
好多人都知道“能吃是福”这句话。现代观点认为能吃不是福,而是藏着祸。
对所有能吃、爱吃又怕胖的朋友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
某些人的肥胖,是由于内分泌或心理等因素造成。而对相当一部分人却不是这类原因。
我总认为减肥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但为什么好多有毅力的人却又始终无法逾越这道坎呢?说穿了是这些人对食物有依赖性。
这种依赖性就是我们体内的不平衡的血糖。平时我们吃的食物必须转化成葡萄糖,才可以输送到血液中,被细胞吸收成为身体的能量。
正常的饮食过程,大脑得到“吃饱”的讯息后会刺激胰脏分泌胰岛素,促使肝脏的糖释放到血液中。等到血液达到一定标准,胰岛素停止分泌。平时血液糖平衡、稳定时,人有精神,充满活力;相反血糖过低,易引起头晕、心慌、饥饿,会非常愿意吃高糖分的淀粉食物。这是很危险的事。
正确有效的途径是保持体内血糖的平衡。且还要控制体重。这就需要为自己科学用餐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过度蓄积,超过正常生理需要,而且有害于身体健康和正常机能活动的一种病态,是机体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和细胞肥大导致体重超标的病理状态。肥胖的发病机制是热量的摄取大于热能的消耗,最终以脂肪形式储存与体内,形成肥胖。
肥胖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是一组多病因疾病,不但与饮食营养、生活方式、代谢失调、功能障碍、遗传倾向、心理因素等有关,而且受传统观念、文化素质、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既有明显的生物学原因,又有复杂的社会学原因。诸多因素之间密切相关或互为因果。
五 个 发 胖 信 号
如果你发现最近有以下现象中的一个或更多,那么要注意控制你的体重了,因为肥胖之前也是有预兆的。
科学观察发现,身体发胖前往往会出现以下五个反常现象及预兆:
1、 爱吃爱喝:
只要不是得了糖尿病、“甲抗”之类的疾病,突然的胃口增大,特别喜欢喝水和饮料等,大多是发胖的前兆。
2、 贪睡:
睡觉特别香,已经睡了足够的时间还想睡或者经常哈欠连天,在排除过于疲劳的情况下,是肥胖到来的迹象。
3、 变懒:
一贯勤快的人变得懒了,遇事无精打采,或者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假若不存在什么疾病,有可能是发胖的预兆。
4、 劳累:
与平时相比,近来总感到疲劳,多活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只要不是生病,就有可能是肥胖悄悄向你走来。
5、 怕动:
如果是爱运动的人,渐渐地不想再动了,甚至感到参加运动是一种负担,也可能是发胖的信号。
红色信号已经亮起来了,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肥 胖 的 多 种 成 因
简单地说,肥胖是人体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的结果,既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
1、 饮食因素:
它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摄入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食用过多的油脂成分可以促进脂肪组织的增长,特别是饱和脂肪。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过多地摄入热量总是与摄入过多的脂肪有关,因为同量的脂肪携带热量的效率要比同量的淀粉和蛋白质高很多,所以“吃的不多”并不表示“吃的热量不多”。
2、 环境因素:
主要指人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等。如杨贵妃时代的“以胖为美”,自然决定了人们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而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更会使人发胖。美国的“可口可乐化”或“麦当劳式”的快餐饮食和生活习惯,决定了美国近30%的肥胖发病率。
3、 遗传因素:
遗传不仅与肥胖有关,而且也与消瘦有关。这种遗传性与母亲的关系更大,如果母亲肥胖,那么她的孩子肥胖和消瘦的可能性是75%。
有肥胖遗传背景的人或者是有肥胖倾向的人,代谢对身体的影响很有效。也就是说,如果在饥荒年代,对于有肥胖遗传基因的人,很少的饮食也能使这些人活下来,这些人有了“勤俭基因”。但当这些人在短期内富了以后,饮食不仅得到了满足,而且这种“勤俭基因”可以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将热量储存起来,产生肥胖。
4、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代谢率逐年下降,所以同样的饮食,同样的运动量,在20岁时不胖,可到了40岁就会发胖。
肥 胖 的 世 界 性 警 告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全球肥胖人口在过去20年里急剧增长,全世界已经有10亿人属于肥胖症患者。
泛美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2/3的成人体重超标,1/3的成人患肥胖症;在加拿大,50%的人体重超标,患肥胖症人口占13%;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德国、芬兰等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至少50%的人口超重,15%以上的人患肥胖症。而且,肥胖现象出现了两种令人担忧的趋势:一是逐渐向青少年发展,二是由第一世界向第三世界蔓延。
中国现今的肥胖人数已经超过了7000万。有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肥胖人数可能会超过2亿。
肥胖症已被证实是人类长寿的主要障碍之一。肥胖症患者易患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他们面临的死亡风险比体重正常的健康人高50%~100%。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症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10大主要威胁之一。
据北京医疗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53%的肥胖症患者至少有以下疾病之一: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去年6月份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性肥胖病学术大会上,一张世界肥胖病发病率排行榜的统计图表明,中国名列第10名。
忽 视 肥 胖 危 及 生 命
新世纪之初,国际肥胖症大会发布报告,全世界因患肥胖症死亡的人数已超过同期全球饿死的人数。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肥胖定义为一种流行性疾病,美国已经将其列为与吸毒和枪支泛滥等同的社会问题。正如WHO 肥胖特别工作小组负责人菲利詹母斯博士指出的:肥胖人数正以每 5年一倍的速度增长。它是一种规模巨大的流行病,一个灾难必须唤起公众的觉醒,将把肥胖作为一个严重的疾病以及一个重大的全球保健问题来看待。
现代社会肥胖病频发,已使肥胖成为一种流行病,而不仅是影响美观,并且有碍于社交与日常生活的外表特征,如不能得到有效防治,还很可能演变成严重合并症。科学界和医学界把肥胖定性为病,主要是因为最大的致死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胆石症、肿瘤、骨关节病等都与肥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忽视肥胖常常会危及生命。
无 奈 的 吃 无 辜 的 胖
当今社会宴请成风,赴宴者无不牢骚满腹却又无何奈何。就是家庭之间,此风也是日盛,同仁间闲聊的内容往往是休息日举家饱餐,婆家、岳母家都是盛情难却,以致于刚立志者碍于情面破坏了减肥计划。
不吃会得罪人,是人们共同的认识,其实既然是亲情之间又何妨明说呢?老人一般都会理解现在年轻人的心理,总不会为此大动肝火吧?问题的关键是自己要把情况讲清楚,这里面也有许多学问、艺术,需要学习、探索。
中国人历来好客,面对满桌美味,捱不过情面,忍不住诱惑又怨得谁呢?因此要尽量避免应酬的场合,会朋友的时间更要避开吃饭的时间。
真的无可奈何之际,不妨以矿泉水之类斟满面前杯子,对别人的劝助得体地说说谎未尝不是件善事。可以争取主动拣些清淡东西,细嚼慢咽,越斯文越好,别人也不会再注意于你。要以自己为主,任何时候都应该如此,稍长些时间,任何人都会理解的。
吃 真 的 是 一 种 享 受 吗 ?
人们吃东西,心情好的时候往往不加选择,什么都对口味,很容易过量。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哭闹的时候,往往给块糖、给点安抚宝宝。或曰:“宝宝乖带你去吃……”此类言语,在公众场所,比比皆是。我们小时候就听过,然后在传给自己的下一代。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吃是在哭、闹——即情绪不佳状态下发生的,也可以说是在吃不好的情绪下。过后往往是因此引发的消化不良,暴饮暴食伤身。
心情不好,对食物一般比较反感,也可以以食解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发生过食,导致身体热量储存,引起肥胖。
吃不仅仅是果腹的行为,也的确是一种精神上、感官上的享受,但是现代医学证明,贪恋口福的人往往容易患各种疾病,对此不可不重视。心情好与不好,更是饮食的大忌。
胖友,为了您的健康,请注意您吃的情绪。
有 的 人 为 何 食 欲 强 ?
好多人都知道“能吃是福”这句话。现代观点认为能吃不是福,而是藏着祸。
对所有能吃、爱吃又怕胖的朋友来说这可不是件好事。
某些人的肥胖,是由于内分泌或心理等因素造成。而对相当一部分人却不是这类原因。
我总认为减肥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但为什么好多有毅力的人却又始终无法逾越这道坎呢?说穿了是这些人对食物有依赖性。
这种依赖性就是我们体内的不平衡的血糖。平时我们吃的食物必须转化成葡萄糖,才可以输送到血液中,被细胞吸收成为身体的能量。
正常的饮食过程,大脑得到“吃饱”的讯息后会刺激胰脏分泌胰岛素,促使肝脏的糖释放到血液中。等到血液达到一定标准,胰岛素停止分泌。平时血液糖平衡、稳定时,人有精神,充满活力;相反血糖过低,易引起头晕、心慌、饥饿,会非常愿意吃高糖分的淀粉食物。这是很危险的事。
正确有效的途径是保持体内血糖的平衡。且还要控制体重。这就需要为自己科学用餐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